交给儿童开启美术之门的金钥匙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31

           ——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探究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的探究。其探究的内容是:一、引导儿童对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二、引导儿童在美术作品制作中对美术语言的创新运用;三、引导儿童从美术语言上对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教学探究让学生转变过去被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状况;改变只会依样画葫芦的现象,并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般视觉和触觉方面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学会欣赏美术作品,乐于参与美术活动。在美术创作中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一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美术语言       情感       视觉          创新运用

如今的美术教育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育是提高儿童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有关搞好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在美术教育中,目前提得最多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现今的美术课堂,创新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的确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未来的社会接班人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会使一个民族充满活力;创新会使人处于竞争位置的主动;创新会促进儿童思维的活跃性,能发展儿童的多方面的才能。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总希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我们要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在我出示示范作品或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时,学生总会发出“哗哗”的惊叹声,而我请他们说说这画漂亮或好在哪里时,他们又说不出所以然。在课堂作业中很多学生习惯于临摹书上的示范画,当老师一再强调要自己创作时,他们的作业也往往显得单调乏味。分析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态度不端正。然而是否如此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当然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可不分析原因就武断地下此结论,我们知道每个儿童至小就喜欢随意涂鸦,往往还乐此不疲。但却有不少的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原因又是什么呢?由于儿童在一定的时期其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没有提高,达不到一定的层次时,他们就不能坚持美术学习,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就会随着年龄一天天的增长而减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显然在儿童的美术学习中若要保证学生不断的学习兴趣就应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着手,只有儿童对美术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表现。我们认为最直接影响儿童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的关键是:他们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美术语言。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是进行美术的创作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打开大门的钥匙。同时,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也将会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我们也曾对部分学生作过咨询,发现美术创作能力强的学生明显比创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知道的美术语言要多;在进行作品欣赏时也能初步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美术课堂教学只注重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反复训练,导致儿童在表现方法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也必然抑制了儿童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对儿童的教育是让儿童快乐地学习,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导,我们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强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在实践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让学生灵活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美术语言与技能,让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加强学生的批判、欣赏能力,并尝试以恰当的美术语言进行美术创作和对美术作品大胆地分析评价。在美术创作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增进其对物质世界和现象与美术特质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引导儿童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美术语言,并进行合理创新运用为主线开展教学探究。具体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引导儿童对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

    一切美术作品的制作都必须通过对美术语言的运用才能得以完成。我们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需要美术语言,否则不管我们是要创作好一件美术作品还是要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欣赏都将无从谈起。针对儿童面对优秀作品时只会赞叹,而说不出具体原由,创作时始终只能停留在涂鸦状态的现象,我们不妨想想,他们掌握和理解了多少相关的美术语言呢?在美术创作中,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它都有其一定的表现技法和形式。这些技法和表现形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相应的美术语言。那么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美术学习中认识和理解一些美术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美术作品引导儿童欣赏,认识什么是美术语言,有哪些美术语言。美术的语言一般由形状、线条、色彩、纹理等因素构成,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表达丰富复杂的客观物象与思想情感。从广义上讲它又可分成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和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两大类。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采取相应的侧重教学。

1、侧重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教学中出示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这些是作品中呈现其基本形象的美术语言,让学生理解这些美术语言,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运用这些构成因素进行表现,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对于同一种构成因素的语言,不同的学生或表现材料、工具不一样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是不同的。拿线条语言来讲,假如画一个杯子,当我们拿起笔在纸上描绘它们时,笔痕一出现在纸上,就开始了从实物向视觉形象的转化过程。杯子在画面上变成了由线条构成的形状结构。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深浅不同,各种线条也就表现出不同的韵味与视觉效果。在众多的作品欣赏中,很多作品都对同一物品进行表现,所采用的表现语言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观察、分析,对比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韵味与视觉效果有什么不同。如在上第八册《蔬果写生》这一课时,先安排学生欣赏几幅优秀的静物写生作品,了解作品中涉及到呈现物象的基本构成因素:在作品背景衬布的表现上有的用重叠的线;有的用随意而密集的点;有的用单一而灰暗的颜色,也有的用多种而鲜艳的颜色;还有的用树皮印制等。在欣赏中学生对不同的形象效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理解了画面中形象语言的作用。在这样的认识与理解学习中也为学生的作业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侧重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构成因素在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时也必将反映出一定的美术构成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引导学生找一找作品中用到的构成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又体现了哪些构成原理。如在一次六年级的欣赏活动中,在教室里布置了大量的美术作品,有泥塑的,有素描画,有色彩画,有废旧材料的工艺品等。首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请学生说说这些作品中用到了哪些材料和技法。学生在观察中做到细致认真,很快能说出作品中所用的材料和技法。而后又要求学生每个人选取两件不同的作品,说说这两件作品所涉及到的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有什么不同,它们所表达出来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学生选择了一件建筑线描速写和一件色彩静物作品,他对两幅作品作了一些分析:线描作品中主要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物体,线条的疏密、粗细体现了一种节奏感,画面给人轻松而愉快的感觉。另一幅作品主要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作品中最亮的色彩接近于白色,最深的接近于黑色,另外还有橙色和少量的红色与较多的不同层次的蓝绿对比,形成强烈中有柔和的对比,使人看到这幅作品有一种阳光灿烂的感觉。

在美术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分析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逐渐关注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更多的美术语言,评论时也能初步运用适当的美术用语进行评价。当然,对于美术语言的掌握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如低年级学生注重认识和理解一些简单、基本的美术语言,如,点、线、形状、对称等;高年级可认识理解明暗、肌理、节奏、和谐、平衡等,并能试着把这些用于欣赏评价和创作中。

二、引导儿童在美术作品制作中对美术语言的创新运用

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只要敢于尝试就会有更多适合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新的表现方法。作为教师,主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式各样的绘画语言的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语言进行创新运用,让学生以更充分、更准确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

1、多向训练,增强美术作品表现语言的丰富性。

1)表现形式拓展训练

比如绘画中在线条的运用上,我们启发学生用线的扩展与重复、重叠与交错、粗细与轻重、深浅与疏密的不同感觉表现不同的事物。在作业中也可自行创造线的表现形式。我们还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线条语言中的一些基本因素。比如让学生观察室内,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线条与线条组合:粗犷的大结构线条、精致的局部线条、优美柔和的起伏线条等等。在各种各样的线条中,有的疏散、有的密集。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线条是如何结合、交叉在一起的。在学生独自观察与感受的基础上,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用线条去进行表现,就可以表现出有不同特点的视觉画面,可以避免学生刻意模仿的痕迹,培养出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对这样的训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经过大胆的尝试,有的很有创意地创造出排线、丁头弧线、不规则的十字网线、弧状交错线、多向散状交错线等。

2)材料、技法活用训练

在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技法的运用学习以后,启发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利用材料的不同质地、纹理表现出不同的肌理,不同形式感的艺术效果。在儿童美术创作中,还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手法来制作。如:涂、吹、压、印、洒、揉、擦、刻、刮、粘、刷、染……学生在这样的创新尝试中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也非常活跃,在多种方法的运用中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能力,在制作中似乎每个人都要做到表现手法和形式与众不同。如在上半年的四年级里我们安排一节综合制作课,让学生收集各种树叶等材料,在作业中有的学生用树叶剪贴,有的用树叶、纸团等印制,有的结合牙刷喷印……在制作中学生表现得很投入,积极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组合表现。从学生的作品中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童趣和天真。

3)突破定向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曾经描绘过的对象进行再创造。比如可以让学生改变视角重新表现,可以运用放大、简化、变形、变色等手段,对已经描绘过的对象或画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如在六年级中,我引导学生对学期初的线描画《亭子》试着用水粉层层叠画的方法来表现亭子。五年级中我引导学生对人物作夸张、变形等造型尝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都感受到新的学习点,也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热情。

2、实地写生,增强学生表现语言的个性和创新性。

1)在美术活动中多组织学生实地写生

在写生中让他们认识与了解被描绘对象的形状、比例、结构、色彩、特征、质感……指导学生去观察、感觉、触摸、测量、体验、比较,从而把握对象的特征,为更好地表现对象打下基础。在学生感受对象时,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由此每个儿童依据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相应的表现方法和语言,也必将与别人的表现形式有差别,从而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2)鼓励学生作一景多画

比如画静物或画风景,尝试用不同的美术语言去表现,并对不同的语言表现结果进行对比,感受与认识不同效果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的表现能力,为创造性的表现奠定基础。如在风景写生时,选好一处风景后,我们带领学生先画一幅线描风景,再对这一风景画一幅色彩风景。在作画中让学生明白线描画主要以线来塑造形象,强调对线条的疏密、粗细、曲直等方面的组织和运用;色彩画主要是靠色彩来塑造形象,是强调对色彩的明暗、冷暖等方面的运用来表现的。

三、引导儿童从美术语言上对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美术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组织欣赏活动加强儿童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努力用恰当的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解说和评价。其欣赏活动主要有:

1、组织课堂作业欣赏

作业完成后可以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向同学展示,如专门的展览会或是现场展示等。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美术语言对作业进行解说和评价,说说画面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教师通过指导和启发,使其学会观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形状、比例、色彩及组合关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在欣赏中也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1)、侧重教师示范性评价

教师是受过一定专业培训的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带有成熟的、理性的、全面的观点和看法,在分析作品的能力上具有合理性。对作品的评价中教师应适时作一些示范性评价,这样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掌握评价作品的方法。当然教师也应在适时对学生的评价给予补充与修正。如:学生评价“这张画的色彩配得很好看”,这时教师应补充道“因为这张画用深底色衬托,使画面中的景物更醒目,所以色彩效果强烈”。又如在第八册风景画《路》的作业中,学生评价发现画面中的房子、树近的小,远的大,是不好看的,而反之则好看。那么教师要补充评价这是“近大远小”的透视,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现力,也能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在评价时注意评价语言的规范化。另外,教师适当对学生的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侧重学生自评、他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创作动机及画面中的优缺点。学生的他评,即让其他同学来评价,是对自评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作品的具体内容与形式的另一种看法。学生自评与他评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评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这过程中,教师能更深一层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观点,把握不同的学生对美术语言的接受能力,从而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专门的欣赏课

在对于有一定欣赏能力的班级,教师注意收集大量的美术作品,进行适当的分类,可以按同类题材、相同技法或同一画种等分类。在课堂中开展专门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画种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从中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性,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试着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我们在欣赏课中有时让学生口头作欣赏讨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写成书面的形式,然后大家交流。学生在欣赏课中都能积极投入到欣赏学习之中来,表现也非常活跃,从中也尝到很多乐趣。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能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运用欣赏性美术术语进行交流,对美术作品作评价和分析。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学生之间更好地达到情感的交流,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四、成果分析

在一年有余的时间里,我们在本校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的探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喜欢绘画而苦于画不好画的同学现今常常有好作品在学校展示,也常在各大赛获奖;以往调皮、喜欢捣乱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有的还要求课余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学校整体美术学习氛围也有了较大的好转。在教学中,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美术学习的快乐,我们教师也享受到了很多的乐趣,感受到为人师的欣慰。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也应该教给孩子掌握打开美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方法,不只会简单模仿。在作业和作品的制作中,让学生多作美术语言的创新尝试和综合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激起他们不断的学习兴趣,以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1、《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杨景芝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反思与感受——价值观决定教育观及教学效果》  作者:李力加《少儿美术》2002第6期

3、《关注学生的“细微创新”》 作者:顾华平《少儿美术》2003第4期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