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三种收益观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30

摘要:收益作为一个基本的学概念,其内涵和人们对其认识的演变对会计理论的有着重大的影响。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对收益概念进行认识和评价,必然会得出不同的收益观。而不同的收益观,又会引发对收益的实现、确认、分配等问题的不同理解,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基于此,会计出现了三种收益观,即收益观、账面收益观与变现收益观。本文拟对三种收益观进行剖析。
关键词:会计;收益观;经济收益;社会财富观

Abstract: The income takes a basic accounting concept, its connotation and the people have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its understanding's evolution to accounting theory's development. Embarks from the different theory, carries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appraisal to the income concept, definitely will obtain the different income view. But different income view, also will initiate to the income realizes, question and so on confirmation, assignment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then affect society resources disposition. Based on this, accountant presented three kind of income views, namely economic gain view, accounting income view and realization income view. This article plans to three kind of income view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key word: Accountant; Income view; Economic gain; Public wealth view

  一、经济收益:社会财富观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收益是纳税的基础,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对象,也是评价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准,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收益的确认、计量、评价及真实性研究一直都是经济学以及会计学研究的重点。经济收益和资本保全概念是密切相连的。要想更好地理解收益的经济学概念,必须了解资本保全概念。所谓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成本得到补偿之后多余的部分才可确认为收益,也就是说,在确认收益时必须区分资本收益和资本返回。二者如何划分,有不同的标准,相应地就有三种资本保全概念:

  (一)财务资本保全

  亦称名义资本保全、货币资本保全。即以名义资本的保持为基础来确定企业收益。当企业在一个特定会计期间的名义收入超过其发生的成本费用、达到了资本保持的目标时,其超过额就可确认为企业在该期间的收益。这一概念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或认为货币价值的变动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

  (二)实物资本保全

  亦称再生产能力资本保全,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保持原有的实物资产或原有的生产经营能力。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具有持续性的特征,故要求企业在一个资本循环终了时收回的资本至少能满足下一个资本循环垫支的需要。这一资本保全理论引入了重置成本概念,认为现时收入超过资产重置成本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英国桑迪兰兹委员会就曾指出:“利润不是维持货币资本后的剩余,而是维持实物形态资本或者说是维持生产一定量产品的能力之后的盈余。”

  (三)不变购买力资本保全

  亦称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是指在不改变计量标准但改变会计计量单位的前提下确定收益,即的收益确定必须保持原有资本的购买力不变,企业的现时收入超过原有资本购买力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

  显然,社会财富观严格地以资本保全理论为基础,只把不损害资本完整前提下的价值增值作为收益,从而保证收益的分配具有足够的资源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收益是社会财富增加的主要途径。

  二、账面收益:虚拟会计收益观

  会计学上的收益具有特殊的含义。一般而言,会计收益与特定的会计主体有关,是会计主体在特定时期内实现的收入与相同期间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配比后的差额。会计收益通常具有如下特点:1.会计收益是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减去为实现销售收入所耗用的费用后的差额。2.会计收益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上,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量当期收入和费用的,相应的会计收益的确定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3.会计收益的是以成本原则计量费用的。由于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的资产是按历史成本计价的,因此费用是已消耗的资产的历史成本。4.会计收益是依据配比原则计量的。与当期不相关的成本应作为资产项目结转为以后期间的费用。5.会计收益的确认遵循收入实现原则。只有与资产价值增加的相关条件得到满足之后,才能确认为收益,即会计收益的确认要遵循收入实现原则和稳健性原则。

  账面收益观是一种传统的会计收益观念,编制财务报表的首要重点是通过收益及其组成内容的计量,提供关于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人士,他们出于对估量企业现金流量的关切,对这种信息特别感到利害攸关。他们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企业获得现金流量顺差的关心,转化成主要关心收益方面的信息而不是有关现金流量的信息。

  但是,尽管会计收益是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程序形成的产物,尽管它被认为是企业的收益,但仍难以说明它与企业财富特别是现金流量增加之间的关系。因为会计在确认收入和成本费用时,普遍遵循着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并以历史成本原则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这就使会计收益更具有一种“虚拟收益”而非真实收益的倾向。因为会计收益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企业获得了相等的现金流量,而可能是以一种虚拟的形式(债权)表现出来。其结果是会计收益只能说明企业“赚得的钱”,而不能说明企业“赚得的现金”,从而使企业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发生“滞脱”。当然,这种收益观还与特定的会计期间有关,而非与企业整个的持续经营期间有关。当企业因为某种不可控制力破产或清算时,所有的资产(真实的或虚拟的)都需要转换为其初始形态(现金),即所有资产在企业整个寿命期间流动的结果是其终极形态等于初始形态(所不同的只是其量上的变化)。这便说明了资产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这种经济利益最终是以现金流入为标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