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决策有用观的质疑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30
[关键词] 决策 有用内在需求会计 目标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FASB)自从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得到越来越多会计机构的认可和效仿。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会计目标作为构建会计概念结构的逻辑起点逐渐为会计理论界所接受,并由此形成了规范会计理论的两大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在两大学派中,大多数会计组织和机构比较倾向于决策有用观。但是,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和决策有用性目标实现的困难性决定了将其作为构建会计系统的起点是极其不恰当的。
一、决策有用性是对会计信息的外加目标,而非内在需求
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不过是众多信息来源的一种。会计信息之所以能在如此众多的信息来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位,对决策有用肯定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甚至于可以说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会计的产生源于管理者自我报告的需要
的促进了会计的起源和发源。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是在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被提到日程上来。当我们回顾会计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时,不难发现会计的产生源于管理者自我报告的需要,而未考虑太多其他方面。会计的前身实际上是复式簿记。比较公认的复式簿记是1494年意大利的卢卡.巴其阿勒首先记录和描述的。当时的意大利,比较流行的组织形式是合伙企业,企业规模不大。在这些合伙企业中,一部分合伙人参与经营管理,另外一部分合伙人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参与经营管理的合伙人需要记录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以解除自己的受托经营责任。可见,会计信息的本质在于它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种自我报告。管理者希望通过自我报告来解除一定受托责任,并籍此得到相应业绩评价。所以,会计起源的最根本动力在于管理者自我报告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所谓决策有用的外在驱动力。
2.从决策有用观产生背景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向性
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S)中,第1号SFAC就是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指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投资和信贷决策的有用的信息。但是,让我们观察一下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出台的背景,就不难发现它的出台绝非偶然。FASB制定的FAS19等准则曾遭到过反对和抵制,1976年和1977年,美国参众两院下属两个委员会对由民间组织制定准则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出了批评,并建议由国会收回上述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作为准则制定机构的FASB要想保留自己对准则的制定权,必须努力寻找准则的制定依据,就此形成了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构建会计系统的理论体系。将会计目标定位为决策有用,FASB似乎就站到了会计报表使用者的立场上,就能争取到更多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支持。我们不能否认的是,FASB在提出决策有用性目标时是带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利益偏好的。将某个准则制定机构或团体的自身偏好渗透于会计系统的设计中。这样构建的会计系统体系必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公允的表达和传递。
3.过分追求决策有用性会导致会计信息比较优势的丧失
会计系统作为企业披露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具有其他信息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这也是会计能够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原因所在。但是会计信息的优势不在于其能提供和决策有用相关的信息,而是在于其可验证性。如果会计过分地追求决策有用性,而忽视其可验证性,则会计就会丧失其根本的优势。因为由于会计报告信息的滞后性,它永远不如其他渠道的信息更加及时。从2007年4月起,在A股市场上,业绩较差的ST板块的部分股票一路走强。对于投资者而言,单纯从会计报告上是无法做出对自己有的决策的,因为这类ST板块的股票从其财务报告而言是没有太多投资价值的,甚至于他们会直接面临退市的风险。由此可见,尤其在资本市场上,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可能远不如所谓概念、题材等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既然,会计信息在与使用者决策相关上具有天然的劣势,我们为什么不扬长避短,摒弃决策有用性目标,而将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一个目标予以坚持和贯彻下去呢?
二、决策有用性目标自身实现的困难性
赞成决策有用观的学者和专家认为会计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信息。但即使决策有用性目标经过了理论上的论证并得到了承认,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是因为决策有用的概念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呢?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是对他们有用的呢?哪些有用的信息可以在报告中反映,而哪些又不能呢?如果我们能从理论研究上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决策有用性目标就只能是空谈,而无任何实践指导意义。
1.判断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困难性
如果将决策有用性作为会计的首要目标,那么确定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决策的相关使用人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在清晰地界定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人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分析他们各自的信息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会计整个概念框架的构建。然而不幸的是,关于谁是会计信息使用人这一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定论。
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IASB)则不加歧视地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界定为利益相关团体。 而FASB在SFAC No.1中将会计信息的使用人界定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并且将投资者放在使用者的重要位置。两种观点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界定都有偏颇之处。
ASB和IASB将会计信息使用者界定为利益相关团体,貌似全面,实则不然。由于确认标准的存在,会计系统在传递信息时具备自身的偏好。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在作出决策时所需要的信息会有很大不同,具有内在偏好的会计系统不可能一视同仁地提供与所有利益相关者都相关的信息。当一个信息系统声称能提供给所有使用人决策相关的信息时,也就意味着它所提供的信息可能和所有人的决策都不相关。 以此为起点设计的会计系统,必然是一个毫无价值含量的会计系统。
FASB将投资者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缘于美国一直奉行“股权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固然,FASB对于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答案。但是,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一定会和所有投资者的决策相关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在公司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未见得是一家企业的股东。比如说基金公司在购买股票时通常会对若干家公司的股票进行组合,它们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分散自己的投资风险。套利定价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用N种股票构建一个组合,第i种股票的收益为:
Ri= Rf+βiF+εi
Ri:股票期望收益;Rf:无风险资产收益;βiF:由于市场系统风险的存在而要求的收益;εi:非系统风险 存在而要求的收益
根据套利定价理论,如果投资组合的股票品种足够多并且选择适当,组合的非系统风险就会逐渐降低,甚至于可能为0,则持有股票的收益随股票品种的增多越来越与单个公司的价值不相关,而却与影响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相关。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以股东为导向,过分追求与股东决策相关信息的确认与披露实际上是没有多少价值可言的。 (二)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报告中的确认相对困难
如果将决策有用性作为会计目标,那么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就都应围绕会目标进行,凡是有助于这一会计目标实现的信息都应在报告中反映。
但是,首先,会计系统所能容纳的信息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对信息的有用性进行排序,将排序靠前的信息优先在会计系统中反映。那么哪些信息对决策更有用呢?FASB在第2号概念公告中有这样的表述:“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有用的,却要由每一位决策者来判断”。可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很多,每一类信息使用者都有自己的个体偏好。哪一类使用者的偏好更重要呢?会计信息应该如何去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呢?既然,我们不能对哪一类信息更为有用做出判断,我们又如何去构建我们的会计系统呢?
此外,有一些信息虽然经过判断对决策非常有用,但是由于计量的困难,也被排除于财务报告之外。这其中最典型的是自创商誉。《财富》杂志1999年世界500强中,通用汽车公司排名第一,其资产总额为2739.21亿美元,2000年3月14日的股票市场价值为638.38亿美元;微软公司排名第84位,其资产总额为371.56亿美元,而其2000年3月14日的股票市场价值为4924.62亿美元,相当于通用汽车市值的8倍左右,与其净资产账面价值(284.38亿美元)背离高达17倍之多 。我们如何解释如此巨大程度的背离?诚然,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背离是很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之所以微软能够用相对较小的账面资产获取较大的市场价值,是因为市场认可了微软更加良好的前景,认可了其超出普通制造的获利能力,而无论是良好的发展前景还是超额获利能力都和商誉能给企业带来的结果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我们认为是市场认可了会计上没确认的商誉等资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证明了商誉有信息含量,商誉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企业的价值。但是因为计量上的难题,商誉被排除于会计报告之外。可见,在现行会计确认体系下,决策有用性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
三、小结
决策有用性目标是人为设置的会计目标,会计产生的背景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会计的发展也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驱动力,过分地追求决策有用性还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竞争优势的丧失。即算决策有用性被一些准则制定机构强制性的设为会计目标,它的实现也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所以,将决策有用性作为会计目标是不恰当的。
:
[1]葛家澍著:《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第1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2]葛家澍著:《会计理论、方法准则探讨》 第1版 北京 财政出版社,2002年10月
[3]杜兴强 章永奎著《财务会计理论》第1版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4]斯蒂芬芳A.罗斯等著 吴世农等译 《公司理财》第6版 北京 机械出版社,2003年9月
上一篇:未来会计发展趋势探索
下一篇:再谈加强会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