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本质、计量及现实应用浅谈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 芳 时间:2010-06-30
  摘 要 从分析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根本原因开始,着重探讨了公允价值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允价值的范围做出了探讨。同时,也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优点及其现实运用难点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公允价值 本质 范围 现实运用

1 公允价值的本质 
1.1 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要探求公允价值的本质,首先就必须考察其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计量属性是随其计量对象内涵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因此从根本上说,公允价值是计量属性随资产内涵发展演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但不是所有计量现值的属性都能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主体的管理层或内部人员了解某些资产或负债更为详细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表明市场交易价格偏离了这些资产或负债(在于或小于)真正价值,如果以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代替市场的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难以保证,况且不同会计主体拥有的信息千差万别,难以统一标准,得出的信息缺乏可比性。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其它的计量办法。首先考虑的是在市场上寻找是否存在相类似的交易,如果存在,则以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计量基础。
  目前,在我国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基础。推广公允价值的计量有利于我国的资本保全。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资源。
1.2 公允价值的确定
  国际准则将公允价值的确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活跃市场,比如持有的国内A股市场的股票,公开报价可以可靠取得,第二个层次是在活跃市场上直接找不到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就需要寻找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有确凿证据找到同类资产的,可以视同公允价值,第三个层次是有前两个层次都不存在的情况下采用估值技术,如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1.3 公允价值的本质 
  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真实可靠的使用价值。 
  第一,公允价值中“价值”的本质是指使用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学的观点,任何商品都具有且仅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基本属性。其中,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与成本相联系的,其量的规定性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时间上则属于现在或的范畴。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与财富相联系的,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其时间范畴既包括过去,更强调现在和未来,其量的规定则取决于人们对其有用性的量度。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对卖方而言体现为交换价值并具体量化为由价值所决定的交换价格,对买方而言则意味着存在于物品本身之中的有用性。对于企业资产而言,这种有用性就体现在人们对其获取未来经济利益能力的判断与估计。因此,显而易见,公允价值中的“价值”无论从“量”的范畴或“时间”范畴考察,指的都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 
  第二,公允价值中“公允”的本质是指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在对公允价值定义的描述中强调的都是“知情、公平交易和自愿交易”。“知情”意味着信息公开,而“公平交易、自愿交易”则往往是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描述的都是一种理想的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就是指资本市场的强势有效性。而强势检验的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的本质特征就是真实可靠性。因此,无论是“知情”还是“公平交易、自愿交易”,体现的都是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换言之,真实可靠性是公允价值的又一个本质属性。 
1.4 公允价值的范围 
  在明确公允价值本质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对公允价值的范围做出探讨。从时间角度来看,计量可分为过去、现在及未来三种时间界区;从对资产估价的立场来看,计量又可分为流入价格、流出价格及预计收益三种方式;由此形成的资产计价的可能属性包括成本、重置成本、未来重置价值、现行市价、预期脱手价值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六种。“公允价值是价值的直接计量(现值)和间接计量(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短期可变现净值)的总称”。第一,代表流入价格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及未来重置价值是从实际(或虚拟)交易的耗费角度来衡量资产的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以未来利益为核心的计量属性不符,因此,不应将其划入公允价值的范围。第二,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因此,应该严格区分对于不同类型资产的持有用途,从而来界定与之适应的公允价值范围。笔者认为,对于存货(无论原材料或产成品,都可以认为其持有的最终目的是出售)和以投机为持有目的的投资,与流出价格相关的现行市价和预期脱手价值属于公允价值的范围,但其量的确定必须来自于活跃市场。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权益性投资,从理论上来说,与流出价格相关的现行市价和预期脱手价值不能代表其公允价值;但从实务操作来说,现行市价和预期脱手价值不失为其公允价值良好的替代。第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不一定就代表公允价值,只有公允的(真实可靠)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才是公允价值概念所涵盖的范围。 
2 公允价值的现实运用 
2.1 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优点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其侧重点在于对资产使用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衡量。因此,公允价值的概念从理论上完美地解决了资产定义中定性与定量的时间维度统一性的难题,从而为财务会计从成本核心向价值核心的转变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会计工作者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即能够导致决策差别的相关信息。无疑,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是有区别的,但目前人们已达成的共识是面向未来的预测信息要比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对决策更有用,其信息含量更高。也就是说,具体到计量属性,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利于决策。因此,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2.2 公允价值现实运用的难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考察,概括出最基本的两点:相关性和可靠性。其既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也是对会计计量的基本要求和制约,偏废任何一方的会计信息都是低质量的,是无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本身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公允价值现实运用难点的根本所在。
一是公允价值中的“公允”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特性。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换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二是公允价值中的“价值”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征。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也正是在于其建立在未来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决策相关性。但与此同时,要准确公允价值,就必须准确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中涉及的因素至少包括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及折现率。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莫测,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有人认为,如果波动性存在,那么财务报表就应反映这种波动,这样报表使用者才能获得更相关的财务信息。但是,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因此,虽然公允价值会计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更符合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和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可能取代历史成本会计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计量模式尚言之过早,今后发展的趋势是,在相当长时间内,历史成本会计和公允价值将同时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