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結合與政教衝突——以西漢的儒教為考察重點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台】吳文璋 时间:2010-09-01

摘要:儒家本是先秦諸子中的一家,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受到嚴重的迫害,但是後來竟然發展成為漢朝的國教,並且影響了後來的歷代王朝。對於這個重大的轉折,本文嘗試去找出儒家﹙教﹚為什麼會在漢朝形成政教結合的現象,而且在政教結合的同時,政教衝突也時時發生,在這種種既聯合又鬥爭的關係中展開儒生和帝王的共同事業──大漢帝國。儒教和帝王結合的模式,到了中華民國建立後就解構了,儒教不再是政教結合,在民主憲政的台灣,儒教依其內聖外王的特質宜向三個方向發展:儒教、儒家政黨、書院。

關鍵詞:政教結合、政教衝突、儒教、儒家政黨、書院

前言

儒家是不是宗教,是學術界聚訟紛紜的一個議題,目前仍沒有定論,筆者為了解決此一問題,曾發表過幾篇論文來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學術界參考。[1]本論文的立場是把儒教當作異於西方的宗教(包含猶太教、基督教、回教)和印度的宗教(包含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第三種類型的宗教,孔漢思將之稱為哲人型的宗教。[2]

儒家這個哲人型的宗教,在漢朝的時候,如何和當時的權力結合,形成了漢朝的國家宗教。[3]在政教結合的同時,又如何為了儒教本身的基本立場和理想和當權者展開政教衝突,本論文嘗試去說明儒教和當權者這種既聯合又鬥爭的狀況,並探討台灣儒教發展的方向。

一、為甚麼政教結合

當劉邦和天下的英雄豪傑經過艱辛的浴血苦戰之後,推翻了暴虐的秦朝。天下分封完成之後,劉邦不甘心臣服,悍然叛變,高舉叛旗向項羽爭奪天下的統治權。

楚漢相爭,生民塗炭,劉邦獲得最後的勝利,迫項羽──這位劉邦的結拜兄弟自刎於烏江。功成名就之後的劉邦,志得意滿的在家鄉父老的慶功宴上,慷慨悲歌,泣數行下: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4]

劉邦的心裡所想的是:好不容易,才搶到天下,接下來就是如何想盡辦法,不要被別人搶走。至於他自己的權力正當性在那裡?他為什麼會取得政權,除了武力之外,它背後,那形而上的原因是什麼?劉邦並不是非常清楚了。

〈一〉 解答為何能得到政權

劉邦對自己為甚麼終於獲得政權,其實也是蠻有興趣知道的,他曾經和列侯諸將討論這個問題。

1.領導能力決定論

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