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防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最佳时机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防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最佳时机。方法:将280例窒息患儿随机分为5组:Ⅰ组于生后2 h内开始给予常规干预;Ⅱ、Ⅲ、Ⅳ、Ⅴ组分别于生后2、4、6、8 h内给予常规干预治疗,再加FDP和甘露醇治疗;并发HIE者按HIE给予相应规范处理,并于生后第15 d进行20项NBNA评分。结果:HIE发生率、严重程度、NBNA评分比较,Ⅱ组均优于Ⅰ组(P<0.05),Ⅱ、Ⅲ、Ⅳ、Ⅴ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现Ⅱ组HIE发生率、NBNA评分优于Ⅳ、Ⅴ组,HIE严重程度优于Ⅴ组;Ⅲ组HIE发生率、严重程度、NBNA评分优于Ⅴ组;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对HIE具有明显防治作用,生后4 h是综合干预防治HIE的最佳时机,最迟也不应超过生后6 h。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防治;最佳时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窒息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HIE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预防此病的发生尤为重要。为了探讨综合干预防治HIE的最佳时机,作者对2003年1月~2006年4月间收治的280例窒息患儿进行了综合干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选择标准
必须同时具备下述窒息标准和剔除标准,才能选为观察对象。 窒息标准:(1)具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或有明显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2)Apgar评分≤7分。具备以上二个条件者诊断为新生儿窒息。剔除标准:(1)胎龄<37周的早产儿;(2)出生后12 h内死亡者;(3)伴有明显肝、肾功能损害者;(4)开始干预治疗前已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5)合并有先天畸形、宫内感染、颅内出血、休克、心力衰竭、败血症、重症肺炎、严重吸入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者;(6)出生后1 h内生命体征不稳定,伴有明显呼吸窘迫、循环不良者;(7)家长不同意干预治疗方案或不能坚持配合者。具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作为不合格病例剔除。将符合标准的280例观察对象随机分为5组,各组在性别、胎龄、Apgar评分、出生体重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干预方法
Ⅰ组在生后2 h内开始干预治疗,包括:(1)维持血气和pH值在正常范围;(2)维持心率、血压、红细胞压积在正常范围;(3)维持血糖在3.5~5.0 mmol/L;(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钙、低镁;(5)防治感染、保暖等。Ⅱ组在生后2 h内干预治疗,在Ⅰ组常规干预治疗基础上,加用:(1)20%甘露醇0.4 mg/(kg·次),微量泵控制静脉滴注,时间20 min左右;轻度窒息每8 h一次,重度窒息每6 h一次,连用2~3次,以后据病情而定;(2)1,6?二磷酸果糖(FDP)250 mg/(kg·次),2次/d,连用3 d,3 d后用药疗程依病情而定。Ⅲ组在生后4 h内干预治疗,方法同Ⅱ组。Ⅳ组在生后6 h内干预治疗,方法同Ⅱ组。Ⅴ组在生后8 h内干预治疗,方法同Ⅱ组。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略)
1.3 观察方法
详细观察记录(24 h内每3 h记录1次,24 h后每日记录1~2次)各组患者神经系统临床表现:意识状态、肌张力、原始反射、有无惊厥、前囟门情况、脑干症状等病情发展变化情况。并依据1996年杭州会议制定的HIE临床诊断与分度标准[1],判定患者是否并发HIE。
如未并发HIE,则治疗观察3 d后结束干预。如并发HIE,则:(1)按HIE给予规范处理,加给脑活素、复方丹参等[2];(2)Ⅱ~Ⅴ组继续给予FDP治疗,总疗程10 d;(3)于生后第15 d进行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对检验水准进行调整。NBNA评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2 结果
2.1 HIE发生率比较
各组HIE发生情况为:Ⅰ组16例(28.57%),Ⅱ组7例(12.50%),Ⅲ组12例(21.43%),Ⅳ组19例(33.93%),Ⅴ组26例(46.43%)。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9,P=0.0353);Ⅱ、Ⅲ、Ⅳ、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25,P=0.0004),见表3。
2.2 HIE严重程度比较
Ⅰ组16例HIE中,轻度7例,中度8例,重度1例;Ⅱ组7例HIE中,轻度7例;Ⅲ组12例HIE中,轻度11例,中度1例;Ⅳ组19例HIE中,轻度9例,中度8例,重度2例;Ⅴ组26例HIE中,轻度9例,中度11例,重度6例。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重度合并,四格表概率直接法得P=0.0189);Ⅱ、Ⅲ、Ⅳ、Ⅴ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7.1149,P=0.0007),见表3。表3 HIE严重程度及NBNA评分两两比较(略) 注:总体检验水准α=0.05,为了克服累积I类错误,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进行如下调整,α′=α/比较次数=0.0500/6=0.0083,即Р<0.0083才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3 HIE近期预后(NBNA评分)比较
280例患儿全部存活。Ⅰ、Ⅱ、Ⅲ、Ⅳ、Ⅴ组HIE患者生后第15 d的NBNA评分分别为35.70±1.36、37.06±0.98、36.29±1.07、35.74±1.32、35.21±1.11。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59,P=0.0271);Ⅱ、Ⅲ、Ⅳ、Ⅴ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5.73,P=0.0016),见表3。
3 讨论
HI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HIE是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如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再灌注损伤(包括钙离子内流、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一氧化氮和炎症因子产生过多等)、脑血流的改变等,均参与HIE发病过程[3?5]。在这诸多因素中,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被认为是最早发生的最基本的重要环节,再灌注损伤是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凋亡是再灌注损伤阶段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4?6]。细胞凋亡是一可逆过程,它受多种基因调控,也受诸多细胞外因素的影响,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神经生长因子等,均可触发凋亡[4,5]。如能及早使能量代谢恢复正常,抑制或减轻再灌注损伤,消除凋亡触发因素,便可阻断或逆转神经细胞凋亡过程,防止HIE的发生或减轻HIE程度,从而减少或避免产生神经后遗症[3,7]。
本文采用的常规干预措施能够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机体正常的组织灌注,尽早纠正机体缺氧缺血状态,起到对因(缺氧缺血)作用。脑组织生理活动所必须的能量95%以上来自葡萄糖的有氧代谢,维持适当水平的血糖,对缺氧缺血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4,8]。小剂量甘露醇既可以防治缺氧缺血早期就可发生的弥漫型脑水肿[3?5],又可以清除自由基、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脑功能[9,10]。FDP能够促进钾离子内流,阻止钙超载;提高细胞内FDP浓度,使ATP生成增加,直接供给能量;稳定细胞膜,抑制炎症反应;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强SOD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具有抗氧化作用;明显降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减少一氧化氮的产生,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迟发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11?13]。控制脑水肿以及纠正低血钙、低血镁等代谢异常也是预防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4]。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综合干预措施,能够作用于HIE发病机制的多个环节,因而显示出明显防治效果,不仅可以降低HIE发生率,减轻HIE严重程度,还可获得理想的近期预后。
本文结果还显示:生后4 h是综合干预防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最佳时机,最迟也不应超过生后6 h,6 h以后干预防治效果欠佳。这可能是由于[3?5,14]:大约90%的窒息缺氧缺血发生在出生前和出生时,而脑细胞凋亡通常自缺氧缺血后6~12 h时开始,但在缺氧缺血原发损伤阶段的脑细胞急性坏死的同时,凋亡即可发生,甚至在缺氧后1 h已存在凋亡现象。脑细胞损伤也经历一个从可逆到不可逆的演变过程,在缺氧早期,脑内病变尚处于可逆性变化阶段,如能尽早恢复脑血流灌注和供氧,消除凋亡触发因素,受损脑细胞可以恢复,且恢复脑血流灌注和供氧越早,受损脑细胞恢复比率越高,防治效果越好。
【】
[1]中华医学会儿会新生儿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 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6): 379?380.
[2]“九五”攻关项目HIE治疗协作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案(试行稿)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6): 381?382.
[3]薛辛东, 杜立中. 儿科学(8年制教材)[M]. 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16?122.
[4]吴圣楣, 陈惠金, 朱建幸, 等. 新生儿医学[M]. 第1版.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6: 398?418.
[5]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762?772.
[6]周丛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脑细胞能量代谢过程的监测[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6): 330?331.
[7]韩玉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原则[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6): 327?328.
[8]敖余森, 崔汉琦, 丁 明. 正常范围内的不同血糖水平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影响的研究[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7): 427?428.
[9]张喜平, 蔡 阳. 抑制细胞凋亡以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4): 288?289.
[10]陈洁丽, 江德华, 张卫华, 等. 甘露醇在脑缺血动物实验中的治疗作用[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7, 30(3): 161?164.
[11]杨 波, 郑 华, 魏平平, 等. FDP治疗新生儿HIE的临床研究[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6, 21(1): 32?34.
[12] 袁宝莉, 宋晓红, 李瑞林. 1,6?二磷酸果糖的脑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4: 15(1): 9?11.
[13]李 薇, 陈彩凤, 周 伟. 1,6?二磷酸果糖早期干预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程度的影响[J]. 小儿急救医学, 2005, 12(1): 60?61.
[14]周 伟, 吴圣楣, 陈惠金, 等. 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迟发性细胞死亡的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0, 2(4): 25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