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分析与干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郭慧峰,钟远,谈世进,黄高忠,崔亮,张臻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晨峰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以及血压晨峰的方法。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2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测定QT离散度和LVMI,选择部分患者,观察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给药时间对晨峰的治疗效果。结果:①与非晨峰组相比较,晨峰组凌晨收缩压、脉压较高(P<0.001)。凌晨血压增高与年龄相关(P<0.05),与性别无相关(P>0.05)。②与非晨峰组相比,血压晨峰组的QT离散度增大,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1)。③血压晨峰组的LVH发生率为57.3%,非晨峰组为43.8%,差别显著(P<0.05)。④睡前服药组凌晨血压下降的程度大于清晨服药组,钙离子拮抗剂优于转换酶抑制剂。结论:①血压晨峰与年龄相关。②血压晨峰使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③睡前服药对晨峰的治疗效果较好,钙离子拮抗剂优于转换酶抑制剂。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以24h连续监测血压,了解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已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方面。动态血压结果显示,清晨,人从睡眠变为清醒并开始活动以后,血压从较低水平迅速上升,是一天里血压变异程度较大的阶段。据观察,在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清晨时段收缩压平均升高14mmHg(-4~35mmHg),甚至可上升80mmHg。国内外把这种凌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作“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1]。目前,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特别容易发生在清晨,与凌晨血压增高密切相关,独立于24h平均血压[2,3]。我们了2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对血压的晨峰现象进行分析,并选择部分病人,对血压晨峰的治疗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老年科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入选时未服用降血压药物或停用降压药物≥1周,高血压的诊断按照2004年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入选病人中男性157人,女性63人,年龄65~86岁,平均75±5.7岁,排除了糖尿病、继发性高血压、长期严重失眠、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等。从血压晨峰组中选择80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均为20人。非药物治疗相同(低盐饮食,运动,等)。药物治疗分为4组:A组清晨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B组夜间睡觉前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C组清晨服用雷米普利,D组夜间睡觉前服用雷米普利。

  1.2  方  法

  1.2.1  动态血压检测:采用美国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动态血压测量。袖带缚于左上臂,(如两侧血压相差>10mmHg,则缚于血压高的一侧)。袖带自动充气,日间(6: 00~21: 59)每30min记录一次,夜间(22: 00~5: 59)每隔45min测定一次。24h有效数据≥90%应得数据,每小时区间有效读数无缺漏,方可入选。对于参加治疗对照的4组病人,在服用降压药物3月后再次行动态血压监测。

  1.2.2  血压晨峰(SBP)的确定:相关[3,4],血压晨峰(以收缩压)的定义为起床后2h内收缩压的平均值,减去夜间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夜间血压最低值及前后共3次收缩压的平均值),如果差值≥23.58mmHg,则为具有晨峰现象。

  1.2.3  其他检测指标:心电图检查,计算QT间期,QT离散度。心脏超声,测量左室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重量(LVM,g)=0.8×[1.04×(IVST+LVEDd+LVPWT)3-LVEDd3]+0.6;体表面积(BSA,m2) = 0.0061×身高(cm)+0.0125×体重(kg)-0.1529;左室重量指数(LVMI,g/m2 ) = LVM/BSA。

  1.2.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记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 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20例高血压患者,有晨峰现象的为105例,无晨峰现象的115例,两组之间相比,晨峰组的凌晨血压升高程度、收缩压、脉压均高于非晨峰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1),舒张压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血压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凌晨血压比较(略)

  血压晨峰与性别:参加研究的220中,男性157人,女性63人。血压晨峰组中,男性76人,女性29人,非晨峰组男性81人,女性34人。两组的男性与女性患者的凌晨血压升高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晨峰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的凌晨收缩压、凌晨血压增高程度差别不显著(P>0.05)。     血压晨峰与QT间期及QT离散度:连续测量3个R-R间距及QT间期,取其均值。用Bazett公式计算QTc (QTc = QT/R-R),QTc> 440ms为延长。测量出12个导联的QT、QTc值,QTd即为其最长QT与最短QT之差,QTd>50ms为延长;同样以最长QTc与最短QTc之差即为QTcd,QTcd> 40ms为延长。两组病人相比,血压晨峰组的QTc、QTd、QTcd均较非晨峰组延长(见表2),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1)。

  表2  两组QT、QTc、QTd、QTcd结果(略)

  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LVH): 男性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125g/m2,女性LVMI>120 g/m2为LVH。两组病人相比,血压晨峰组的LVH发生率为57.3%,非晨峰组为43.8%,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显著(P<0.05)。   治疗组分析: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日)的两组相比,夜间服药组凌晨血压下降明显高于晨间服药组(17.5/11.3mmHg:9.2/6.5mmHg,P<0.001);服雷米普利(5mg/d)两组相比,夜间组凌晨血压下降程度高于晨间服药组(12.7/7.4mmHg:8.5/5.3mmHg,P<0.001);夜间服用硝苯地平组也优于夜间服用雷米普利组(17.5/11.3mmHg:12.7/7.4mmHg,P<0.001)。

  3  讨  论   

  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随访已经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着明显地昼夜节律性变化。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心源性猝死、脑卒中特别容易发生在清晨和上午, 与一天中其他时间相比,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度高40%,心脏猝死的危险度高29%,各型中风的危险度高49%[5,6]。现在认为,血压晨峰程度加剧与心、脑血管病高发有密切关系,并且独立于24h平均血压水平。     


  
  晨峰现象的发生可能主要与清晨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生理变化有关。清醒前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迅速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周围血管阻力及心排出量增加,导致血压迅速上升。此外,脑型利钠肽,早晨血小板的聚集,身体活动状态等因素也影响清晨的血压[2,7,8]。      
  
  高血压的发病与年龄、性别相关,国内也有报道高血压病人凌晨血压升高与年龄、性别相关[9]。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压晨峰与年龄相关,而与性别无相关性,与前面的研究结果不同。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本组病人中的女性患者为老年患者,都已属绝经期,而绝经期以后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另外,本研究中女性患者的数量较少,对试验结果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血压晨峰组的QT离散度明显延长,LVH发生率明显增加。QT离散度是反映心肌复极时间的总变异性,QT离散度越大则心肌复极时间的变异性就越大,这种变异性的增加是心肌缺血时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高血压易引起LVH,长期LVH可导致心室扩张、心力衰竭和猝死,LVH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血压晨峰使QT离散度延长,LVH发病增加,提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关于血压晨峰的方法[10],现在认为可以把给药时间改在临睡前,使用药物定时释放制剂,使用作用时间长的药物等。本研究证实,使用控释药物,将服药时间改为睡前,凌晨血压下降的幅度明显优于清晨服药,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血压晨峰。另外,夜间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对改善晨峰现象的作用优于服用雷米普利。由于本研究中参与的病人数量较少,另外,同等条件下两种降压药物疗效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所得到的结果可能有局限性。由于夜间血压如果过度下降,可能存在脑灌注减少等不良反应,因此,建议如睡前服药,应使用长效控释片,以避免夜间血压的过度下降,并使降压高峰与晨峰相吻合。  
  
  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与较年轻的患者相比,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是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现在认为,血压晨峰程度加剧与心、脑血管病高发有密切关系,并且独立于24h平均血压水平。本研究证实,血压晨峰患者QT离散度延长,LVH发生率增加。因此,具有晨峰现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研究显示,对于血压晨峰的治疗,宜选用长效控释制剂,睡前服药,可以明显改善血压晨峰。目前,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关于危险分层是依据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等因素。但是,随着对高血压研究的深入,血压变异和晨峰很有可能成为心血管危险分层新的依据。了解老年人血压晨峰的特点与治疗,对减少清晨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做好高血压二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1] 张维忠. 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87-288.

  [2] 郑琦,吴可贵,晋学庆. 清晨高血压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2004,12:387-389.

  [3] Kario K, Pickering TG, Umeda Y, et al. Morning surge in blood pressure as a predictor of silent and clinic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elderly hypertensives: a prospective study[J]. Circulation, 2003,107:1401-1406.

  [4] Kaneda R, Kario K, Hoshide S, et al. Morning blood pressure hyper-reactivity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hypertensive cardiac hypertrophy in a community-dwelling poulation[J]. Am Hypertens,2005,18:1528-1533.

  [5] Weber MA, Fodera SM. Circadian variation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chronotherapeutic appro- aches to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 Rev Cardiovasc Med,2004,5:148-155.

  [6] Kario K, Pickering TG, Hoshide S, et al.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and hypertensive cerebr- ovascular disease[J]. Am Hypertens,2004,17:668-675.

  [7] Stergiou GS, Vemmos KN, Pliarchopoulou KM, et al. Parallel morning and evening surge in str- oke onset, blood pressure, and physical activity[J]. Stroke,2002,33:1480-1486.

  [8] Kario K, Ishikawa J, Hoshide S, et al. Early morning risk in elderly hypertension: morning hypertension and prethrombotic state[J]. Am Hypertens,2005,18:682-683.

  [9] 孙宁玲,喜杨,荆珊,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研究[J].循环杂志,2006,21:103-105.

  [10] Kario K. Morning surge and variability in blood pressure. A new therapeutic target[J].Hypert-ension,2005,45:48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