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关键词】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分布特征;耐药性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标本中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变化,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使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临床分离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分析菌株分布状况及耐药性变化。结果:3年间共分离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429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65株(38.5%),鲍曼不动杆菌92株(21.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6株(13.1%),脑膜败血性黄杆菌48株(11.2%),洋葱伯克霍德菌19株(4.4%);其他菌种相对较少。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株数及构成比逐年明显增加,且耐药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明显,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变化不大,对亚胺培南保持较高敏感性。结论:非发酵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临床分离到的非发酵菌均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应重视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特征,依据药敏结果,制定正确的抗感染方案,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关键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分布特征;耐药性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指一大群不发酵葡萄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需氧或兼性厌氧、无芽胞的革兰阴性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各种先进的诊疗技术、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非发酵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其耐药性也有增加趋势[1]。为了了解我院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菌群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本文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临床分离的429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的各种细菌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429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1.2 细菌培养及鉴定 各类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进行分离培养。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做菌株鉴定。
1.3 药敏试验 采用VITEK-32配套GNS药敏卡测定,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试验依据2004年NCCLS规范后的标准,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药敏纸片采用英国OXOID产品。
1.4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菌株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2 结果
2.1 菌株构成比 临床分离的429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429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分离数及构成比(略)
表1显示,429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最高,占38.5%,且分离株数及构成比逐年明显增加;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占21.4%,构成比变化不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脑膜败血性黄杆菌分别为13.1%和11.2%,但近1年的分离株数及构成比大幅下降。
2.2 429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 见表2。
表2结果表明,429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痰液标本检出率最高,占非发酵菌检出率的84.6%,其次为尿液和创面分泌物标本,分别为6.5%和4.4%。
2.3 我院四种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检出率较高的4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脑膜败血性黄杆菌,其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趋势,见表3。
表2 429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略)
表3 3年来我院4种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略)
从表3可以看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也逐年升高,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上升尤为显著,对亚胺培南保持较高敏感性。脑膜败血性黄杆菌呈多重耐药,体外药敏显示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为敏感,对复方新诺明也近半数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
3 讨论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是指一大群不发酵葡萄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需氧或兼性厌氧、无芽胞的革兰阴性杆菌,大多为条件致病菌,是引起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现耐药。
本院非发酵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非发酵菌的38.5%。值得注意的是,2年来该菌的分离数及构成比迅速升高,且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上升,这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复杂有关,即灭活抗生素酶类(β内酰胺酶、金属酶等)的产生、外膜蛋白的改变或缺失、主动外排泵机制等。目前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耐药率<30%。
鲍曼不动杆菌占非发酵菌的21.4%,为医院感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其耐药性的增加。本文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明显,对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37.5%~72.7%,对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率为78.8%,产生质粒或染色体编码的β内酰胺酶应是其主要原因。在本文数据中,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变化不大,但是耐药性较高,为41.7%~57.6%,其主要耐药机制是基于基因突变所致的拓扑酶和拓扑异构酶的结构改变。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与报道一致[3],其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非发酵菌的13.1%,因其能产生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及金属酶,故表现为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天然耐药。临床确定该菌感染时,应禁用上述药物。鉴于此,本文依据2004年NCCLS规范后的标准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文中仅统计分析了该菌对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结果显示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仍具有相对较好的抗菌活性,其耐药性虽有一定上升,分别为44.4%和33.3%,但鉴于其近1年分离株数较少(9株),其数据未必能反映真实状况。故临床应首选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
脑膜败血性黄杆菌在我院曾有较高的分离率,此与我院曾有该菌的院内感染局部爆发有关。该菌也表现为多重耐药,机制不详。体外药敏结果显示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为敏感,对复方新诺明也近半数敏感。
总之,非发酵菌在医院感染中日益增多,且“泛耐”现象严重,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制定正确的抗感染方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感染的治愈率,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文献:
[1]廖雪梅,韩志伟.医院非发酵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4,7(3):88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S].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52471.
[3]吴清,卢亚梭,许涛.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4(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