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癌性穿孔11例治疗分析
【关键词】 癌性穿孔诊断;处理;围手术期管理
[摘 要] 上消化癌性穿孔是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前诊断困难,大多经手术探查才能证实,因癌性穿孔患者大多年龄大,病程长,病情重,并发症多,因此术中围手术期管理是关键。
[关键词] 癌性穿孔诊断;处理;围手术期管理
上消化道癌性穿孔是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占急腹症的1%[1],临床处理棘手,病死率高。我院自1988年2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11例上消化道癌性穿孔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43岁~75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7例有上腹部不适、食欲差、体重下降等病史;3例无明显诱因;1例诊断为“贲门癌”准备手术过程中穿孔。发病至就诊时间2 h~23 h。全部患者入院时均有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阳性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体征。腹透膈下有游离气体者7例。触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2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贲门部穿孔2例,胃窦部穿孔5例,胃体部穿孔4例。其中伴有大网膜、肝脏及腹腔转移3例,2例肿瘤与周围组织浸润冻结,3例腹腔严重污染,腹腔脓液达1 000 ml以上。手术方式:行根治切除术5例,穿孔修补术4例,姑息切除术1例,穿孔修补加胃空肠吻合术1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1.3 治疗结果
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2例,炎性肠梗阻1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死亡1例。死亡原因:感染性休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2 讨论
2.1 诊断
上消化道穿孔大多是由于溃疡病引起的,癌性穿孔很少见,仅为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3%[2]。由于穿孔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基本相同,所以术前很难作出明确的诊断,大多需要手术探查才能证实。一般来说,有以下情况时,要考虑上消化道癌性穿孔:有长期胃病史,近期疼痛发生变化,疼痛症状加重者;年龄>55岁,最近出现上腹不适,伴体重明显减轻者;患者呈慢性病面容,消瘦、贫血,一般状况极差者;有血性腹水者;体检或其他辅助检查发现腹部肿块者;左锁骨上触及淋巴结肿大者。术中探查发现有以下情况时,也要高度怀疑上消化道癌性穿孔[3]:穿孔部位可触及肿块者;穿孔位于胃体部或贲门部者;溃疡面较大,直径>4 cm者;穿孔直径>2 cm,甚至>3 cm者;⑤胃穿孔部位与周围组织浸润,或周围及远处有淋巴结转移者。如果术中不能明确诊断,要行病理检查进一步确诊。
2.2
对术前不能排除上消化道癌性穿孔者要积极进行手术探查,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如果患者穿孔时间短、全身情况好、腹腔污染轻、无远处转移者,可以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有报道[4]上消化道癌性穿孔行根治性手术者和择期手术者生存期无差异。对不能行根治切除者,可根据情况尽量行姑息性切除,尽可能延缓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腹腔污染重,或肿瘤不能切除者,行穿孔修补术。若修补后有可能发生幽门梗阻者,可行胃空肠吻合术。对穿孔时间长、腹腔污染重,但肿瘤尚可切除者,可先行穿孔修补术,2周后二次行根治性手术。
2.3 围手术期处理
上消化道癌性穿孔患者大多年龄大、病程长、病情重,且并发症多,容易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失调,术后死亡率高。本组1例因感染性休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所以围手术期处理很重要。患者应在入院后短时间内行抗炎、补液、纠正酸中毒、静脉滴注人血白蛋白或TPN等支持治疗,早期应用高效广谱抗生素,贫血者要行成份输血,尽快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行心电图、肺功能及血糖的检查,有心律失常者应给予适当治疗,如心房纤颤、心率快者,可用洋地黄类控制心率在80次/min。有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率过缓者,给予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加强心肌收缩力,必要时安装心脏起搏器。对血糖较高者,要行胰岛素治疗。术中要行心电、血氧饱和度的检测。术后应作24 h心电监护,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有时切口疼痛会诱发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故及时使用镇静剂,镇痛剂十分必要。近几年使用镇痛泵,效果显著。原有肺部疾病患者,如果术后自主呼吸不佳,可带气管插管进入SICU,行导管内吸氧或呼吸机辅助通气,必要时作气管切开,便于吸痰清理呼吸道,刺激咳嗽反射,待呼吸功能恢复,氧饱和度正常后拔管。还有应保持经常翻身、拍背,鼓励咳嗽咳痰,根据痰培养及药敏选用合适抗生素。若排气恢复,应尽早拔除胃管,恢复饮食,若进食欠佳,适当加用人血白蛋白或TPN治疗。根据患者情况,术后可给予化疗、中药等辅助治疗。
:
[1]李映兰.上消化道多原发癌24例报告[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1):3132.
[2]王强.胃肠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97200.
[3]黄志强,林言箴,祝学光,等.腹部外科学理论与实践,2003,9395.
[4]陈峻青.胃癌外科治疗的现状和未来[J].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