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套叠的临床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春,施愉,麦艳红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探讨彩色普勒超声在诊断肠套叠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小儿肠套叠病例42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用CDFI检测套入肠管彩色血流的特征。结果:肠套叠的超声特征改变为包块形态规则,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纵切面呈“假肾征”,39例显示出肠壁血流信号,3例检测未到血流信号。所有病例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手术后证实,3例出现肠坏死,34例复位成功,2例合并肠息肉,3例合并肠憩室。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肠套叠具有无创性、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超声诊断;彩色多普勒;肠套叠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超声诊断肠套叠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得到肯定。我科近年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2例肠套叠,分别经过X线空气灌肠复位及手术得到证实,诊断准确率达100%,为临床快速和准确作出诊断获得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我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超声诊断肠套叠的病例42例,男33例,女9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年龄1.7岁。发病期间30 min~24 h,所有病例均未做钡餐及钡剂灌肠检查。

  1.2  仪器设备  采用GE 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探头频率3.5 MHz~7.0 MHz,配工作站,适度调节彩色多普勒。

  1.3  检查方法  患儿取平卧位,常规左右腹扫查,发现病灶后进行横切、纵切、斜切扫查,并配合体位改变实时观察。用CDFI观察包块周边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进行脉冲取样。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42例肠套叠病例超声检查均见腹部包块,28例位于右上腹部,10例位下于腹部,4例位于左侧腹部。包块形态规则,>3 cm~5 cm,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纵切面呈“假肾征”。“同心圆“由外向内可分四层,外围轮廓光滑完整, 呈高回声,其内侧为较厚且多为不均匀的环形低回声带,再内侧为不甚完整的偏高回声和弱回声区, 中心区呈强回声或强弱混合回声,外层越厚,回声越低,表明肠套叠处肠壁水肿越严重。

  2.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结果  CDFI能检测到包块内肠系膜血管彩色血流信号的有力、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以帮助判断套入肠管肠壁血液循环的变化。本组42例,39例显示出肠壁血流信号,3例检测未到血流信号。

  2.3  及随访  CDFI检测出血流信号的39例首先选择X线气灌肠复位,34例复位成功,另5例经手术后发现合并息肉2例。合并憩室3例, X线气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3例检测未到血流信号的病例,手术中发现套入肠管呈黑色,切除肠管25 cm~35 cm,经病理诊断均为套入的肠管发生了坏死改变。术后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1 a~2 a,复发2例,纤X线气灌肠复位后未再复发。

  3  讨论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1]。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婴幼儿几乎都为原发性,只有少部分为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息肉、肿瘤、憩室等)所继发。其病因尚未十分明确,常与小儿肠管解剖特点、畅功能失调及蠕动异常等有关。小儿肠套叠多出现于右侧腹部,本组右侧腹部肠套叠38例占90.5%,其他部位肠套叠4例占9.5%,按照肠套叠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回盲部型,此型最多;其次为结肠型;最少见为小肠型。本组回盲型36例,占85%;结肠型4例,占9.5%;小肠2例,占0.5%,结果与资料相符。超声诊断是一种快捷、无创伤、无痛苦的诊断方法,为肠套叠的及时、准确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肠套叠超声表现为较厚的低回声环套环征象,两者之间为强回声的黏膜层。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假肾征”,肠套叠的超声特征性改变为:包块形态规则,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由外向内可分四层,外围轮廓光滑完整, 呈高回声,其内侧为较厚且多为不均匀的环形低回声带,再内侧为不甚完整的偏高回声和弱回声区,中心区呈强回声或强弱混合回声。套叠处的肠管纵切面呈“假肾征”,本组42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同心圆”征和“假肾征”,外层越厚,回声越低,表明肠套叠处肠管壁水肿越严重。由于肠套叠的梗阻,肠系膜血管扭曲成团、挤压导致静脉阻塞,回流不畅,致使血液循环障碍。如套入时间过久,套入部可逐渐坏死。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CDFl能检测到包块内肠系膜血管呈星点状的动脉血流信号[2,3],可以辩别套入的肠管是否发生坏死改变,本组3例检测未到血流信号,经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套入的肠管发生了坏死改变。可见CDFI的血流检测为临床治疗肠套叠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的依据。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应注意与阑尾炎、胃肠道肿瘤等鉴别。阑尾一般管腔较细,可见一端为盲端,且无多层套叠表现;胃肠道肿瘤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平整,中央强回声为气体反应,无明显“同心圆”征,病史也不相同,结合临床不难鉴别。超声诊断肠套叠,优点在于避免了X线照射,是一项无损伤技术,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掌握肠套叠的“同心圆”、“假肾征”两个特征性超声表现,借助CDFI检测到包块内肠系膜的动脉血流信号,结合临床病史,不难对肠套叠做出正确的超声诊断,同时也可以辨别套入的肠管血运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肠套叠提供有价值的依据。随着超声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进步,高频探头的使用,诊断技术日益成熟。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敏感性、准确性明显提高,为越来越多的医师做为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

【文献】
    [1] 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9?470.

  [2] 张莉.成人小肠套叠的超声诊断[J].超声医学杂志,1999,15(4):692?694.

  [3] Fujii Y,Taniguchi N,Itoh K. Intussusception induced by yillous tumor of the colon:sonographic findings[J].Clin Ultrasound,2002,30(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