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过少应用超声监护的临床探讨
【关键词】 羊水过少 超声监护 探讨
羊水过少是孕晚期较常见的并发症,对于孕周较小者,需要延长其孕周,促进胎儿成熟,在对其治疗过程中,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来我院门诊产前检查诊断为羊水过少的39例患者,初产妇28例,经产妇11例,平均年龄25.68岁;羊水过少发生孕周29周~34周,其中<30周2例,30周~32周7例,32周~33周9例,33周~34周21例;妊娠期高血压病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12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7例,无合并症者20例。
1.2 诊断方法
本组患者均为我院门诊产前检查时发现,12例孕妇自觉胎动减少,查体时有宫体收缩感或放松差,超声诊断标准[1]为最大羊水池<3 cm或羊水指数<5 cm。入院后给予期待疗法,包括吸氧、多饮水、口服及静脉点滴子宫放松剂、改善微循环、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7 d为1个疗程,有合并症者同时治疗。每周胎心监护2次~3次,复查B超,监测胎儿双顶径、羊水量、胎盘分级、脐动脉血流,了解胎儿宫内情况,尽量延长胎龄,分娩后观察新生儿情况。本组患者未见明显畸形。
2 结果
治疗后羊水量、分娩方式、孕周及新生儿情况:所有患者治疗后羊水量均有增多,其中羊水量正常者25例,13例羊水偏少,羊水指数5 cm~8 cm,1例羊水指数4.5 cm,治疗前3.6 cm。本组阴道顺娩11例,剖宫产28例。剖宫产指征:羊水过少或偏少16例(子痫前期6例);胎儿窘迫6例,其中4例胎心异常,另2例产程中胎心异常及羊水粪染。催产素引产失败5例,臀位1例。分娩孕周;最小30+5周,最大36+2周,匀孕周35+3周,平均延长2+5周。新生儿体重1 120 g~3 115 g,平均2 522 g。新生儿窒息8例,其中1例重度窒息儿抢救后死亡;4例中度窒息儿中1例为重度子痫患者,另3例分别为脐带扭转及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患者。
3 讨论
3.1 羊水过少原因
羊水过少的发生率为0.1%~0.58%[2],羊水量减少常伴有胎盘功能低下,胎儿宫内受压,活动易受限制,易使脐带受压,胎儿宫内窘迫,常见的原因为;胎儿畸形、过期妊娠、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妊娠合并症、某些药物影响及单卵双胎中胎儿输血综合征。除体检外,B超是重要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孕周小者,由于胎儿不成熟,娩出后存活能力差,故需要促胎肺成熟,尽量延长孕周,以期获得较好的围产结局。但期待治疗过程中,特别是有合并症者,可发生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故治疗时的监测及分娩时机的掌握尤为重要。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
既可以测量反映胎儿生长的参数,包括双顶径、头围、腹围及测量羊水量、评价胎盘成熟度,也能进行胎儿循环系统血液动力学研究,早期发现胎儿血流异常,两者结合是监测胎儿宫内状况客观有效的方法。本组5例IUGR患者,3例为外因性胎儿生长受限,后羊水量及胎儿生长均按正常比例增加。另2例对称性患者治疗2个疗程羊水量仍偏少,胎儿生长缓慢。治疗中定期羊水量的测定,可了解羊水的增减,羊水增多者是继续期待治疗的对象。本组在治疗中对羊水量增至正常者,继续用饮水疗法,定期监测羊水值,再次减少者继续重复治疗,孕周≥35周者可结束妊娠。胎盘成熟度,与妊娠合并症密切相关,子痫前期的患者,往往胎盘厚度及面积较正常孕妇小,胎盘趋于早熟、过熟及老化,钙化梗死灶增多,使胎盘循环血量下降,治疗反映不良。对高危的病例,不可以B超下行5 min内胎儿生物物理评分,通过观察胎儿呼吸、肌张力、胎动次数等了解胎儿宫内安危。胎儿通过脐血流从胎盘获取营养及进行氧交换,脐动脉血流频谱的分析对了解胎盘功能及胎儿生长发育、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可提供较有价值的参数,妊娠30周后S/D<3作为正常值[3]。S/D值越高,胎儿在宫内的危险性越大,尤其是当D值为0或负数时,胎死宫内可高达60%以上,即使胎儿幸存,预后也极不佳,与胎心监护相比较,S/D值异常多先于胎心监护异常[4]。本组有合并症的患者治疗前S/D均大于3,经对症治疗后,S/D值均下降。但子痫前期患者S/D下降幅度小或仍大于3,期待治疗时间缩短、产程中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合并症者,预后不良。所以在羊水过少进行治疗时,特别是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病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患者,需对S/D值进行动态监测,S/D>3时,是短期内结束分娩的重要指标。
【】
[1]曹泽毅,翁梨驹.中华妇产科临床手册[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117.
[2]丁玉莲,苏晓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羊水过少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技术,1996,12(3):186?187.
[3]杨漪,魏溶,葛杏林,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危妊娠的预测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10(9):9?10.
[4]华澄,余菊花,王峰,等.超声脐动脉血流分析在妊高征孕妇中的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