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随访教育在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5年2至11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实验组68例,男40型,女28例;平均年龄(51.3±0.75)岁。文化程度大学11例,高中18例,初中以下39例。对照组68例,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龄(52.1±0.69)岁。文化程度大学10例,高中20例,初中以下水平3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诊断及血糖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方法
(1)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的糖尿病教育、正规治疗和出院指导。对照组患者出院后不加任何教育措施,实验组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包括电话随访),观察时间为6个月。糖尿病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两部分,分为8个方面[2]。(2)教育方式:两组患者及其家属住院期间同时进行教育,入院后即发放有关糖尿病教育的小册子、宣传资料、健康教育处方等,利用宣传栏、展板刊登糖尿病有关知识,责任护士每周1次组织患者及家属集体授课,运用多媒体、幻灯、录像等进行讲授,使教学更有吸引力、直观、形象。技能性操作内容给予实物示教,如胰岛素注射技术、血糖、尿糖的检测技术、食物模型展示和食品交换法演算等。定期召开座谈会,互相介绍经验,听取反馈,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增强学习效果。对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学习有困难的患者采取个体指导。并填写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目前的治疗和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等。(3)随访内容:实验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每2周进行1次随访或电话联系,并要求患者门诊复查1次,以后每个月1次。由糖尿病专科医护人员组成糖尿病教育小组,专科医生指导患者药物的使用和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专科护士督促患者的饮食和运动,定期监测血糖,解答患者的疑问,并填写问卷调查。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指导,特殊患者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随访次数,患者也可随时电话咨询,依据病情及时进行教育并修改教育方案。建立个人自我管理教育卡,根据个体情况不同,详细进行记录。(4)代谢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以后,来本院门诊抽血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3项指标进行比较。
1.3 判断标准
见表1。表1 糖尿病自我监控标准(略)
2 结果
经过6个月的连续随访,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的3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表2 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对照(略)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是终生性、全身性疾病。糖尿病的管理应该是连续和全面的。在本次实验过程中,两组糖尿病患者接受了后,理论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有提高,出院时血糖监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缺乏随访教育的对照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呈下降趋势,定期随访教育督促指导的实验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能与患者糖尿病知识的遗忘和自我控制的放松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作者在进行糖尿病随访教育时,不仅是把理论知识和自我管理的方法教给患者,更主要是使患者和家属深刻认识到慢性并发症的危害性,有报道有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比无并发症的医疗费用要多3.73倍[4],更有甚者致畸、致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作者认为,强化糖尿病随访教育能使患者自觉进行自我管理,做好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定期监测,是治疗、控制糖尿病和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手段。本资料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的3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糖尿病随访教育,能使患者及家属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对的节制饮食、合理的运动锻炼、稳定的心理、正确的用药等方面,进行主动地自我调节,及时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不正规的治疗方法,加强了服药依从性,显著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这对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阻断并发症进展具有重要意义[5]。
【】
1 范丽凤,张小群.陶 旭,等.糖尿病教育对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6~7.
2 谢虹,刘纯艳.糖尿病健康教育实施要素.护杂志,2005,4(20):71~74.
3 刘尊永. 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3.
4 陈兴宝,唐玲,陈惠云,等.2型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治疗费用的影响评估.糖尿病杂志,2003,11:238.
5 王金枝,杨鸿伟.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临床实践. 护理,2004,10(7):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