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期剥离19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胎盘早期剥离(胎盘早剥)病因及临床特点,加强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我院19例胎盘早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中胎盘早剥的发生率0.38%,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52.63%),误诊率为21.05%,须引起产科医生重视。结论 胎盘早剥发病急、快,一经确诊,积极方能提高母儿生存率。
【关键词】 胎盘早剥; 分娩; 阴道流血
胎盘早期剥离(胎盘早剥)为妊娠晚期一种严重并发症,往往发病急、发展快,如处理不及时,可威胁母儿生命。早期诊断、积极处理是抢救母儿生命的关键。本文对我院发生的19例胎盘早剥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月之间分娩总数4 956次,发生胎盘早剥 19例,发生率为0.38%。孕妇年龄23~37岁,以24~30岁占多数。初产妇13例,经产妇6例;孕24~28周3例,孕29~35周10例,孕36~40周6例。
1.2 临床症状与体征 以阴道流血者最多,共10例,持续性腹痛、板状腹、宫底升高者6例,面色苍白、低血压休克者4例,腰酸、下坠者5例,血性羊水者5例,发生胎儿窘迫8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70 g/L者3例,70~90 g/L者9例,>90 g/L者7例;血小板<100×109/L、纤维蛋白原<2 g/L者2例。
1.4 分娩方式 剖宫产13例,正常产5例,臀牵引1例。
1.5 胎盘剥离程度与出血量 剥离2/3者3例,剥离1/3者6例,剥离1/4者10例。出血量200~1 500 ml,其中>1 000 ml者4例, 400~1 000 ml者8例,<400 ml者7例,平均出血量385.8 ml。
1.6 诊断正确率及误诊率 本资料在发病3 h内确诊15例,正确率78.95%,误诊4例,误诊率21.05%。其中3例误诊为前置胎盘,1例误诊为先兆流产。
1.7 合并症及病死率 本资料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11例,其中子宫卒中7例;胎儿宫内死亡5例,胎龄小、体重低于1 000 g的围产儿死亡8例。本资料无孕产妇死亡。
2 讨论
2.1 病因 胎盘早剥的真正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慢性高血压为本病的主要诱因。国内报道并发率45.1%~69.0%,本资料为57.89%。Prichard认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基底蜕膜螺旋小动脉发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以致破裂出血,形成血肿,导致胎盘与子宫壁剥离。②外伤、重体力劳动、性交等亦为发病诱因。③ 中期妊娠羊膜腔穿刺术,本资料1例,26孕周给羊膜腔穿刺术引产,用药3 d,有宫缩,阴道出血多于月经量,徒手扩宫,臀牵引出一死胎,检查胎盘早剥面积1/3。④ 晚期妊娠仰卧综合征。
2.2 诊断 胎盘早剥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从本资料看出,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的占首位。典型症状为持续性腹痛伴阴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胎盘早剥多为隐性出血。若胎盘后血肿在子宫前壁,则子宫有明显压痛。若血肿在子宫后壁,子宫体压痛不明显,但子宫处于紧张状态,不能放松。如胎盘剥离面积超过1/3,胎心加速或减慢,胎儿处于窘迫状态,甚至死亡。中期妊娠引产前一般需作B超了解胎盘位置,若前壁胎盘临产出现阴道出血应警惕胎盘早剥发生,B超广泛用于临床增加了胎盘早剥的诊断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发生胎盘早剥时,必须警惕DIC发生,我们选择能反映凝血功能的简单方法,试管法、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3P试验等。若血小板<100×109/L,说明有大量血小板消耗,若<20×109/L,说明凝血功能障碍十分严重。
2.3 处理 胎盘早剥一经确诊,应立即终止妊娠。如有休克时,应积极抗休克,同时立即终止妊娠。其分娩方式的选择,经产妇宫口开大3 cm以上,宫颈松,症状轻,胎儿无窘迫或死胎,在严密消毒下,人工破膜,静滴催产素,徒手扩宫,尽早争取阴道分娩。本资料6例,除1例产后12 h因失血性休克行“剖腹探查术”发现子宫卒中外,其余5例均获成功。初产妇胎盘早剥无论重型、轻型,短时间内不能分娩,均应立即行剖宫产术。本资料剖宫产13例,占68.42%。其手术指征:失血性休克6例,胎儿窘迫7例。由于手术及时,新生儿评分在7分以上5例。本资料发生子宫卒中7例,其中6例在剖宫产同时发现,面积在1/4~1/2之间,1例阴道分娩12 h后出现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阴道出血不多,腹部移动性浊音(+),腹部穿刺抽出不凝血,立即剖腹探查发现子宫卒中面积4/5,波及双侧阔韧带。7例子宫卒中患者在大量输新鲜血、应用抗凝、抗纤溶同时,温生理盐水热敷并按摩子宫,最长达1 h,子宫颜色变红,宫壁注射催产素后收缩良好,避免切除子宫,预后均良好。
2.4 预防 加强产前检查,积极预防和妊高征,避免外伤,妊娠晚期左侧卧位,中孕引产时如胎盘位于子宫前壁,尽量在B超下操作,以避开胎盘。
【】
1 乐杰,主编.妇产.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9?143.
2 闫西红,周艾琳,王海波,等.胎盘早剥22例临床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4):321.
3 蔡晓辉.胎盘早剥.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5):40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