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7例疗效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怡君 黄蕙莉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中药内服,对照组则予西药内服,观察其临床症状、HBV标志物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hinese crude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CHB). Methods  47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Chinese crude drug,and 47 cases in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Results  There was better effect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re is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 of Chinese crude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CHB.

    【Key words】   Chronic hepatitis B; Chinese crude drugs

    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上发病率高,笔者在1996~2005年之间,按中医辨证予中药内服治疗,临床上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4例门诊患者,均符合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标准[1],其中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54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40例。

    将所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16~60岁,病史最短的2年,最长的16年;对照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17~59岁,病史最短的1年,最长的15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扶正活血解毒汤:北芪15 g、党参15 g、云苓15 g、丹参30 g、赤芍12 g、白花蛇舌草20 g、虎杖10 g、垂盆草15 g、贯众15 g。辨证选用方药水煎服,日1剂,复渣3次。3个月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同时并在第2个疗程开始服用参苓白术丸,6 g/次,2次/d,直至疗程结束。对照组:拉夫米定,100 mg/次,1次/d,疗程同治疗组。两组均予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辅助治疗。

    1.3  化验检查  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12个月检测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有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抗肝炎药物疗效综合评定标准,分3级。显效:主证消失,肝功能正常,HBV血清标志物阴性,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主症消失或明显好转,肝功能基本正常,HBeAg、抗?HBc、HBV?DNA 3项中有2项以上转阴,随访半年病情稳定。无效:主症无改变,肝功能无改善,HBeAg、抗HBc、HBV?DNA 3项无转阴者。

    2.2  两组治疗后综合效果  治疗组47例,显效14例,有效2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49%。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2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59.5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3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  见表1。表1  两组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典型病例

    刘某,男,40岁,2000年7月27日初诊,因有乙型肝炎病史7年,病情发作多与疲累、生活欠有关,曾多方求医,疗效不甚明显。近十余天来又因工作劳累而症见:右肋隐痛、腹胀、口苦渴、嗳气叹息、头重身困感乏力而频饮,纳欠佳、面色晦暗、夜寝差,舌质边红、苔白黄腻厚,脉弦滑;实验室检查TTT 14 U;ZnTT 17 U;ATP 2 771 nmol·s-1/L,A/G为2.5/2.1。HBsAg(+),HBeAg(+),抗?HBc(+),HBV?DNA(+)。西医诊断为: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为胁痛,法拟疏肝健脾、清热解毒祛湿、扶正活血解毒汤加减,太子参15 g、丹参30 g、白花蛇舌草20 g、云苓15 g、薏苡仁20 g、草豆蔻6 g、滑石18 g、茵陈15 g、赤芍12 g、醋柴胡6 g、鸡骨草15 g、素兴花10 g,经治疗1月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肝功能ATP 1 878 nmol·s-1/L,抗HBV?DNA转阴,HBeAg阳性,继予扶正解毒方化裁治疗2个月,诸症基本消失,查HBeAg弱阳性,肝功能正常,继续3个月上方加减内服,嘱汤药服后1 h服用参苓白术丸6 g,2次/d。两疗程后,乙肝病毒标志物皆转阴性,肝功能未见异常,随访1年无复发。

    4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可归属祖国医学之“胁痛”、“黄疸”等病范畴,主要病因、病机为正虚邪实,湿热夹毒,留滞不清,故临床上见乙肝病毒持续存在,正气虚损,故见免疫功能低下易受感染,肝失条达气滞血瘀微循环障碍。医学研究显示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存在临床疗效不持久性,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后复阳率高[2],因此在考虑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要兼顾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从而巩固治疗效果。故笔者在治疗上拟清解毒邪、补虚扶正、祛瘀法。清解毒邪可使病因消除,减轻肝实质炎症,防止肝细胞坏死和促进肝细胞再生。补虚扶正,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功能。祛瘀则可改善肝微循环。治疗主方中所选用中药:北芪、党参、云苓、丹参、白花蛇舌草、赤芍、垂盆草、贯众、虎杖都具保肝降酶抗纤维化作用;其中北芪、贯众具有直接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党参兼增强机体免疫作用,虎杖抗肝损伤,垂盆草抑制肝炎渗出减少肝细胞损伤,丹参则有抗脂质过氧化、抗免疫性肝损害和免疫调节作用[3];白花蛇舌草水煎体外抑制HBV?DNA有明显作用。上药作为主要药物组成,可起扶正解毒、活血祛瘀之功,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有效地提高乙肝病毒转阴率,并遵照张仲景《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常当实脾,……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之旨,于一疗程后同时加服参苓白术丸;此丸乃为历代医家用于正虚不足补虚赢之要品,补脾益气,中州得健,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因此中药内服配合此丸内服,充分发挥了扶正解毒活血祛瘀之效,在临床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好的疗效。

【】
  1 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中医杂志,1992. 33(5):39.

2 陈诗慧,卢焯明.中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进展.中国热带医学,2004,4 (1):137?138.

3 陈峰.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福建中医药,2005,36(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