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定眩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兔血液流变学、ET、NO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宋敏,蒋宜伟,邱桐 时间:2010-07-13
 摘  要:目的:探讨活血定眩丸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与血液流变学、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健康青紫兰兔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颈复康治疗组、活血定眩丸治疗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均经C3-5 左侧横突侧面注射消痔灵注射液10 mL,2周后重复1次,观察局部组织形态、全身血液流变学、ET和NO的变化,同时观察活血定眩丸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并与颈复康作对比。结果:模型组颈部肌肉组织出现水肿、萎缩、变性、坏死及炎症等病变,瘢痕化显著;全身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异常。模型组与其他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复康组与活血定眩丸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ET、NO各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定眩丸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水平的高低可反映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变的程度及治疗效果,而ET、NO并非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活血定眩丸;血液流变学;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候群,其研究日益引起国内重视。对于CSA的治疗,目前原则上先采取非手术治疗。笔者采用活血通络、祛瘀定眩方药(活血定眩丸)临床防治CSA,取得了较好疗效。为探讨活血定眩丸治疗CSA的疗效及其与血液流变学、ET、NO的关系,我们进行了活血定眩丸的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Xuemaitong Granules on interposing effect to atheroscleorsis in rabbits.Methods: Crotid atherosclerotic model of rabbit were induced by high cholesterol diet andair drying operation and had beentreated with Xuemaitong Granulesfor 3 monthes.Thenobserved CEC,MMP1,MMP9,TIMP1,ET,NO,cGMP,AngⅡand blood viscosity,SOD,MDA.Results:Xuemaitong Granules could decrease the levels of CEC, MMP1,MMP9,MDA and ET,and increase the level of TIMP1,cGMP,AngⅡ,SOD and NO in rabbits,improve blood rheology. Conclusion:Xuemaitong Granules can interpose atheroscleorsis through many ways,links and targets.

  Key words: atheroscleorsis;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matrix metalloproteinase;NO;cGMP;AngⅡ; Xuemaitong Granules

  1  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与分组

  青紫兰兔32只,雌雄各半,体重1.8~2.5 kg,合格证号:医动字24-004号,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实验动物室提供。实验前适应性喂养3 d后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颈复康治疗组、活血定眩丸治疗组,每组8只。

  1.2实验药物及试剂

  消痔灵注射液: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21104;颈复康颗粒:承德中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0122;活血定眩丸:甘肃中医学院附属药剂科生产,为骨科临床专用药;ET、NO放免分析测定盒: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批号030701。

  1.3实验仪器

  普利生血流变仪LBY-N6A(北京普利生仪器中心制造);FJ-2008全自动γ免疫计数仪(西安二六二厂制造);SOPHEIA1000(TM)(DPC公司)。

  1.4造模方法

  参照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朱明双等〔1〕的造模方法,取消痔灵注射液10 mL注射于家兔C3-5 左侧横突侧面,2周后重复1次。

  1.5给药方式

  活血定眩丸(药物组成:丹参、鸡血藤、地龙、炙黄芪等15味中药)及颈复康颗粒均按人、兔体表面积折算成等效剂量的2倍〔2〕 ,分别以0.28 g/(kg・d)、0.3 g/(kg・d)的剂量并以每千克体重10 mL蒸馏水稀释,制成混悬液灌胃,另两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

  1.6观察指标

  1.6.1病理形态学观察

  经肉眼观察后,每只动物取颈部注射部位肌肉组织1块,投入4%甲醛溶液中固定,组织经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1.6.2血液流变学检测

  采用肝素抗凝血5 mL在普利生血流变仪上测定。

  1.6.3ET、NO检测

  ET检测将10%EDTA-Na2 30μL、抑肽酶20 μL、血2 mL在4℃条件下混匀,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用FJ-2008全自动γ免疫计数仪测定;NO检测采用全血2 mL,37℃温育1 h,2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SOPHEIA1000(TM)测定。

  1.7统计处理

  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动物的一般情况

  32只动物造模4周后因各种原因只剩24只,造模组注射侧颈部肌肉早期有条索状和肌张力增高,后期部分动物还出现颈椎偏斜甚至扭曲;切取标本肉眼观察见注射部位组织呈暗红色片状挛缩、纤维化带。

  2.2肌肉组织病观察

  光镜下模型组家兔颈部肌肉组织水肿、萎缩、变性、坏死及炎症等病变,瘢痕化明显。

  2.3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见表1、表2。表1、表2说明模型组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血沉明显高于正常组、药物对照组、药物组(P<0.05),而药物治疗组与药物对照组比较,在治疗效果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活血定眩丸对家兔实验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很好治疗作用。表1各组血液流变学的结果比较 

  2.4ET、NO测定结果见表3。 表3说明ET、NO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在家兔实验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中,ET、NO并非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3  讨论

  3.1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病机及活血定眩丸的组方依据由于CSA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目前对CSA的治疗尚缺乏统一规范。多数学者主张非手术治疗,治疗中主要以药物为主,西药主要是扩血管药物,疗效不能令人满意。而中医药治疗CSA有独特优势,疗效满意。笔者多年从事骨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认为“肾主骨”,肾精的盛衰与骨骼及周围组织的生长代谢有密切关系。虽然CSA有其独特的病因病理及症状表现,但CSA多见于中老年人,机体的衰老是其主要因素。CSA辨证为肝肾亏虚、脉络瘀阻的本虚标实之证,肝肾精气不足为本虚,脉络瘀阻致颈部不适、头晕目眩为标实。且本病大多数起病缓慢,病情缠绵,久病入络,故临床多见肝肾亏虚、脉络瘀阻型。治法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为主。活血定眩丸由丹参、鸡血藤、地龙、石决明、炙黄芪等15味药物组成,其中丹参归心肝肾经,为血分之要药,配合鸡血藤活血祛瘀、舒经通络;石决明、地龙归肝经,平肝而定眩;炙黄芪性温归肺脾经,补益气血。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之效。

  3.2   血液流变学与CSA的关系及中药对其影响

  血液流变学包括宏观血液流变学和微观血液流变学。本实验主要从宏观血液流变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宏观血液流变学研究血液表观黏度、血浆黏度、血沉、血液及管壁应力分布等。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是宏观血液流变学检验的最重要指标。红细胞比积是影响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在任何切变率下,随着红细胞比积的增高,血液黏度也显著升高。血浆作为全血的介质,对全血黏度具有正性影响。血沉在病理情况下速度也会加快。陈健〔3〕认为全血黏度增高是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全血黏度比其他3组明显增高,而经过喂饲中药后,随着病变程度的减轻,其全血黏度也逐渐下降,血液流变学水平有可能反应了CSA病变的程度(成正比关系)。药理研究证实,丹参有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鸡血藤水提纯制剂可增加实验动物股动脉的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地龙含多种氨基酸,具有明显的抗血栓、抗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作用;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提高人血中cAMP、IgM、IgE水平,能增加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因此研究CSA中药疗效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对中医诊治本病及疗效观察指标的客观化和中药治疗本病机制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3.3ET、NO与CSA的关系

  NO、ET为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NO是许多血管组织内皮分泌的一种主要血管舒张因子,ET为已知作用最强和效应最持久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多肽。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释放ET收缩血管和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同时释放NO松弛血管和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生理条件下,ET与NO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血管张力保持正常。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内皮损伤后再生、再灌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痉挛等,平衡遭到破坏,发生内皮功能障碍,表现为NO减少或活性降低,而ET释放增加等。尽管这种情况下内皮细胞增殖速度亦加快,但再生内皮功能不良,无法恢复内皮细胞的作用。冯世庆等〔4〕认为ET变化机理可能由于:(1)颈椎退变致椎动脉受压,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ET,作用于小脑和脑干的受体。(2)椎动脉长期慢性刺激,ET释放增多,受体上调。(3)颈椎转颈运动时,加重椎动脉缺血、缺氧,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前原内皮素,形成ET。(4)术后压力下降,内皮细胞功能恢复,ET分泌减少。但是是否存在血液中其他成分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导致ET的改变未进一步研究。何海龙等〔5〕认为CSA发病机制仍需继续研究:(1)反复发作的脑血管痉挛是否会产生组织的远期损伤。(2)椎动脉受压后引起临床症状并非缺血性损伤,而可能是刺激血管壁上的某些受体通过生化机制引起发病。(3)刺激交感神经引起。(4)椎动脉血流减少及对硬脊膜反复刺激导致椎―基底动脉环出现痉挛缺血征象并产生累加效应。本研究ET、NO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有可能符合上述机理,证实ET、NO并非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3.4椎动脉型颈椎病造模方法的评价

  近年来,国内先后报道了实验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郑祖根等〔6〕采用健康犬制成椎动脉狭窄、闭塞模型;郝永强等〔7〕选择6月龄雄性大鼠分离切除颈阔肌,钝性分离切除颈斜方肌、头颈菱形肌、颈部夹肌、最长肌、颈髂肋肌及半棘肌,造成动力性平衡失调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彭宝淦等〔8〕对6~10月龄新西兰兔将脊柱两侧附着棘突、椎板及小关节的肌肉全部分离,然后依次切除C1~7的棘上及棘间韧带,造成静力性平衡失调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朱明双等〔1〕用大耳白兔以775注射液10 mL注射于C3~5左侧横突侧面,第2周重复注射1次,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以上4种造模方法比较,第4种方法的可重复性较高,符合颈椎退行性改变理论,效果确切,费时较短,故本实验采用此方法造模。从实验结果看,中药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本实验造模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目前CSA模型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为:(1)造模时间长,平均造模时间达3个月以上,一些造模时间长达8个月。(2)造模难度大,一些造模需分离椎动脉,另一些需前入路切开。(3)造模引起创伤大,易感染,导致造模失败(本实验死亡8只,死亡率高达25%)。(4)所选动物模型与人类发病有差异,而现有造模方法常只能从其某一病因入手,难以全面重现人类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故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造模方法尚需继续探讨。

  :

  〔1〕朱明双,郑重,黄勇,等.注射硬化剂法制作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模型[J].中医正骨,2000,12(12):11-13.

 〔2〕苗明三.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7:144.

  〔3〕陈健.颈椎退变性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加味补阳还五汤对其治疗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1):4.

  〔4〕冯世庆,杨敏杰,孔晓红,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87-388.

  〔5〕何海龙,贾连顺,李家顺,等.椎动脉阻断对小脑后下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1):23-26.

  〔6〕郑祖根,沈忆新,董天华.实验性椎动脉闭塞及其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1989,27(12):732.

  〔7〕郝永强,施杞,郑松国.大鼠颈椎病实验模型的设计与建立[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6,(4):282.

  〔8〕彭宝淦,施杞,沈培芝.一个新的实验性颈椎病模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