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氨茶碱-地塞米松治疗喘息型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与病毒感染有关。2岁以内儿童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占我国基层医院小儿住院病例的第一位。我院对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氨茶碱-地塞米松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式
1.1临床资料
本文99例为我院儿科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住院患儿,均为急性发作期,所有病列均符合喘息型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标准。99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发病季节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病例基础疗法相同,即: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吸氧,③改善机体内环境。④抗感染(均静脉滴注青霉素,病毒唑,其剂量按体重。⑤止咳去痰等。
对照组:在上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氨茶碱3-5mg/kg.d及琥珀氢化可地松5-10mg/kg.d
治疗组,在采用基础治疗的同时辅以6L/min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氨茶碱(0.25-0.5mg/kg.次)及地塞米松0.3mg/kg.次,加入生理水10ml,每6--8小时一次,每次吸入10分钟。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包括咳嗽,气喘,呼吸,肺部罗音等,每天记录两次②药物副作用的观察,主要观察患儿有无与疾病无关的烦躁,呕吐,心率加快等。
1.4临床改善评价
显效:治疗3天内症状明显缓解。咳嗽明显减轻,气喘明显缓解,无固定肺部干湿罗音,有效:治疗5天内症状缓解,咳嗽减少,气喘基本缓解,肺部固定干湿罗音基本消失,无效:治疗7天内,各种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显效+有效=总有效。
1.5统计学处理: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比较见表: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5无显著差异性。
2.2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呕吐3例,对照组: 呕吐10例,抽搐2例,烦躁哭闹12例,心率加快11例,40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 3讨论
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是以气道炎症反应及粘膜损害为主要病理改变,各级支气管粘膜因炎症水肿而使管腔变窄,肺泡壁因充血,水肿而增厚,肺泡腔内充满炎症渗出物而影响通气与气体交换,当小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发生炎症时,表现为更严重的气道狭窄,而引起喘憋症状。基层普遍采用的是静脉注射氨茶碱,琥珀氢化可的松以平喘。效果较好但副反应多。雾化吸入氨茶碱,地塞米松,即避免了药物副作用,又达到了效果。其作用机制是:
3.1氨茶碱是一类甲基黄嘌呤类衍生物,为常用的支气管扩张药,对气道平肌有直接松驰作用,其作用机理为a:抑制磷酸二酯酶,是通过增加平滑肌细胞内浓度,使支气管平滑肌扩张,减少炎症性因子释放减轻气道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气道通气,同时兴奋呼吸中枢,改善心脏功能[1]b:近来又证实氨茶碱与腺苷相似,可竟争性占据腺苷受体,抑制腺苷肥大细胞分泌炎症介质,是唯一抗炎加扩张气道双重效应的抗哮喘药物[2]。c:促进气道粘膜纤毛运动。
3.2吸入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种类国内多选用普米克令舒和丙酸氟卡松,但价格昂贵,不适合基层医院。近年的研究显示。内源性一氧化氮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粘膜充血。吸入地塞米松能阻止细胞因子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合成,丛而降低气道内一氧化氮的含量。吸入,地塞米松有利于提高肺的顺应性,降低气道压力,能达到抗炎,保护细胞膜稳定,降低血管通透性的目的。[3]同时,既能抑制粘蛋白的基础分泌,又能通过抗炎等作用调控粘蛋白的分泌,是目前抑制呼吸道粘蛋白及粘液高分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4]
3.3氨茶碱吸入后使支气管扩张,增加了皮质激素进入支气管树的药量,促进激素作用于细支气管壁更好的发挥局部抗炎作用。
3.4同时氧气驱动雾化,将雾化器内液体击散成2--5um的微粒,使之更易达到支气管,细支气管,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利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氨茶碱及地塞米松较静脉滴注风效快且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将氧气驱动和雾化吸入有机结合起来,既纠正低氧血症,又达到吸入给药的目的。
3.5雾化吸入本身能减轻鼻塞。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利于痰排除。
本文研究显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氨茶碱及地塞米松,与静脉注射氨茶碱,琥珀氢化可的松相比较,肺部罗音及胸部X片恢复较快,缩短了住院时间,且减少了药物副作用。价格低,易推广。
[1] 童亮.氨茶碱小儿喘息临床体会[J]。临床儿科杂志。1998,10(1):9-10.
[2] 盛锦云.对氨茶碱治疗哮喘的最新认识[J]小儿急救医学,1998,5(4):152-153.
[3] 林兆奋、景炳文、杨兴易 etal.气道内应用地塞米松对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作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5):306.
[4] 黄勇、周向东、杨肇亨,地塞米松对慢性支气管炎大鼠呼吸道粘蛋白高分泌的抑制作用。医学研究生报,2002,15(1)68.
下一篇:小儿肠套叠5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