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胸背臀巨大神经纤维瘤切除的围术期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段秀梅 时间:2010-07-13
 摘要目的:探索切除巨大神经纤维瘤的和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2005年6月的一例巨大神经纤维瘤患者经过多次会诊,充分准备于2005年6月-8月在全麻下行肿物大部分切除。结果:患者伤口愈合良好,肢体功能恢复出院。结论:治疗此类巨大种瘤,手术切除是唯一办法。在立足于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术中麻醉的护理,术后全身循环状况持续监测及各种管道和有无DIC等并发症的可能
  关键词纤维瘤;护理;DIC
  
  神经纤维瘤是发生于神经干或末梢神经索鞘神经膜细胞及神经束膜细胞的良性肿瘤。多见于皮肤组织,大、小不等,可有明显的畸形和功能障碍。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唯一的疗法。大的瘤体组织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血窦间隙,出血较难控制。2005年6月我院收治一例胸背及臀部巨大神经纤维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顺利,治疗效果满意。现将该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34岁。出生即发现胸背及臀部褐色肿物。随年龄增长,肿物增大明显,胸、背、臀部皮下广泛软组织堆积,瘤体巨大,呈下垂状。专科检查:脊柱侧弯畸形,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不能下床行走。经过多次会诊和充分准备于2005年6月-8月在全麻下行肿物大部分切除。手术分三次进行,共切除瘤体重达约30kg。手术过程顺利,伤口按期拆线,愈合良好。出院时患者能下地行走,出院后6个月-2年随防,患者生活自理,行走自如。
  
  2护理体会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身体严重畸形,导致自悲自卑心理,性格内向,对手术抱有较大期望,却又顾虑重重。我们通过主动接近交谈和精心护理,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疾病解释和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排除心理障碍,恢复健康心理。针对患者矛盾的心理状态,我们及时解答由患者和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成功可能,使其对手术有充分的了解和充足的心理准备,从而积极地配合手术前后的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有利于术后康复。
  2.1.2制定最佳的手术、麻醉、护理方案。由领导组织相关科室专家会诊确定。常规皮试、备皮、插尿管、大量备血等。
  2.1.3术前指导
  通过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提高组织的修复能力。   2.2术后护理
  2.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术后回到ICU病室,进行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回室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每半小时监测瞳孔、脉搏、呼吸、血压、血氧、体温,并准确记录。检查尿管有无脱落,观察尿液颜色、性状,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
  2.2.2DIC监护[1]
  该手术解剖复杂,创面广,失血量大。由于大量输入贮存血,血小板数减少,功能也不正常,血浆凝血因子含量明显降低,易引起DIC;此外术后感染也是发生DIC的重要因素。我们的预防措施是:①输入成分血液以补充足够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给予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改善血管壁功能;②观察皮肤及粘膜有无出血点,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尿量及患者的意识、瞳孔变化,防止出现低血压性休克和肺、脑、肾微血管的栓塞;③减少侵入性操作的次数,各种穿刺后延长按压针眼的时间;④严格各项无菌操作,输注足量抗生毒,防止感染。
  2.2.3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留置引流管72h后除去。留置期间注意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阻塞、脱落,翻身时先固定引流管。观察伤口渗出情况,若有渗出则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敷料干燥,避免伤口感染[2]。
  2.2.4加强基础护理
  指导患者晨起深呼吸自主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定时翻身按摩皮肤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肌肉萎缩和关切僵直。
  2.2.5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越早进行,肢体功能恢复越好,术后应绝对卧床休息四周,早期应指导病人进行肢体被动功能锻炼,协助作下脚抬高运动,肢体按摩等,要遵循循序渐进、合理适度的原则,活动幅度由小到大,肢体关切先近端后远端,先小关节,后大关节,每日3次,每次30min,同时要对患者给予及时表扬,使其树立信心。
  
  3小结
  
  本例患者经过50余天的精心护理,患者伤口愈合良好,肢体功能恢复出院。该病历病变分布广,肿瘤组织与大血管、重要器官严重粘连,手术风险大,次数多,时间长。在立足于基础护理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加强了术中麻醉的护理,术后全身循环状况持续监测及各种管道和有无DIC等并发症的可能。通过长时间的精心护理和治疗,该患者成功地度过危险期,步入了康复期。
  
  
  [1] 葛衡江、刘怀琼,创伤出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治疗〔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9,13(2):84-86.
  [2] 刘月红、沈剑、宋宏等,胸腔引流、Hb、TP测定与食管、贲门癌切除术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