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针多向刺治疗网球肘97例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网球肘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疼痛,伴伸腕和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我们自2005年3月1日~2007年3月31日采用粗针多向刺网球肘97例,获得满意疗效,同时设普通针刺组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46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7例(失访11例),其中男36例,女61例;年龄最小者26岁,最大61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3年;单侧患病者89例,双侧者8例。对照组49例(失访8例),其中男18例,女31例;年龄最小者24岁,最大56岁,平均39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2年半;单侧患病者46例,双侧者3例。所有患者均经X线检查,排除感染、损伤、肿瘤、骨结核。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①取穴:阿是穴;②操作:患者取坐位,将患肢端放在与胸同高的桌面上,掌心向下。医者用拇指指甲在患侧肘部按压,找到最痛点(即阿是穴)后,以指甲掐十字作标记。局部常规消毒,选用Φ0.45×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垂直皮肤快速刺入,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改变针刺方向,使针尖贴肱骨外上髁与桡骨骨缘,行多向快速提插,至患者局部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后出针,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3~5分钟;③疗程:治疗1次后休息,1周后随访,若未愈则再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
2.2对照组
选用Φ0.30×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取穴以阿是穴(可按压痛点选取多个)为主,配患侧曲池、外关、合谷。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配合局部TDP照射。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注意限制患肢腕关节活动,尤其是限制用力握拳、伸腕、提重物及拧毛巾等动作,并注意患部保暖。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疼痛消失,劳累后局部酸困不适;好转:疼痛减轻,肘关节功能活动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疗效对比见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0.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 =8.66,P<0.01,有显著差异性,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痊愈病例治疗次数比较,治疗组1~2次,平均1.38次;对照组最少5次,最多10次,平均7.54次。 4典型病例
江某,女,38岁。右肘外侧疼痛3月余。患者3个月前因搬重物致右肘外侧出现疼痛,并致右前臂握物无力,右肘关节旋转、伸屈功能受限。2006年6月12日来我院就诊,检查:右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力试验阳性,X线检查阴性。诊断:右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予粗针多向刺法1次,当场即觉疼痛减轻,肘关节活动恢复正常,1周后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5讨论
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髁炎,是前臂伸腕肌群的起点部反复受到牵拉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损伤性疾病。桡侧伸腕长肌、短肌、指总伸肌、尺侧伸腕肌及肱桡肌均起于肱骨外上髁处,此肌群的过度牵拉如跌扑挫伤,强力转肘,腕部反复用力过猛、过久或较长时间提携,抛掷重物等,均会引起肱骨外上髁部的炎性病变,日久可出现局部组织粘连,功能障碍。
祖国医学将本病归于伤筋、肘痛等范畴,认为多由肘部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或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致局部气血凝滞,络脉瘀阻而发为本病。本法采用粗针在阿是穴多向针刺,能疏通肘部阻滞的经气,起到散寒除湿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同时粗针多向快速提插刺激量大,破结散瘀力强,能较快缓解局部组织痉挛,改善循环,使局部炎症、渗出吸收,疼痛缓解。而且通过粗针沿骨缘划拨,可直接剥离粘连,松解挛缩,改善功能。本法治疗操作快,治疗时间短,疗效显著,且多能1-2个疗程内治愈,减少了病人的痛苦,节省了患者的诊疗时间和费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 奚向东.粗针扇形刺加同名经巨刺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针灸,2003;23(3):158~159.
[2] 李正祥.粗针短刺加拔罐治疗膝内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中国针灸,2001;21(8):480.
[3] 奚向东.恢刺加灸与常规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53例疗效分析.针灸临床杂志,1996;12(7、8):63.
上一篇:浅谈护理行为中的告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