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MELD评分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通过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MELD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以验证MELD评分系统在国内的适用性。 方法:整理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MELD评分,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组MELD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MELD评分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结论:MELD评分系统在我国是适用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MELD评分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评估模式(MELD)评分; 失代偿期肝硬化
 终末期肝病评估模式(Modle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是用于预测终末期肝病病人死亡危险的方法,对终末期肝病患者短期或长期生存率有良好预测价值[1]。现将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MELD评分,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252例在我院感染疾病科住院日60-120天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MELD评分分值与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符合2000年第10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198例,女54例,年龄30-76岁,平均42.44岁,存活206例,死亡46例,其中乙肝后肝硬化178例,丙肝后肝硬化4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致肝硬化10例,酒精性肝硬化16例。
1.2 方法 根据MELD评分需要的参数收集数据,采集所有患者入院当天数据为评分变量组,观察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病情转归(如康复出院或死亡),剔除自动出院者和使用人工肝者,存活组与死亡组内科治疗基本相似,卧床休息,补充能量与维生素,静点肝氨、甘力欣、苦参碱,使用血制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等。公式:MELD[1]分值=3.8xloge(胆红素mg/dl)+11.2xloge(INR)+9.6xloge(肌酐)+6.4x(肝硬化之病因:酒精性、胆汁淤积性为0,其余为1),按照MELD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价MELD分值与实际病死率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处理,均数比较使用t检验,率的比较使用x2检验。
2 结果   MELD各分值段与生存、死亡情况分析(见表1)相关分析显示:MELD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即分值越高病死率越高。
表1   MELD各分值段与生存、死亡情况分析
MELD分值        总例数        存活数         死亡数
0—9              128          128              0
10-19             86           64            22(25.6)
20-29             34           14            20  (58.8)
>30               4            0             4(100)
合计             252           206           46  (18.3)    

MELD的动态变化也能反映病情演变程度(见表2)评分逐渐下降的病人,危险性小,评分逐渐增长的病人危险性大,提示病人预后较差。
表2   存活组、死亡组MELD值前后变化
组别    前                   后
生存组
死亡组15.31±4.68           10.47±4.87
19.63±4.74           24.07±3.67
注:前后相比P<0.05  (前:入院第一天;后:存活组:出院时;死亡组:死亡前24小时)。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P<0.01。
        3讨论 
             目前绝大多数学者采用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系统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储备,手术风险及预后。但在应用中其局限性日益显露,首先 CTP评分系统对病情严重程度无法细分,对于观察指标如腹水量、肝性脑病程度缺乏客观性,没有考虑具体的原发肝病因素,PT也因各实验室检测条件的差异不能做到规范统一,更不能预示病人预后情况。而MELD评分系统是应肝移植供体分配规则所产生,由梅奥中心由4组独立样本资料研究得出,包括:(1)肝功能失代偿住院病人;(2)非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急诊病人;(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4)上世纪80年代的非选择的肝硬化病人。它采用血清胆红素、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肝病原发病因作为参数进行量化得出分值,可得出不同阶段的预计生存率数据,不但参数客观,而且把肾功能作为肝病病人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这也是CTP无法做到的。 
对本组资料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MELD评分,结果显示MELD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即分值越高,实际病死率越高,提示MELD评分分值与 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另外对生存组与死亡组入院时、出院时(或死亡前24小时)分别进行MELD评分,结果显示MELD的动态变化更能反映病情变化,评分逐渐下降的病人危险性较小,评分逐渐增长的病人危险性大。因此建议根据不同的病情定期进行MELD的再测定。
本文研究表明MELD评分系统在我国是适用的,MELD评分是一个可靠的预测终末期肝病病人死亡危险的方法。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MELD评分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但失代偿期肝病患者的预后还与许多因素有关[3],如年龄、其他基础病变、低钠血症、肝炎病毒复制、并发症及衰竭脏器的多少、措施等,这些在MELD评分系统中未体现,因此认为将MELD评分系统与多因素分析有机结合才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较手段。

1  Kamath PS,wiesner RH ,Maslinchoc M,et al . A modle to predict survivalinpatientswithend-stageliverdisease[J].hepatology ,2001,33(2):464-470.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
3  汤净,曾仕平.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热带医学,2005,5(8):1650~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