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不应与情感和想象绝缘——论《庄子》语言的多义性、随意性与模糊性
【内容提要】
先秦诸子中,庄子语言——寓言、重言、卮言,向有汪洋恣肆、波奇云诡、瑰丽奇谲、仪态万方之评。然它却能展示最为奇妙、深邃、超前的思考。尽管如此,庄子语言却有很大的多义性与模糊性。
【关键词】 关键词:庄子;语言;多义性;模糊性
先秦诸子的文章中,《庄子》仿佛是异峰突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庄子是早期的哲学家,也是一个无拘无束、思想相当开阔的文学家,在先秦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不象某些学者那样一本正经侃侃而谈,而是海阔天空谈笑风生。他的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端,机趣横生,随口编几则故事,像是信手拈来,却又妙语如珠,几乎每个故事都寓意甚深,很有哲理韵味。俗话说,文如其人,只有心胸开阔、思想放任、思维敏捷、语言多变的文学家才会有这样的手笔。清刘熙载说:“《庄子》之文,如空中捉鸟,捉不住则飞去。”“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1](P183)高似孙评论《庄子》的语言风格时说:“极天之荒,穷人之伪,放肆迤演,如长江大河,滚滚灌注,泛滥乎天下;又如万籁怒号,澎湃汹涌,声沉影灭,不可控搏。”[2](P776)明显地道出了《庄子》语言具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之特点。但他的语言,除上述特点外,还具多义性、随意性和模糊性。
一
多义性、随意性与模糊性是庄子的语言风格与特点之一,其后学在《天下》篇中概括得最好:
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瓌玮而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