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脚子”钩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胡淑娟 时间:2010-08-15

摘 要:本文对“吉脚子”这种流行于江汉平原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形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对其钩沉、名称简析、表演形式进行了深入阐述。
关键词:“吉脚子” 民间艺术 历史演变 名称简析 表演形式
“吉脚子”是流行于江汉平原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分为舞蹈与说唱两种。活动在边舞边说唱中进行,配以面具为道具,深受民众喜爱。“吉脚子”曾盛行于仙桃民间,现在可考的只有零星的文字记载和口头传说。对“吉脚子”的研究与复原成为仙桃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历史钩沉
“吉脚子”这一活动怎么来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明代万历年间,傅颐在南京任户部尚书时从南京回沔城(沔阳旧城)探亲时带回来的;有的说是陆建瀛从云南回沔阳路过洞庭湖时带来的;还有人说是清代雍正年间某亲王客居沔阳留下的。以上说法均不足为凭。“吉脚子”除清光绪年间《沔阳志》有记载外,以前沔阳各志,均无记载。
1、“传奇”说
据沔城姜齐老人在世时讲述,相传明万历年间,南京部尚书傅颐(沔城人)从南京乘船回乡省亲,途经九江,正欲落帆靠岸,观赏市容时,突然发现从鄱阳湖陆续飘来36具尸体,在官船左右回旋漂荡,总不离去。据当地人反映,这是一伙江洋大盗,因匪性难泯,内部自相残杀而死。傅尚深思片刻,站在船头郑重告诫:尔等生前为非作歹,杀人劫财,血债累累,死有余辜。如能幡然悔悟,造福来生,我可将尔等灵魂带回沔阳再现形象,协助城隍菩萨,剪除凶恶,祛邪消灾,将功赎罪。说着说着,这一群尸体又缓慢来回游动,似有悔恶从善之意。于是傅尚书拿出24两纹银,请当地官员负责掩埋尸体,随即启锚开船,返回沔城老家。傅尚书回家后,果真请木雕艺人雕刻了36个面目狰狞、形象各异的木头像,并延请僧道为其超度一番。从此这些头像就一直安放在沔城东门正街城隍庙两侧偏殿上。几年后,这些头像反面又分别刻上关羽、张飞、赵云等古代名将的名字,显然,这一正名表示他们已成正果。十多年后的农历四月二十八,沔城举行“城隍会”时,由36人各自顶上一具头像,身穿黄衣作游行先导。这就是“吉脚子”祛邪消灾活动的开始,由于它能给人们带来吉利,故名“吉脚子”。
2、“祭祀”说
“吉脚子”可以断定是由傩迎神赛会演变来的。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在还有傩舞、傩戏。如青海藏族就跳傩舞,湘西苗族、鄂西土家族就演傩戏。伴演者头戴面具,身穿戏装,说唱表演。“吉脚子”与傩的区别是:傩相不是面具,而是头盔。其装束是头裹黄巾,身穿黄衣(对襟,齐膝),打蓝布绑腿,赤脚草鞋,头顶傩盔。
傩盔是木刻的,造型凶神恶煞,涂以五颜六色的油漆,活像戏剧舞台上的花脸。傩盔反面剜一个椭圆形深巢,便于顶戴。盔笏钉六个铁栩,两边各插一根雉毛,中间插四打小旗。傩盔脸谱造型各异,人物多取自《三国》、《水浒》中的名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宋江、晁盖、李逵等。傩盔共36个,平日供奉在城隍庙里,一年一油漆。
“吉脚子”开坛之前,有许多祭祀礼仪活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四月二十八迎神赛会;三十日要祭坛,名之谓“吉脚子”团年。这一天要大摆筵席。席前饮酒,要行令,说四言八句。五月初一凌晨,“吉脚子”顶傩盔“出行”,先到城隍大殿绕三圈,然后结队出门报首士。
首士一般由出身清白、品德高尚、乐善好施的人担任,无论在旧社会和新社会,担任首士都是一种荣耀。首士每届三年,一届16人。中间有报首士,做首士,谢首士。先一年聘为报,当年主持为做,第二年办接交为谢,前后交叉,实际做首士只一年。对三届的首士,“吉脚子”都要送报单。这一天,首士要张灯结彩、焚香秉烛、香案设祭,“吉脚子”来了要放鞭炮,走时要封“利市”(即红包)。
二、名称简析
“吉脚子”有多种叫法,有叫“吉脚子”、“急脚子”、“赤脚子”、“吉鹊子”、“喜鹊子”,沔阳古城人习惯叫“的确子”。现将其简析如下。
1、吉脚子
取吉祥之意。演员用简单的文艺演出形式为老百姓送去吉祥的祝福,这种演出的大部分内容都用脚完成。
2、急脚子
取急促、迅速之意。极言表演者动作敏捷急促,身体语言夸张,反映出江汉平原人直爽、透明、急性子等特点。同时也反映出舞蹈场面的热烈、闹腾。
3、赤脚子
沔阳系长江中游冲积平原,地面全部为松软的泥土覆盖。老百姓因农事的需要,也因条件的限制,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打着赤脚在乡间走动,在田间劳作。演员在乡间走村串户演出,也光着脚,为乡亲们带来亲切之感。逢雨天路滑,也图个行路的方便。因此,演员的演出队也简称为“赤脚子”。
4、吉鹊子
沔阳县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小体型的飞禽极多,常见的有喜鹊、麻雀等。这些“鹊子”在农事的一些节令中为老百姓送来吉祥,故称“吉鹊子”。
5、的确子
此种命名法可做如下两种解释:①对此种演出的称赞和肯定——的确好,有意义。②“吉鹊子”的谐音:把这种演出说成“的确子”比说成“吉鹊子”顺口。


三、表演形式
1、“吉脚子”的传统形式
玩“吉脚子”,有成套的规矩。由城隍庙的长老主持极其严肃的仪式。参加仪式者必须是沔城城隍大帝会的长老和众会员。玩“吉脚子”者必须是会员中身强体壮、五官端正的青壮年。仪式前,玩“吉脚子”的青壮年必须斋戒沐浴,仅着内衣内裤列队进入“禅房”领取衣物,打扮整齐,听候指令。长老高声发出“执事者进殿”的指令,打扮整齐的三十六人进入大殿,排列于城隍大帝神台前,行八拜四叩首的大礼参拜,长老捧表章诵词:“×年岁次××四月吉日,信士弟子×××(众人各报姓名)……,特再恳请大帝君,大发慈悲,广施法力,派遣三十六天神,巡察沔阳水陆疆域,雷霆万钧,其势孰敌?消弭刀兵水火,铲除鹰怪鬼蜮;收净五毒,扫除瘟疫。佑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国泰民安,人丁繁密,千秋万代,其乐无极。敬请恩准。尚飨。”诵完表章,全体人员躬身叩头起立,长老喊:“三十六天神升座!”三十六人便将神台上的木刻面盔郑重地用双手“请”于头额上,用红布条固定好。长老喊:“取执事。”三十六人将神台上的令旗、铜锣及锣锤拿到手中,长老喊:“穿城礼拜。”三十六人便顺次序在殿堂中绕行,击打铜锣,一边鱼贯走出正殿,穿行于庙内各大小殿前广场和花坛之间,然后回到正殿“卸执事”,即将令旗、铜锣、锣锤及木刻盔面供至神台原位,“吉鹊”仪式结束。
第二天,参加了“吉脚子”仪式的三十六名青壮年化成吉脚子,在粗乐和细乐及“故事”的伴随下,参加迎神庙会。此后吉脚子开始作出门远巡的各项工作,于农历五月初一分为九队,每队四人,分赴九个活动区,去进行消灾赐福的活动。
2、“城隍会”中的“吉脚子”
城隍会,又称“傩礼会”,是沔城传统庙会之一。从其名称看,这样的庙会是由城隍庙主办的,而其意义呢,则要从其另名“傩礼”来考查。《辞海》:“傩,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阶。”《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火傩。”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时,傩就是乡人举行的驱逐疫鬼仪式。而秦时,更进一步敕命有关官员举行并扩大这种仪式。至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有“方相舞”、“十二神舞”等名目。两千多年来,“傩”绵延不绝地流传下来,在荆楚大地古州县治所的沔城,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傩礼盛会”。
沔城的“城隍会”是在农历四月廿八日。每次的城隍会所供迎的菩萨,除了“城隍”外,还有一个“金容大帝(即天火菩萨)”。“金容大帝”是一个“火神”,即专管“火”的神祗。是不是人们逐渐感到“火”在给人类创造福祉的同时,“火灾”却也会给人们造成很大的痛苦,从而产生了“攘除火灾”的愿望呢?由此看来,四月廿八日的“城隍会”是一个“驱逐疫疠,攘除灾害”的盛会。
“城隍会”由城隍庙主办,而筹办和主持者却是乡民遴选的十六位“首士”。沔城首届“首士”由谁选和怎样选出,已无从查考。而以后,由前届“首士”在筹办四月廿八会期有关事宜前,遴选下届“首士”,这已是长期形成的定规。每届“首士”享有这一荣誉和权力,还有共同承担会前会后的一切费用的义务。
关于“首士”的条件,首先是本人“正直谦和,敦睦乡里,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此外,还要看其先人后人(即前三代后三代)有无作奸犯科、违法违规行为和各种恶声、秽声、丑声。有歌谣曰:“不怕你张家有钱,不怕你李家官大,谁的三代不‘干净’,城隍庙的‘首士’就轮不上他。”总之,“城隍会”遴选“首士”的条件相当苛刻。城隍会的游行盛况是沔城地区任何节日、任何庙会都无法比拟的。首先,头顶三十六大王头像的“吉脚子”为游行队伍的先导,这些头像雄壮威武,雉尾艾枝呈现凛凛神威。接着是各色乐队和多种“故事”交错出现,悠扬的笛声和梆子协奏,和谐婉转。而“故事”中扮演的牛郎织女、董永七仙女等,更是花容月貌,引起人们对这些神话传说的无限遐思。继而是“叮当叮当”的少儿马队,真是马头马身,红绸绿彩,小天使锦服缎布,笑脸盈盈,把大地装扮成了神话世界。再次是一张张由两人抬的方桌,有的摆着香炉蜡烛,祭祀三牲,香炉里冒出缕缕檀香,沁人肺腑;有的陈列各种贵重商品,如药店的海龙海马,布店的苏杭织锦,有的更以珍稀的文物展迎,如“制军府"的陆家,就把曾任两江总督的陆建瀛教咸丰帝时的戒尺拿出陈列,以示盛会的规格。最后是衣冠楚楚的“首士”队伍和万民伞,各种牌匾拥戴下的“城隍”、“金容”两尊神像。游行时,孩子们前挤后拥穿插两旁,一路迎送的鞭炮彼伏此起,不绝于耳。“城隍会”这天真是万人空巷,蔚为壮观。
五月初二开始,分坛走乡串户。全县分10坛,每坛4人,独沔城为8人,一组走城区,一组走。一坛4人走乡串户时,成一种队形,为首者持杏黄“令”旗,后面三人各持铜锣一面,边走边敲。到各户进屋之后,绕堂一周,在神柜上取“利市”就走。农户没钱封“利市”的,可以送粮食。“吉脚子”串户,雇有挑夫,为其收粮。
改革开放后,也有“吉脚子”在仙桃部分地区走乡串户。如1999年春节期间,沔城王河村退休老干部们开展了这一传统活动,8人分成两组,走村串乡,给每家每户拜年,称道“吉脚子”来为户主送恭贺。户主给每个组用红纸封若干元的利市,近几年来,在仙桃各乡镇有方兴未艾之势。
文化离不开荆楚文化。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吉脚子”的挖掘和复原,既可以丰富楚文化的内容,填补地方传统的空缺;又为江汉平原人文特征与传统舞蹈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依据;进而可以申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地域文化的资源,为地方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