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课堂--寓教于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8
关键词: 游戏 教育 参与原则 切入点 合作
Make Lessons As Games--make teaching in happy Abstract
According to taste of myself's brief teaching and experience of now undertaking course reformation, this paper plan to discuss art teaching's ai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ways--make lessons as games, and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eaching way wherewith help to the veriest realization of diathesis teaching.
Key words: games, network teaching, participant principle,
cut-in point, cooperate
前 言
通过作者本人在课堂实习及教学实践中,结合个人成长及大学学习生活的体验。在过程发现,对于学生的启发及教育而言,关键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进一步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巩固,实现美术人才的成才,在社会成骨干力量。这就要求在课上能对教学方法与教材能思考,找出其利弊,并进行改革,不断反馈实施,找到最优方法。结合现在所从事的改革课程,在课堂中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期得到系统而又的教育理论。不管教学手法如何,传统还是改革,皆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创新,能面对新世纪并担起各种挑战的综合型人才。

把融入美术课堂也是游戏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运动中的许多形态都与游戏有着相似之处。在一节速写人物动态的美术课上,我首先以拔河作为导入,刚刚进入美术室的学生还以为这是一节体育课,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在拔河进行中将人体动态线、关节结构等知识点很的贯穿起中,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们在拔河中的技巧提升。比如:体态线要向后倾斜、下压,腿要相互紧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人的关键结构,同时也增进了体育运动的经验,类似的体育与美术相结合的课例还有很多,目的都是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
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在美术课上相应地引用音乐媒介,将更好的辅助教学。对于解释抽象的名词或是欣赏抽象画时最好就是结合音乐。很多玄密的气氛、艳丽的色彩、张扬的笔意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应的音乐,在视觉和听觉相联系在一起时,学生对画面的理解就容易且深刻多了。一次欣赏课上,每个学生都发有若干丝巾和用橡皮条绷紧的纸杯,欢快的音乐拉开了课堂的帷幕,当音乐进入到小提琴拨弦部分时,强烈的节奏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拨弄起手中纸杯上的橡皮筋发出同样节奏的声音,而当旋律到舒缓优美时,老师一个暗示,大家又纷纷甩起手中的丝巾,各自和着乐音翩翩起舞。整个美术课堂简直成了演出的舞台,学生兴致盎然。音乐停止,此时老师才展示出被欣赏的绘画作品,无须多言,学生已能感受到画面中的氛围:聚会的热闹场面、贵妇人身上精致柔软的丝绸,似乎还能听到画面里传来华尔兹的乐音。于是在平常里觉得枯燥的画面背景,作者生平,也成了学生们急切关心的内容了。
随着化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美术教育也逐步开始受到推广。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美术课程,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让游戏的领域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进行。比如跨越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室场所的限制,并且,网络教学也迎合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开展的游戏活动还可以借助网络辅助展开评价,进行网上展览等等,通过制作档案使学生对每一节课的要求都有所准备。
除了课前安排好的环节以外,老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过程中,插入各类知识点,这样可以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将大量丰富的课外知识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增长学生的见识,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因此而形成的良好积极的教学氛围:由于受到老师各种新鲜知识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兴趣而提出更多问题。而教师又可通过这些问题将大量知识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初一《桥》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介绍北京故宫金水桥的时候,老师顺势利用同为北京首都这个地理位置讲到了大剧院,将两个建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还需要考虑到课题切入点的问题,美术教材作为一种师生开展教学平台,承载的各种知识需要教师的正确处理,分析和理解,难免会遇到乏味的课程,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生活背景,和教学目标设计好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去切入,进而转入正题 ,完成教学目的。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同样,对一个学生不感兴趣的课题也是很难开展的。在通过人美版和广东版美术教材的比较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前者本身对课程的设置过于强调技巧的培养,以作品欣赏和静物写生为主的课式安排几乎没有趣味所在,这对切入课题上就加大了难度。所以教师应尽量从课的内容中挖掘出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设计课堂的全过程。设计游戏和各种生动有趣的切入方式。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给很普通的课题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广东版的美术教材在课程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兴趣和知识结构多样化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展开课题提供了便利,新颖的课题和各种课堂活动建议让老师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上变的更容易。但是也可能存在比如学生对教参上的游戏不感兴趣之类的情况,此时可试着让学生提出建议,让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游戏,这样学生会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一个选择与存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和娱乐性,充满探索性和体验性。
有时候,教师为了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要是活动之中,便有意把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得像举行一台预先排练好的晚会那样有条不紊,轰轰烈烈。教学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给学生的艺术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就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往往倒是那种诸如上述那样的刻意的安排,会使得学生难于参与其中。因为,教学本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教学更是如此,学生的参与也本就是一种即兴创造,而如果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那么学生的参与就有可能失去一种氛围,学生就有可能失去参与艺术的冲动。
艺术教学遵循艺术参与原则,也不意味着把每一节课都组织得像小孩做游戏那样热热闹闹,一玩了事。虽然有的教师能创造性地把艺术教学活动设计得像游戏那样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得也十分开心,但往往教学效果甚微。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毕竟不同于游戏活动,它是有着明确而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不能像游戏那样玩个痛快就完事。另一方面,艺术课堂也不是一个无序而热闹的集市,谁都可以来此逛一逛。在艺术课堂里“玩”也始终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艺术性,换一种说法就是玩也玩得有艺术,这里,学生的玩就是参与,但这种参与是艺术的参与。必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观点、态度和价值取向,切不能满足于课堂上玩耍的热闹,而使教学目标落空。
游戏课堂,除了在游戏之前讲明必要的游戏规则方式项目之外,营造一个适当的环境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好的场景,对游戏的展开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场景,吸引学生充分投入,通过移情作用,让学生体验此情此景的情绪感受,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师生相互活动中启发学生形成的道德情操和情感态度 ,发挥想象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会对这样一个游戏有更深刻的印象,而最终受到的体会也更深刻。有时候游戏的场所也不一定总是限制在课室里,常常可以调整到室外、球场、草地……比方说,一节写生课在室内和室外上的效果就完全不同。其次,鼓励合作精神。课堂活动中,单独一个学生往往是很难完成游戏的要求和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合作学习就成了游戏教学的一种基本且重要的方式。学生们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团队的重要,形成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意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让学生和同伴一起学习,并进行几周的实践练习,那么就会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极有成效”。
其实,将游戏作为一种手段引入课堂的做法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如今甚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正因为如此,在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模式下的今天,也就需要有多方的实践经验使之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以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
上一篇:美术教学中的误区
下一篇: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