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說與現代世界新論
孔子的學說,自從清末以來,便不斷受到國人的嚴厲批評。這些批評的重點,一則是認為孔子必須為中國歷史上以及中國現況中的各種問題負責,二則是認為孔子的學說縱使在歷史上有其一定的價值,但是基本上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社會。整體而言,便是認為以孔子學說為中心所發展出的傳統文化,不僅遠不如現代西方,而且是現代化的阻礙。因為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道路走得極為艱辛坎坷,中國舊社會比起現代西方來又確實是處處落後,所以國人對於孔子快速地失去了信心,甚至希望去之而後快。在過去一百年的中國學術、文化界,孔子的學說不僅不受人重視,並且是一個不斷遭受批判與攻擊的對象。清末民初以來,諸如功利主義、軍國民主義、自由主義、民主思想、進化論、無政府主義、啟蒙主義、浪漫主義、實驗主義、科學主義、社會主義、馬列主義等思想,成為國人從各種角度攻擊孔子學說的利器。其中尤其是某新興主義,在表面上融合了前述各種主義的長處,而為廣大的年輕知識份子所崇信,對於孔子與傳統文化的攻擊尤為劇烈而全面。帶著除舊佈新的熱情,新興主義領導中國走入革命的激烈路線,孔子思想與中國文化也因此遭受到數千年所未有的浩劫。
近代各種主義與思想對孔子的批評,從一個同情的眼光來看,亦各有其道理。然而中國人百年來批判傳統及革命犧牲的結果,不過成就了一個既不真正現代化,更未能保存傳統優點的國家。反觀東鄰的日本,從明治維新的時代,便採取「和魂洋才」的路線──以傳統精神與文化為基礎,盡量引入西方的長處。不僅其現代化遠較中國成功,日本人對於傳統文化的熱心保存,亦使他們成為東方文化的代言人。相形之下,今天中國的社會與文化,不中不西,粗俗混亂,比起日本來實在差得太遠。這不僅使我們深深懷疑中國近現代以來,將傳統與現代對立的革命路線,到底是否明智?
從世界現代化的歷史來看,儒學與現代世界的二元對立,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說法。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的實際經驗,可以說明孔子學說不但不與現代事物對立,而且可以促進現代化的完成,並進一步批判現代化的許多根本性問題。現代化起於西方,有其複雜深厚的背景,對於所有非西方文明而言,都是一個絕大的挑戰。曠觀人類的現代史,在所有非西方地區中,現代化最成功的例子莫過於日本、香港、臺灣、新加坡、韓國。而這幾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均立基於孔子學說。另外如東南亞的華人,也是引領整個東南亞地區邁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反觀中國大陸,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在批判否定儒學傳統,其現代化的程度卻遠不如日本與亞洲四小龍。這其中的是非得失,豈非明白可見!
如果進一步將儒家化地區與其他非西方文明相比,則孔子學說有利於現代化的事實,將更為清楚。全世界的非西方文明,除了廣義的儒學流佈區外,主要有回教文明、印度教佛教文明與非洲文明。回教文明與印度教佛教文明各自擁有十幾億人口,合起來幾乎佔了全世界人口的一半,卻對於現代化都有很深的排斥。回教文明至今與西方文明衝突不斷,而印度乃至一些佛教國家對於西方文明也有很深的反感。北非大抵為老回教區,沙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