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核心價值: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
現代社會以資本主義、民主、都市文明與法治為其制度的基礎,而以科學與藝術為其文化的骨幹。這些制度與文化雖然為人類提供了許多的幸福,然而現代人生仍有很多的病痛。其問題的中心,便是現代人雖然具備了上述的一切,在人生的核心價值上,卻普遍感到迷惘與失落,難以找到人生的意義與方向。而探索乃至回答人生的價值問題,恰是儒學之所長。從傳統到現代,社會雖然發生了鉅變,然而人性並沒有根本的差異。儒學探索人生價值的方法及其所尋得的答案,奠基於長久的生命經驗,並經過不同時空的各種考驗,對於現代人似乎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現代社會的基本結構與價值問題
討論現代人的價值困境,必須先分析現代生活的主要特質與價值觀。要達到這個目標,應由主導現代人價值觀的結構性因素談起。現代社會的首要結構性特質就是資本主義。不透過資本主義式的市場經濟,任何國家都難以大幅提高生產力,以進入現代世界之林。[1]以現代國家的標準觀之,生產力能否達到一定的水平,乃是一個社會首要的關切。至於政體的性質,似乎還在其次。主宰現代社會最大的力量既然是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其影響所及,一般人在生活中優先考慮的便是收入問題。甚至從小讀書求學,便以此為目標。在學校得到好成績,才能有好的前途與社會地位。台灣各大學各類組高居排名之首的科系分別為醫學系、電機系、商學系與系:均為將來出路好而收入豐厚的科系。美國人也普遍希望成為醫生、律師、企業家或電子工程師。資本主義重商、重財力;事業成功而收入高者不僅享受多,社會地位乃至政治影響力也較高。人生志業受此主導固然是人之常情,然而這種抉擇既然不是為了追求人生真正的意義與興趣,或真、善、美等永恆理想,所以無論能否達到目標,到了一定的時候,這種態度通常都會使人對生命感到迷惘與失落。
資本主義是現代社會經濟結構的基礎與發達進步的原動力。在資本主義體系中,理性、效率、公平、法治、開放、創新,是大家共守的價值。這些價值,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的確具有積極的意義。然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以消費及市場導向為根本型態,每一項事物的終極價值,取決於它能夠換得多少利益,或在消費時能製造多少快樂。於是一切事物均逐漸商品化與消費化,甚至傳統上代表宗教信仰、歷史傳統、國家象徵以及親人團聚的節日,如新年、中元普渡、聖誕節、國慶、母親節、父親節,也難脫商業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