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读 上 博 楚 简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斯鹏 时间:2010-09-06

近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写出来向各位专家学者请教。为便阅读,简文中的古体字、异体字、假借字等,除了需要讨论者外,一般都直接写成通用字。

 

其言有所载而后纳,或前之而后交,人不可{角牛}也。(《孔子诗论》20

{角牛},原书隶定为“{角干}”,李零(2002a)读作“捍”,周凤五(2002)读为“干”。何琳仪(2002)释作“睅”。俞志慧(2002)释“蜀”。

今细察简影,字实从角从牛,疑乃“解”字之省体,于此当读作“懈”。

 

子曰:好美如好缁衣,恶恶如恶巷伯,则民咸扐而刑不{屯刂}(《缁衣》1)

后一句传世本作:“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显然,上博简“咸扐”对应今本“咸服”。此二字郭店简作“臧{力攴}”,“臧”当为“咸”之误写,李零(2002b)已经指出;“{力攴}”是即“扐”之异构,刘信芳(2000)先有此说。唯李零(2002b)读“扐”为“力”,似可商。力训勤,民之勤力与否似与刑罚没有直接联系。私意以为不若读如今本之“服”。扐、服并职部字,声亦可通。

 

……欲。谨恶以{虍鱼}民淫。(《缁衣》4

{虍鱼},今本作“御”。廖名春(2001)、刘乐贤(2002)、陈伟(2002)认为“{虍鱼}”通“御”。其说是。唯郭店简与此对应之字写成从乍从木从水,与其他二本颇异。(楚简中“乍”、“亡”虽易混而有别,另有说,此略。)何琳仪(1999)谓可读为“御”。陈伟(2002)释“涃”,读作“困”。私意以为字当从“乍”得声,可读作“迮”。慧琳《一切经音义》引《苍颉篇》:“迮,止也。”“迮民淫”即“止民淫”,与上博简本及今本之“御民淫”义正相合。

 

子曰:长民者衣服不改,適容有常,则……(《缁衣》9

適,原书阙释。李零(2002b)释“从”。此字今本作“从”。然而上博简该字明显从亻从止从帝省,所从亻当是彳之讹,故字本当从辵从帝,可径释为“適”。此字郭店简写作从宀从帝省从止,或以为“夏”字,未审;黄德宽、徐在国(1998)释为“適”,至确。从辵从止无别,宀为羡符。《广雅·释诂》:“適,善也。”玄应《一切经音义》:“適,谓善好称人心也。”从上下文意看,“適容有常”义远胜“从容有常”。

“適”字又见于郭店简《尊德义》24,彼处读作“樀”。(详另文)

      

毋以小谋败大{忄者}。(《缁衣》12)

{忄者},郭店简同;今本作“作”。李零(2002b)读为“作”。今按,字当读“图”。马承源先生在讨论《孔子诗简》时引上博简《鲁邦大旱》有“图”字从囗从者,可为佐证。图,亦谋也。图谋由心出,故字从心作。另,此字读“绪”亦可通。《尔雅·释诂》:“绪,事也。”                         

《广雅·释诂》:“绪,业也。”

        

《吕刑》云:“{釆月}刑之迪。”(《缁衣》15

{釆月},原书以为“蹯”字之古字,并引《正字通》为证。其实,此字从釆从月,只是“釆”讹作似“米”形,“月”则作如“夕”形并借用“釆”右上一撇。此字郭店简写成从番从月,今本作“播”。颇疑“番”本象以手播种于田之形,即“播”之本字。益以“月”旁属于加注声符。“番”为元部字,与“月”字为对转。上博简省“田”,亦为“播”之异构。《正字通》所谓古文“蹯”,实即源于这种写法的“播”字。

 

子曰: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则民言不{今石}行,行不{今石}言。(《缁衣》16

{今石},上今下石,原书不识。李零(2002b)疑是“危”字的错写。今按,字当从“今”得声,疑读为“侵”。《庄子·骈拇》:“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成玄英疏:“侵,伤也。”“言不侵行,行不侵言”,即不因言伤行,也不因行伤言之意。郭店简相应的字作从阜从禾从心,何琳仪(1999)读为“危”,可从。今本正作“危”,郑玄注:“危,犹高也,言不高于行,行不高于言,言行相应也。”其实,“危”亦当训伤。

       

执我{各戈}{各戈},亦不我力。(《缁衣》10

诗云:君子好{来攴}。(《缁衣》22

{各戈},陈伟(2002)释“戟”。李零(2002b)、刘乐贤(2002)谓所从“各”为“咎”之省讹,当读“仇”,可从。此字郭店简作“{来戈}”,李零(2000)指出“来”、“求”混,至确。“来”、“求”之混,不仅因为形近,而且音亦通。上古之、幽二部关系十分密切。颇疑“{来戈}”即“救”之异构,读作“仇”。“{来攴}”与“{来戈}”当为一字,亦“救”字异体,在简文中读为“逑”。

 

凡於道路,毋畏,毋独言。(《性情论》30

“路”字原从各从辵。此句郭店简《性自命出》作:“凡於△,毋畏,毋独言。” 由上博简可证△亦当读为“路”。△从辵,另一部件陈伟(1999)认为同于郭店简《缁衣》3839读“格”、“略”之字所从,疑读为“客”或“路”。按读“格”读“略”之字乃从“丯”,而△所从则介乎倒止与“丯”之间。颇疑从各从辵之“路”字所从“各”或可省“口”,只留倒止,又因形音俱近而演化为“丯”。各、丯双声旁转。上博简《缁衣》19易“辵”为“阜、土”,为其异体。

郭店简 成之闻之》:“天☆大常,以理人伦。” ☆从倒止从土,学者多释“降”,李学勤(2000)释为“徵”字省体。现在看来,恐怕应该释为“各”字异体,“各”即“格”之本字。《尔雅·释诂》:“格,至也。”又释言》:“格,来也。”

郭简 穷达以时》:“为伯牧牛,释板★而为朝卿。” ★从木从各,当释“格”。说文》:“格,木长皃。”司马相如上林赋》:“天蟜枝格,偃蹇杪颠。”格为长枝条,正可用以牧牛。板,或读作“鞭”,似可从。

引用论著

 黄得宽、徐在国(1998):《郭店楚简文字考释》,《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12月。

陈伟(1999):《郭店楚简〈六德〉诸篇零释》,《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

何琳仪(1999):郭店竹简选释,《文物研究》总第12辑,199912月。

刘信芳(2000):郭店楚简〈缁衣〉解诂》,《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月。

李零(2000):《郭店楚简研究中的两个问题——美国达慕思学院郭店楚简〈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感想》,《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月。

李学勤(2000):《试说郭店简〈成之闻之〉两章》,《清华简帛研究》第一辑,2000年8月。

廖名春(2001):《新出楚简试论》,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转引自陈伟(2002)。

李零(2002a): 《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一)——〈子羔〉篇“孔子诗论”部分》,简帛研究网,20021月。

李零(2002b):《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二):〈緇衣〉》,简帛研究网站,20021月。

陈伟(2002):《上博、郭店二本〈缁衣〉对读》,简帛研究网站,20021月。

刘乐贤(2002):读上博简札记》,简帛研究网站,20021月。

何琳仪(2002):《沪简诗论选释》,简帛研究网站,20021月。

周凤五(2002):《〈孔子诗论〉新释文及注解》,简帛研究网站,20021月。

俞志慧(2002):《〈孔子诗论〉校笺》,简帛研究网站,20021月。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