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环境及改革的评价和建议
摘要:本文是4,586位经营者参与的“2006·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的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总体上评价比较积极,对近两年来的各项改革给予积极的评价,建议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打破行业垄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健康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企业经营环境 改革热点 问卷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6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6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2.8%和87.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2.4%、45.2%和42.4%。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3%。
一、对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
1、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环境相对较好,竞争性行业环境好于非竞争性行业
企业经营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本次调查着重从以下八个方面考察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状况,包括:政府行政管理、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服务、人力资源供应、生产要素配置、基础设施条件、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
关于对当地企业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2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19.2%认为“较差”或“很差”,54.9%认为“一般”,总体评价值为3.04①,略高于中值3(见表1,下同)。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综合经营环境状况给予较为积极的评价。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企业经营环境得到评价最高,评价值为3.17,其中认为“很好”或“较好”的比重为31.9%,比认为“较差”或“很差”的比重高18.1个百分点。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评价值均未超过中值3,分别为2.82、
2.83和2.88,其认为“很好”或“较好”的比重均低于认为“较差”或“很差”的比重。
从不同行业看,对经营环境某些方面的评价表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在非竞争性领域、竞争不完全的领域以及涉及行政性资源分配的领域,包括房地产业、建筑业、采掘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某些方面的企业经营环境相对不够完善,其评价值均低于中值3。相对而言,这些领域受地方政府干预更多,企业经营者要花较多的时间与政府各部门及其人员打交道,需要负担较多的集资、摊派或其他非税上缴,而且用于政府和监管部门人员的非正式支付也多于其他行业。
2、基础设施环境相对较好
基础设施条件是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企业经营环境中得到评价最高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的总体评价值为3.60。其中60%以上认为“很好”或“较好”,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评价较高,达到3.69,其次为东北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排名最后,但也达到3.41,说明各地区企业经营者对所在地区基础设施环境较为满意。
3、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执法效率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秩序日趋成熟和完善。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合同正常执行情况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情况评价相对较高,不过对司法公正和效率的评价则相对较低。
从企业合同正常执行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6.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34.6%认为“一般”,只有8.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5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评价值最高,为3.58,西部地区最低,为3.38;从不同类型看,民营企业的评价值为3.54,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从知识产权(商标、专有技术等)保护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认为“一般”,16.5%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1。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评价值最高,为3.30,西部地区最低,为3.10;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的评价值为3.23,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从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46.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0.1%认为“一般”,13.1%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35。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最高,为3.41,最低的西部地区也达到3.22;从不同经济类型看,上市公司的评价值为3.47,要高于非上市公司。
从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1.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6.1%认为“一般”,32.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7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最高,为2.90,中部地区最低,为2.56。
从公检法机关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16.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6.7%认为“一般”,36.5%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71。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最高,为2.81,中部地区最低,为2.5。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和执法效率情况评价一般,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公检法部门如何完善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执法环境充满期待。
4、对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增加政策透明度较为满意,期待完善行政执法环境
从政策和规章制度公开透明情况看,企业经营者总体评价相对较好。调查结果显示,40.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4.6%认为“一般”,14.6%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8。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最高,达到3.37,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从地方政府对企业是否干预过多看,调查结果显示,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4.2%认为“一般”,13.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33,相对较好。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3.4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调查表明,地方政府在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干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从行政审批手续方便简捷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2.3%认为“一般”,26.3%认为“较差”或 “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3,略高于中值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7.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4%认为“一般”,25.3%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7,低于中值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3.08,相对比较正面;而其他地区均明显低于中值3。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0%认为“一般”,24.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7,低于中值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3.08,相对比较正面;而其他地区均低于中值3。
关于政府官员廉洁守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4.5%认为“一般”,34.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75,明显低于中值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情况相对好一些,评价值为2.84,也未超过中值3。
5、企业融资难问题尚未缓解
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难”或“较难”,30.6%认为“一般”,仅17.7%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总体评价值为2.44。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相对较好,评价值为2.60,明显好于其他地区。
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是否要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调查结果显示,29.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少”或“较少”,40.3%认为“一般”,30.4%认为“较多”或“很多”,总体评价值为2.95。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评价值为3.08,其他地区均低于2.80。
无论从贷款难易程度看,还是从贷款是否要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看,大型企业融资环境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好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难”或“较难”,37.4%认为“一般”,17%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总体评价值为2.5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情况相对略好一些,评价值为2.65;中部地区次之,为2.60;西部和东北地区最低,仅分别为2.37和2.51。
与从银行贷款情况正好相反,小型企业从民间融资比大中型企业容易,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容易。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从银行和民间均很难融到资金,但中部和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对当地民间融资难易程度的评价明显好干对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的评价。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0.8%的经营者认为“很难”或“较难”,36.6%认为“一般”,仅12.6%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总体评价值为2.51。从不同行业看,服装业的评价值仅为1.91,纺织业为2.31,均明显低于其他行业;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最低的。这种情况可能与东部地区对熟练工人的需求量相对更大相关。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1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33.1%认为“一般”,55.5%认为“较难”或“很难”,总体评价值为2.43。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的评价值为2.51,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行业看,信息传输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这三个行业的评价值相对较高。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管理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1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37.7%认为“一般”,50.5%认为“很难”或“较难”,总体评价值为2.4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要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行业看,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这四个行业的评价值相对较高。
调查结果表明,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冗员的情况下,技术、管理和熟练劳工的短缺反映了当前比较严重的人才结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完善我国、培训体制,加快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期待。
7、律师、师服务情况较好,行业协会、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市场亟待培育
从对当地律师、会计师等市场服务条件的评价来看,调查结果显示,33.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5%认为“一般”,14.2%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18。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评价值最高,为3.27,其次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在发达的市场国家,行业协会在产业协调、制定技术规范、人员培训、信息传播、解决贸易争端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当地行业协会的及其对企业的帮助,调查结果显示,19.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地行业协会的发展及其对企业的帮助“很好”或“较好”,41%认为“一般”,39.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6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评价值较高,也只有2.77,其次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仅为2.55;从不同行业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医药制造业这四个行业的评价值相对较高,均超过2.8。
从当地技术服务条件看,调查结果显示,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1.1%认为“一般”,34.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72。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评价值较高,为2.82,其次为东北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最低,仅为2.52。
从当地产品出口服务条件看,调查结果显示,28.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6%认为“一般”,18.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7。从不同地区看,出口服务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评价值高达3.24,而其他地区均不超过中值3。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律师、会计师服务情况较为满意,期望尽快培育和完善行业协会、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市场。
8、期待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
诚信的社会环境对企业经营、发展有明显的正面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地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的诚信情况,26.5%的企业经营 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2%认为“一般”,21.3%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2,略高于中值3。其中东部地区评价相对较高,为3.14;其他地区均低于2.84,这些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地诚信环境“较差”或“很差”的比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多7.4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表明,各地区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企业经营者期望尽快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
二、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和建议
1、经济体制改革成效较为明显,期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迫切期待垄断性行业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各项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请企业经营者对近两年来有关改革成效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的比重大多明显高于认为“尚未见效”的,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改革成效给予了比较积极的评价。
对于各项改革,按企业经营者评价高低,即“效果很好”与“效果较好”的比重之和大小排序依次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45.6%)、产权制度改革(27.9%)、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7.8%)、国有企业改革(25.8%)、投资体制改革(25.7%)、政府职能转变(24.6%)、财税体制改革(21.9%)、体制改革(20.9%)、土地制度改革(20.8%)和垄断性行业改革(5.9%)。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以来认为垄断性行业改革“尚未见效”的企业经营者比重有所增加,到2006年选择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66.8%),比2004年提高了29.7个百分点;认为政府职能转变“效果很好”或“效果较好”的比重与2005年相比有所下降;认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效果很好”或“效果较好”的比重更是从2004年的45.9%降为2005年29.8%,到2006年进一步降到27.8%。调查结果表明了上述改革的艰巨性及企业经营者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更多期待。
当请企业经营者提出当前最紧迫的三项改革时,按选择比重的多少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政府职能转变(70.7%)、垄断性行业改革(49.2%)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3.7%)②。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他几项紧迫的改革依次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30.9%)、财税体制改革(25.2%)、金融体制改革(20.5%)、产权制度改革(15.9%)、国有企业改革(15.3%)、土地制度改革(13.5%)和投资体制改革(9.9%)。
与2005年调查结果相比,垄断性行业改革的紧迫性上升了18.3个百分点,排名从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二位,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打破垄断的迫切期待。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更加关注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分别比国有企业多14.4和8.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则更加关注产权制度改革,认为其具有紧迫性的比重比民营企业多17.6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的企业看,企业越大越关注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越小越关注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见表2)。

2、国企改革首要的是进行体制改革,同时注重冗员安置和配套措施的完善
关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首选“传统体制”(56.7%),其次是冗员安置(37.6%)、配套措施及环境不完善(32.7%)。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他几项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依次是:经营者动力不足(28.4%)、垄断者利益(27.6%)、员工积极性不高(25.1%)、政府干预过多(24.9%)、经营不善(18.7%)和缺乏有利的舆论环境(10.6%)等(见表3)。
调查表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彻底改变传统体制,同时注重冗员安置和配套措施的完善。

①为了便于将调查结果数量化,本次调查关于企业经营环境中的绝大部分主观评价指标都是按照同一规范设计的。这些问题要求企业经营者对某一方面的情况,在“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中作出自己的选择。这5种选项按照从5到1的顺序进行赋值,并计算选择每一选项的有效样本占总体有效样本的比例,以此为权重来最后计算每项指标评分的有效样本平均值。按照这种评分方法,中值3.0是中性评价,评价值在3-5之间是正面评价(最高评价值为5,表示所有被调查者都选择了最高评价);反之,评价值在1-3之间是负面评价,1为最低评价值。
②2005年排名前三位依次是:政府职能转变(66.9%)、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7.5%)和金融体制改革(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