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之下社会产生了诸多社会不和谐现象。针对这一现状,文章提出了通过和谐人格个体培养和和谐家庭形成两方面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和谐个体;和谐家庭
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诸多令人欣慰的变化。然而国门洞开的同时,一些社会不和谐现象也相继产生:家庭不稳定、离婚率升高,社会安全程度降低、家庭伦理观念淡化、犯罪率升高等,党和政府看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及时发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来消除当前的社会弊端。作为一个工作者,我认为: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社会个体和建立和谐家庭是响应政府号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儒家文化到以《周易》、《老子》、《庄子》等为典籍的道家文化以及涵盖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佛家文化鼎足而立,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本文所讲的传统文化即指在儒释道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固有的良好的传统思想和道德观念,如注重忠诚,注重家庭人伦关系,注重个人勤奋和忍耐,重视子女教育等。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社会进步、个人成功所产生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具有消除社会弊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形成富有道德文化内涵和独立民族精神的先进民族具有长远意义。当前状况下,传统文化对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社会个体和和谐家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利用传统文化思想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个体。依据当代儿童教育工作的实践者王才贵博士的提倡和借鉴古人之经验,本个体和谐人格的培养可分为幼儿、童年、少年、成年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儿期,在此阶段要奠定其优美人格。0~3岁的幼儿,好似一张纯净的白纸,在这张白纸上绘出最美的图案,是每一个家长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期望。此阶段的幼儿几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但其纯净的心灵能够对周围的一切讯息高度觉知并不加选择地全面接受,因此这个时期是构成其一生性情、品格基础的重要决定时期。如果贤明的父母能够在短短三年的幼儿期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和学习环境,将形成孩子一生的健全人格发展基础。
为此,父母可以以轻柔的态度、肯定赞美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做到每天以愉快的赞美肯定自己的孩子,在幼儿纯净的心灵印入美好快乐的记忆,形成其终身不变的人格特质,在父母轻松愉快的赞美声中不知不觉间完成了孩子良好习性的形成和优秀人格的奠定。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播放优美舒缓古典的方式,培养小孩子的优雅性情。很多心家认为最初几年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条道路尽管不是不可改变的,但是却很难改变。
第二阶段:童年期,此阶段须陶冶其圣贤智慧。四岁以后的幼儿处于古人所称的童蒙养正阶段。养正是指培养其端正的心性与行为。不论是心理学的研究或是一般人成长的经验,四岁到十三岁的儿童是一生之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在这十年之中若能够用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经典熏习之,使其以纯净的心性耳濡目染圣贤之智慧,在不知不觉中,这些经典会达到陶冶其心灵,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潜移默化其气质的作用,这种影响会倾其一生,并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扶持起克服人生的逆境与难题。
第三阶段:少年期,此阶段须鼓舞其树立远大理想。十三岁以后的青少年处于“少年养志”的阶段。养志是指鼓舞他们建立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气,培养宏观远大的志向。在这个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除了正常课业学习和知识学习外,树立一个认同效法的学习榜样,来激发其“有为者若是”的豪情壮志,鼓励其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坚持理想奋斗不止的勇气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古圣先贤的丰功伟业和当代志士仁人报国的雄才大略应让其学习思考,并最终熔铸于自身,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第四阶段:成年期,此阶段应最终展开自己真实生命。成年以后,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并成家立业,尽力自立并立人。在人事纷杂的社会交往中,必定难以事事周全,尽如人意,因此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在生命的成熟阶段,更应该全面运用传统文化的经验智慧培养自己,即使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贤圣境界,也当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立足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服务于社会大众。
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立脚点都是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不仅关注个体的成长,而且有益于和谐家庭的形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才能带来社会的稳定。家庭稳定之道,中国传统文化讲求 “夫义”、 “妇妇四德”。夫义指丈夫应尽的道义,这个道义是在一个家庭中做君、亲、师。 “妇妇四德”是指妇女应具备妇言、妇容、妇德、妇功。诚然,古代的情况不一定完全适合于现在,但于今依然有借鉴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 “夫”是“扶持”的意思,就是做丈夫的要把这个家庭建立起来,作家里每一个成员的“君、亲、师”,做他们的支柱和依靠,肩负道义的责任。
作“君”就是带领家里的每一个成员,端正自己,使之言行举止都不能偏斜。何谓言行举止不偏斜?比如:丈夫有不良习惯:喜好饮酒,酒后乱性、爱赌博、不守时、不能振作、经常下班后不按时回家,对家庭疏于沟通、照顾,这样就无法作为一家之君。相反如果做父亲的能够关怀家庭,体谅妻子,关心孩子和他的功课,真正成为家庭的表率、模范,那么这样的丈夫就扮演好了家之君的角色。
作 “师”就是作为父亲要做孩子的老师,言行举止要做妻子的榜样。在前面我们讲过,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小孩的性情和品格形成的影响不仅深远而且巨大。如果一个经常吵架甚至父母闹离婚的家庭,孩子会形成怎样的人格特质?相反,如果做父亲的能够经常和孩子交谈沟通,关心他的功课,关心他的成长,这样家庭中的小孩又会有怎样的性情?
当然,很多做父亲的可能会说,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如此之大,下岗的威胁随时存在,哪里还有精力关心自己的孩子,已经自顾不暇了。诚然如此,我们也应该明白:作为当今国家的栋梁,我们把自己的才智贡献给了国家,但是我们的后代做为家庭的希望和未来的国家栋梁,如果教之有失,我们又怎会不遗憾终身呢?
做为丈夫有自己的责任,做为妻子也应该承担家庭的责任,并培养自己良好的言语、德行、礼节和威仪,即古代所讲的妇言、妇德、妇容、妇功。
妇言指女性讲话要婉约温柔,和颜悦色。在一个家庭中,对丈夫讲话要温柔,对孩子讲话要端正、端庄;对父母要言语和顺。一个母亲的言语动作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因而作为母亲,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语和态度,从而给孩子形成良好的师范,给家庭带来一种祥和之气。
妇德,在古代指妇女要“贞、顺”。在 ,“贞”应指一个女性对家庭的爱专心一意,深爱自己的丈夫孩子,为家庭贡献自己。“顺”呢?其一应指对待家人要和顺,一个女性只有和顺地对待自己的丈夫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他们才会乐于呆在家里,从而不受外界不良环境的诱惑,作出伤害社会和自身的事情。“顺”之二就是要把家庭料理得头头是道,有条不紊,让人看上去很顺,生活其中感到舒适;“顺”的第三重意思指作为女性为人处世合乎世理,做人端正庄严。
妇容所指不仅仅是妇女的容貌,更主要的是指女性应有端庄有礼的仪表。妇女应当注意仪容,穿着得当,把自己打扮得得体,把家庭整理得干净有序,给子女做一个很好的模范,孩子的日常举止也就会很端庄。
妇功就是照顾家庭的功夫。这些功夫不仅包括裁缝,做饭这样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育儿经验的培养,将千头万绪的家庭布置得井然有序的思考力和管理家事、处理家务的能力。试想,当忙碌了一天的丈夫和疲劳饥饿的孩子回到一个干净舒适的家里享受一顿丰盛美餐时,内心会是如何的愉快和感激?经由母亲的辛苦付出,一家人围坐一起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时感觉到的又是何等地其乐融融!
女性对于家庭的重要性由上可见一斑。现代社会,妇女走出家庭,承担了社会工作,但相夫教子的重要职责切莫相忘。
除了以上所说,一个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还应该具有恩义、情义和道义,它们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关键,也是夫妻双方尤其是丈夫一方的道德关卡。在现代社会中,不管丈夫还是妻子,在受到外界环境诱惑产生不忠实家庭的想法时,若能想到父母的恩义、夫妻的情义和对家庭的道义,则内心就会有所收敛、有所节制,有所警醒,从而不越雷池,更不会一路错下去。
夫妻在家庭中的职责有别,能够各司其职遵守伦理的和睦家庭,其本身就是对子女的最有效的榜样。和谐家庭的耳濡目染使得孩子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生良好的言行习惯和道德基础。和谐家庭是和谐个体培养的必要条件和环境,是和谐社会建立的最大前提和基础。
通过传统文化开启心智,提高人的文化品位、精神追求、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所进行的和谐个体的培养与通过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敦守伦理、相敬如宾、父慈子孝、相爱有加的和谐家庭一起成为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如果和谐个体和和谐家庭能够越来越多,社会不和谐问题就会逐渐得到解决。
[1]楼宇烈.论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国学网.
[2]从微尘到宝塔——开创教育无穷的新希望,谈四阶段的人生教育.
[3]夫义妇德——如何营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