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邹毅
时间:2010-08-12
内容摘要: 建国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完成,阶级逐步消灭,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同时,中国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演变,中国社会的阶层也逐步形成,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活、文化生活等。本文将着重论述各阶层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以及未来的态势,并就如何针对此种社会阶层状况,进行引导,达到使各个阶层将力量释放到和谐社会的运行与构建之中,以期对社会的良性运行有所补益。 关键词: 社会结构 演变 阶层 谁得到了什么?又是怎样得到的?这个问题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要注重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如此,方得以保持我们社会主义的航向不变,保证我们党的大政方针不犯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和谐有序进行。中国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必须有着各阶层人民的广泛参与和协同合作。如此,我们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经济状况、政治地位及未来发展的态势,作一个大致的分析。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各社会阶层的排列,是依据其对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在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因为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资源;经济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的越来越重要,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并不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么至关重要,相反,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抑制其影响力的增长;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则在近十年来上升很快,它在决定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资源。 那么,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在党政、事业、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机构、团体机关中行使实际行政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社会组织机构、团体机关中的主要负责人或领导。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为2.1%,在城市中为1%—5%,在城乡合一的县行政区域中比例为0.5%。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特殊地位(他们是执政党和政府意志的代表与体现)使得其他各阶层同该阶层的关系表现为合作或冲突,转而体现出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支持或不满。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是改革的推动者、参与者,在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获益甚少。时至今日,他们的政治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经济状况较为稳定,成为改革的较大受益者,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 然而,由于和现实的原因,使得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社会层次上的分配表现得极为不平衡。据报道,1980年以前开始就业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中,10.6%出身于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家庭,53.2%的人出身于农民家庭,而1980年以后,这两个数字变为25%和31.3%。这就是说,在经济改革以后,农民子弟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几率降低。伴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可预见的将来,社会各阶层的精英分子通过各种相对公平的平台进入该阶层是可能的,而且对该阶层的要求将会更高,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观念将日益深入人心。 二、经理人员阶层 经理人员阶层主要指在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主要来源于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干部,他们同国家权力有着较为深厚的渊源。伴随着企业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企业干部逐渐从行政系列中脱离出来,成为职业经理人。然而他们仍影响着行政决策的施行。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和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民营企业。它们较多的受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由于传统的偏见,对私营企业的发展长期持保守的态度,但如今,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他们渴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但往往又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只能通过民主参政议政的方式,行使有限的权利,这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出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趋势,一些企业主聘用经理人来为他们管理企业,股份制成为他们理想的选择方式。第三部分是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有着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的政治地位较高,被称为“老总”。这一阶层的主导成分与国家权力和海外资本有着紧密联系,如引导得当和政策优良将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该阶层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5%,并且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指拥有私人资本和固定资产,并雇佣职工进行经营以获取利润的人员,主要来自于乡村和城镇社会的较低阶层和具有文化知识的原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干部。按现行政策,雇工在8人以上的企业主称私营企业主。他们是改革开放以后产生的一个阶层,从1981年第一个私营企业主到2001年有私营企业主202.85万户,投资者460.8万人。从业人员2714万人,注册资金1821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1484亿元。按1999年数据,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的结构中占0.6%。地区差异大,发达地区3%左右,而不发达的地区则在0.3%以下。 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发育和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创办对业主个人的人力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其中,中高等学历者占据多数,中共党员比例上升,大量的私营企业主在保留其私营企业主身份的同时,进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他们参与的机会和途径主要是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但由于传统意识形态的阻碍,其政治地位一直无法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他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受到很大的局限。 四、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有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企业)中专门从事专业性的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数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培训,并具有适应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分工要求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其分布城乡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差异也很大,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中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所占的比例为10%—20%,而在城乡合一的县、市中,其比例仅为1.5%—3%,在社会整体结构中占5.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专业技术人员群体显现出从传统的知识分子到现代知识分子的性转型,即从以传统的人文知识分子为主导构成转变为以现代的专业技能型知识分子为主导构成。这种转变十分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保持优势地位,并与掌握着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们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理念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五、办事人员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党政机关企业单位的领导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办公人员,这个阶层在社会谓之为“白领”,主要有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 ,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为4.8%,在城市中其比例约为10%—15%,而在城乡合一的县市中,其比例在2%—6%之间。随着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将有大量的体力劳动者上升流动进入该阶层。在未来十几年中这一阶层的人员比例将会有明显的提高。 这一阶层是社会阶层流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其成员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专业性技术人员的后备军,同时,工人和农民也通过这个阶层实现上升流动,他们有一定的话语权,经济上可以自足。 六、个体工商户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是拥有少量的私人资本,从事小规模生产流通、服务业经营活动并以此为生的人。他们有的自己参加劳动和经营,有的还有专业的技术和手艺,有的还带有一些徒弟,雇用少量的帮工﹙不超过7人﹚,他们被称为小业主、小雇主、个体工商户,国外有称自雇用者的。这个阶层到2000年有2571万户,全部从业人员为5071万人,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占4.2%,但该阶层的实际人数比登记人数多得多。这个阶层是吸纳下岗工人、失业待业人员和进城农民的一个重要渠道,对日渐膨胀的劳动力市场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其经济状况有所提高改善,他们对政治的渴望程度和参与程度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若经济稍有消退,则有破产的危险,因此他们必须千方百计地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和范围,以使自己达到乃至超过私营企业主阶层,并通过影响自己的后代来加强政治参与能力。 七、商业服务人员阶层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是指在商业、服务业中从事专业性的体力和非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现阶段这个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比重为12%,其中约1/3为农民工,由于其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不同于其它阶层),使得它的活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们的经济状况不是很高,有的还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他们很关注国家的政策走向。然而,社会并没有给他们搭建这一平台。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他们的影响力是逐步加强。 八、 产业工人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主要指在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中从事直接或辅助性生产的体力、半体力劳动的人员,2000年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16219万人。其中国有单位的职工7640万,只占47%,多数是非公有制企业(如三资、股份制、私营企业、个体户等企业)里就业。目前,产业工人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占22.6%,其中30%左右是农民工,由于企业发展的连续性,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该产业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由于我国国家的性质,该阶层所拥有的政治权利较高。他们在经济上也是莫大的受益者。但是在该阶层的内部,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农民工,所谓的农民问题,其实就是他们的问题。他们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城市,并牵涉着我们的,是联系农村与城市的纽带。难以想像,若没有该阶层的存在与发展,我们的城市将会如何延续,经济将如何运行。但是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城乡二元体制的天然束缚,制约着农民工的流动与发展,他们的经济状况不是很高,对经济和政治参与的渴望也比任何时候来的强列,愈演愈列的社会贫富分化和政治权利上的无作为,使他们积聚在心中的怨气,犹如萌芽的火山。为了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急切盼望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体系的形成。 九、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田(地),主要从事农、林、牧、渔生产经营,并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动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民。该阶层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4%。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相应社会政策到位,这个基层还会继续缩小,可以比较得出该阶层相对于以前,经济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政治地位、文化素质也有所提高。但是同现阶段其他阶层比较,则其处境也是相当艰难。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的发展,农村中的强壮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大量转移至城镇,广大的农村被置于一个边缘地带。一年上头,他们的手里攥不了几个钱,望着那一亩三分地,却又无可奈何。农村中的土地抛荒问题如此之严重,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打工、做小本生意)来贴补家用。为维持家庭生计和投资,他们的境况颇为艰难,这种状况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经济状况低下、政治参与程度和参与热情不高,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为根本的还是土地问题。农村中的土地问题 ,主要涉及的应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问题。此外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也是一个应该尝试的方式和途径。 十、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是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的人群,他们是这几年媒体所说的弱势群体,是社会的最低层。目前这个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比重 为3.1%,解决他们的问题,将是一个大大的难题。 综上所述,社会各阶层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利益取向乃是决定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要加强政治工作下的道德引导,将其社会活动纳入的轨道;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要逐步扩大其政治参与权,经济自主权,加强政府引导,规范其活动,以避免其扰乱我们的政治航向;其他各阶层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该阶层将会是我们发展、进军的新边疆,这一阶层也是我们可以依靠的阶层,对其利益的保护应成为题中之义。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以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为主导,各阶层的联合民主议政的政治体制将是未来体制的发展航向。 : [1] 郑杭生.社会公平与社会分层[J].江苏社会科学.2003(3). [2] 邵 丹.揭开社会地位改变的“秘密”,农民的出路在哪里[J].南方周末,2003. [3] 李 毅.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D].美国大学出版社. [4]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