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的社会特征及具周期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叶俊 廖靓 时间:2010-08-12
  一、引言
  
  根据社会的一般,一个国家发展到人均GDY达到500-3000美元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公平、民主、自由等和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瓶颈时期,比较容易造成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社会伦理丧失等问题,从而形成一些不稳定因素。当今时代,与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战乱时期相比,可谓是太平盛世。尽管如此,当前许多国家或地区,包括我国仍处于“非稳定状态频发阶段”,各种社会诱因都会引发各种危机的产生。从现实情况来看,世界各地每年都会发生危害程度不同的各种危机事件,诸如危机、军事危机、经济危机、危机、宗教危机、疾病危机和自然灾害危机等。这些频繁发生的危机,不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扰乱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还造成人们的恐惧心理。因此,人们必须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政府必须重视危机管理。只有这样,当危机来临之际,人们就不会惊恐万分,而会沉着应对;政府就不会举足无措,而会有条不紊地采取各种救济措施,把危机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然而,无论是社会个体,还是各级政府,要有效地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危机事件,都必须把握住危机的社会特征及其生命周期。
  
  二、危机的社会特征
  
  在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乃至消亡过程中,都有其规律性,呈现出固有的特性,人们习惯上把它称为特点。尽管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从公共管理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具有共同的社会特征。
  
  1、危机爆发的不确定性
  
  在通常情况下,危机的爆发都是极其突然的,在爆发前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的。例如,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在被劫持飞机撞击世贸中心之前,没有人认为它会发生,可是,它确实发生了。这种疯狂之极的恐怖袭击,是人们做梦也难以预见的。几乎所有的危机在爆发时,人们都无法全面获取它的信息。因此,对于危机在何时何地爆发,以及以何种方式产生,人们往往不能准确把握,这就是危机的不确定性。
  
  正是基于危机爆发的不确定性,人们必须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善于捕捉危机征兆的各种信息,以做好应对各种危机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当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
  
  2、危机救援的紧迫性
  
  危机爆发后,必然对人、财、物造成巨大的损害,若不及时采取救援行动,就会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危机管理者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依靠有限的信息,做出果断的决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救援行动,把危机造成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例如,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SARS”事件,“SARS”病毒的传播速度十分惊人,若不及时采取隔离和救治措施,将会夺去更多人的生命;又如煤矿瓦斯爆炸,将正在工作的矿工埋在井下,有的已经死亡,有的还有生存的希望,若不及时进行抢救行动,被埋在井下的矿工就没有生还的希望了,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危机发生后的救援行动具有紧迫性。
  
  3、危机作用的威胁性
  
  危机对过去的稳定状态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这种威胁既可能损害群众的重大利益,包括生命的威胁,也可能破坏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政治秩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还有可能危及社会的某些核心价值观念,包括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改变。例如,重大的自然灾害是对受灾地区人们利益的重大威胁,如地震造成受灾地区人民生命安全巨大威胁,严重摧毁受灾地区的经济建设及其秩序;历次政治危机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推翻现存的政治统治和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包括军事冲突和大规模战争,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综上所述,上述危机的不确定性、紧迫性和威胁性,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正确面对它,采取积极的人生观念去解读各种危机产生的多元化影响及其作用,从而做到正确应对各种危机。政府及主管部门应时刻关心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善于发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捕捉各种危机征兆的信息,做好各种应对危机的准备,化解危机产生的社会影响,把危机造成的社会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保持社会经济稳定而持续发展。  三、危机的周期性及其对策
  
  任何领域发生的危机,都有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管称之为生命周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危机,其生命周期是不同的。有的危机生命周期很短,有的危机生命周期则很长。在危机生命周期中,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概括地讲,危机生命周期可分为4个阶段,即危机的潜伏期、爆发期、善后期和康复期。这4个阶段,其时间的长短也是不相同的,如有的危机潜伏期很长,而有的危机康复期很长,如此等等。危机管理就是针对危机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具体状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1、危机潜伏期的对策
  
  当危机处在潜伏期时,虽然危机事件还没有产生或爆发,但造成危机事件的结构要件已基本形成,培养危机的“温床”已经准备就绪。例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前,恐怖组织已经找到劫持飞机的恐怖分子,并对他们进行了特殊训练。如果能及时捕捉和掌握恐怖组织的袭击计划与组织安排等方面的信息,就能及时阻止恐怖袭击活动的发展,“9·11”恐怖袭击事件就不会发生。因此,处理潜伏期的危机,最为重要的是及时掌握潜伏期危机的信息,并采取果断措施把潜伏期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必须指出,当发现危机征兆之后,即使因某种原因无法阻止危机发生时,赢得时间并做好应对危机的各种准备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当发现地震征兆后,虽然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可以做好疏散人畜的准备以及震后灾情的救济工作。有了心理和物质准备,在危机发生时就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不至于惊慌失措,把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危机爆发期的对策
  
  危机由潜伏期进入爆发期,此时,损害已经发生。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而危机爆发猛烈。例如,煤矿瓦斯爆炸往往只有几秒钟,即使发生连续瓦斯爆炸,也只有几分钟;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飞机撞击世贸大楼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世贸大楼的倒塌也只持续了一小时左右;强烈地震发生时也只有几十秒种,其余震的持续时间也只有几个小时。这些危机的爆发,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爆发期是危机处理中最困难、最紧迫的时期,必须果断决策,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尽量控制危机危害的扩散。有些危机爆发期较长,蔓延的区域范围较广,如2003年的“SARS”事件,从广东蔓延到全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甚至波及到许多西方国家。因此,对于这种危机,最为重要的对策措施,就是尽量限制其爆发的速度,控制其蔓延的区域范围。
  
  3、危机善后期的对策
  
  危机爆发后,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生,危机管理进入善后期。这一阶段,危机管理是多方面的:(l)危机管理者要认真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问题出现在什么方面,吸取经验教训,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类似危机的再度发生;(2)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工作,如抚慰遇难者家属,做好赔偿工作,安定人心;(3)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危机留下的后遗症,或防止危机的延伸和反复,如煤矿瓦斯爆炸后,极有可能引起连环爆炸;又如,美国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在“9·11”事件后,马上采取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生物恐怖袭击等,事后证明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4、危机康复期的对策
  
  克服了危机的后遗症,并不代表无重蹈覆辙之虞,危机极有可能再度肆虐。因此,危机管理者应注意新的危机征兆的出现,反思从前危机处理过程中的得失,做好再次应对危机的准备。例如,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后成立国土安全部,出台了新的国家安全报告,明确了反恐的战略任务。又如,我国“SARS”事件以后,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出台了“流行性疾病预防条例”,把流行性传染疾症的预防纳入法治轨道。
  
  必须指出,对危机康复期的管理,最为重要的任务,就在于从根本上克服危机造成的心理影响,使人们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保持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