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就业优先”观点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2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城乡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一些学者夸大就业与增长的矛盾,提出就业优先还是经济增长优先的问题,认为就业优先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目标。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分析了就业优先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对待失业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并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分析政府在失业问题上的职责。?
一、“就业优先”观点存在的问题
?
面对我国巨大就业压力的现实状况,许多学者提出了“就业优先”的观点,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都要以“优先就业”为原则,即劳动力供给条件下就业最大化原则;认为实现充分就业是实现中国人民的最大福祉。本文认为这一观点存在如下问题:?
1、“就业优先”观点忽视了经济增长与失业或就业的复杂关系?
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复杂,不仅涉及各产业增长与其就业的相互关系,也涉及总体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还受各产业间增长的变化、它们在总体经济中比重的变化以及各自使用劳动力倾向变化的影响。在这种复杂情况下,确定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的关系不能简化为“谁先谁后”,可能有些情况下要优先考虑就业,而另一种情况下却要优先考虑经济增长,这就要看那一种选择能给社会带来最大利益。?
2、经济增长仍然是实现中国人最大福祉的根本途径?
如果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当前中国人民的最大福祉,那么这一福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充分就业无法取代这一位置,“就业优先”更实现不了这一目标。片面强调“就业优先”,极其容易导致社会整体效率大幅下降,重演,最后损害人民的最大福祉。实现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仍然是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了很多严重问题,增长方式迫切需要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不重要。相反,我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使经济增长体现为经济、社会、人与的全面与协调的增长。经济增长仍然是我国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就业优先”观点缺乏整体的、长远的战略考虑?
“就业优先”观点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嫌疑。当经济发展落后时,便集中整个社会资源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而忽视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当失业成为最棘手问题时,又将社会资源集中用于解决失业问题,而忽视其他重要问题。结果是这一问题还未解决,其他问题接踵而至。“优先就业”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又一个翻版。?
4、“就业优先”观点忽视市场因素,可能对市场机制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将“就业优先”作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原则,那么这一原则最终必将被落实在经济主体吸纳过多的劳动力过程中。吸纳过多的劳动力不仅影响经济主体经营活动效率,还直接提高其经营成本,降低其利润和竞争力,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另外,市场中的劳动力需求远远小于供给的状况也决定了劳动力价格将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对于一个工资水平低下,整体效率降低的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无从谈起。?
二、对待失业问题应该坚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
在经济发展中只有摒弃极端思想,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正视我国高失业率问题。目前每年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净增量却高达千万以上,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十一五”期间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大,我国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口数量在2500万人左右。而国家每年最大安排就业数量为1000万人。 我国2005年GDP总量为2.3万美元,还不足于美国的五分之一,相反,美国的劳动力却只占中国的五分之一。从长期看,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无法实质性解决我国高失业率的状况。高失业率在我国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实。?
2、 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失业的根本方法。我国人口现状的最主要问题是人口膨胀,我国每年净增人口超过1200万,每天新增人口4.5万人。人口问题不仅对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还对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巨大压力。根据学者胡鞍纲,我国土地资源潜在自然生产力:生物年生产72.6亿吨干物质,7亿人口是生态平衡点,9.5亿是不计生态代价的粮食安全点,最大承载人口15-16亿。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资源承载极限,除非大规模地输入农副产品,别无他途。 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3、第三产业是解决失业的有效途径?
我国按三次产业分类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在整体国民中的比重太轻。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告显示:2002年至2005年,第三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33.7%、32.3%、?31.8%?和40.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以上,甚至低于发展家的平均水平。根据2002年到2005年统计数据,出我国目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劳动就业弹性系数依次为0.15、0.04和0.44。最能拉动就业增长的第三产业发展迟缓,扩大了我国的失业程度。长期以来对第三产业的约束和限制仍然存在,如第三产业的经营者承担着较重的税赋,很难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植,甚至在城市中出现取缔各种摊点经营的现象等等。至今仍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布局,除了缺乏市场机制作用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只钟情于那些能够体现他们业绩的产业的快速增长,二是地方政府对失业人员担负的责任较少,失业对地方政府的压力过小,使得地方政府缺乏减少失业率的动力。?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扩大就业的新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将继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完善自主创业政策。而完善市场机制和自主创业政策的前提是政府减少对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直接干预,取消可能对自主创业产生阻力的各种障碍,其结果很可能真正解放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业者提供必要的“安全网”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关系到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更关系到社会经济稳定。高失业率是中国的长期现状,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意义重大。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通过对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有效地解决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起到“安全网”的作用,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失业保险和就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将提供非常有效的手段和可操作的空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仍然困惑着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这一问题的难度在于如何在政府、经济主体和个人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着力点,既让政府承担应该承担而且有能力承担的责任,又能保证个人在失业情况下生活有基本保障却不会导致民众降低参与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能平衡经济主体使用劳动力的积极性与成本间的关系。由于中国的国情,这种难度在中国显然被放大了。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推进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报告中“加快推进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这部分内容,在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政府将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责任的含义包括:一是加快制度的建立、调整和完善;二是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我国财政收入近年来不断大幅增加,政府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为承担这一责任提供有力的保障,而加大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正是财政收入的最有效使用。?
四.
?
本文认为“就业优先”的合理性应该体现在:鼓励社会经济主体参与既有利于就业,又有利于提高整体社会福祉的经济活动。不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是“就业优先”的前提条件。此外,政府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实现“就业优先”的初衷,这样既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缓解了社会矛盾,又不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
[1] 蔡昉等.就业弹性、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4.?
[2] 丁元竹.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民政管理体制创新[R].北京:国家发展改革委,2006.?
[3] 吴立岩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J].农业经济,2006年(5).?
[4] 贾康.建立中国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大思路[M] .经济出版社,2006.?
[5]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全文,2007.
上一篇:谈社会资本对公共政策的延伸作用
下一篇:发展伦理与缩小贫富差距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