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失业者的就业激励-保障体系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志凌 石实 时间:2010-08-12
  摘要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高等的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近年来我国知识失业现象开始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文章从知识失业的概念出发。研究了知识失业对社会及个人的负效应;从政府、高校、家庭、个人几个方面入手,提出建立激励与保障相结合的就业保障体系。
  关键词 知识失业;社会保障;失业保障;促进就业
  
  一、知识失业的概念
  
  (一)知识失业的定义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失业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能力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知识劳动者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因而是具备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他们的失业被称之为“知识性劳动力失业”,简称“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cnt)。这是一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知识失业”可以表现为显性失业,即劳动者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愿望,却无工作机会;也可表现为隐性失业,如就业不足、人才浪费和“教育过度”;还可表现为知识青年理想与现实具有较大落差的自愿失业以及“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摩擦性失业等。
  
  (二)知识失业的特点
  1、结构性
  知识失业并非是指整个社会知识劳动者总体上过剩,而是结构上过剩。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数越来越大于部门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的数目,结果使一部分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
  2、矛盾性
  知识失业是一种介于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之间的现象。知识失业并非是完全自愿的失业,只对于择业者预期目标而一时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接受较低的工作岗位而造成的尴尬现象。
  3、普遍性
  知识失业在国际上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找不到体面的工作是家常便饭;在很多家,受教育越多,失业率越高。因为大学生通常对职业的要求较高,而且经受得住在较长时间内寻找工作。然而,知识失业在我国却是近年来才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城镇新增岗位增长率,使得他们很难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职业。
  4、对象特殊性
  知识失业的对象主要是城市独生子女。现在大城市中的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当中许多都并不担心因找不到工作而无法生存下去。家长们也期望自己的子女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当孩子一时无法实现愿望时,一部分人不想选择退却,而是选择等待,这样就很容易形成知识失业。
  
  二、知识失业的负面效应
  
  (一)对个人来讲,失业带来的不仅是工作的缺失。也影响着身心的健康发展
  1、人格尊严丧失
  由于主观期望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恐慌和挫折感等心理上和认知上的失衡,这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发展。英国卡迪夫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后发现,失业的人往往很郁闷,患抑郁症、生病甚至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很多。如失业者自杀的可能性是有工作的人的6倍,而失业的年轻男子自杀的倾向比同龄有工作的人高40倍。这种无法以数字衡量的损伤同样是十分严重的。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失业问题才具备了如此高度的和社会重要性。
  2、专业技能的退化
  知识劳动者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因而是具备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但劳动者的工作经验和劳动技能还有赖于平时在劳动中去不断地逐步加以积累。因在长期搜寻工作中受到各个方面巨大的压力,一部分人就开始自暴自弃、心灰意冷。由于他们对生活丧失信心,因而不仅不愿学习提高,久而久之,连过去自己具有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也渐渐变得生疏。
  
  (二)对社会来说,知识失业带来低效率与社会不公
  1、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知识劳动者掌握了必要的知识量,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量,是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拥有者。知识失业造成了宝贵的活劳动丧失,而活劳动是一种潜在的、不能储存的劳动能力。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闲置,这是宝贵的知识活劳动的丧失;它使得我国的实际增长率远远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
  2、投资教育遭遇高风险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读书一直就是取得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主要途径。在人们的观念中,上大学而接受高等教育就意味着名利双收、前程无忧。但到了20世纪年代后期,失业时代却是真真切切地到来了,教育投资风险明显显现出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研究所副所长莫荣指出:“高知识人群的就业危机不但会引起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
  3、引发一系列社会不公
  因知识失业导致的社会不公表现在:(1)导致社会成员对于更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使得教育投资加大,而处于社会分层中较低位置的社会成员是无力投资的,从而造成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2)导致知识主体在求职过程中更多地求助于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先赋因素),而不是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自致因素);(3)导致了不公正传承性概率的加大。弱势群体在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处于一种不利位置,如今又因知识失业失去了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地位的这一途径,从而使其下一代改变命运的机会较以前更为减少。
  
  三、构建就业激励—保障体系的对策
  
  贝弗里奇认为,一个没有维持充分就业并防止大规模失业的社会保障计划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一观点充分肯定了社会保障与就业的紧密联系。在社会保障体系各子系统中,失业保障体系对就业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深刻的;失业保障体系未来的走向对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和缓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和改革的“减震器”,对促进就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业促进已经成为社会保障,尤其是失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失业保障在许多国家已经由被动的失业后补救转变为积极的就业促进。   (一)政府是就业保障体系的总责任人
  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大学生就业;规范就业市场秩序,约束不法行为;各项就业政策或措施的制定既要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也要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就业利益;在此基础上推动包括高等在内的社会就业体制改革,确保就业环境的安全有序。
  1、增强有关方面的预测性
  建立高校专业信息预警机制,加强专业预测和调控的主动性,从教育总量适度超前于社会需求总量和保持两者的相对平衡的角度来规划高等教育的规模;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师资队伍方面,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并有一定的前瞻性,力争用新的专业人才催生新的产业,拉动增长和社会进步。
  2、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险转变
  只有制度上予以规范,才能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才具有规范的力度。为适应我国促进就业政策和建立就业保障制度的整体需要,将主要以保障失业人员生活为目的的失业保险制度转变为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的的就业保险制度是必要的。就业保险制度不仅应对覆盖范围、资格条件、权利义务、资金来源、管理、实施和监督等进行规范,还应对促进就业措施、职业培训、就业服务进行规定,以保障促进就业的有效执行。出台就业保险制度就是实现就业保障的必经过程。
  3、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和人才服务体系
  为实现知识性劳动者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知识失业,必须有一个开放的、有利于人才资源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需要立法机构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形成并维护一个统一、开放、公平和有效率的人才市场。这就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知识劳动力市场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保障体系,帮助知识劳动者建立完善的就业和就业服务体系。
  
  (二)高校改革教育模式,使其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1、改革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定位不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结构性失业。建立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把市场调研引入到高校的专业设置当中,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掌握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数量、结构、特点等情况,从而尽可能缩小教育系统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2、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要紧密联系市场
  学校应当密切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理论思辨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注重工作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培养更多具备操作和应用性的人才。另外,改变目前我国应试教育体系,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3、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邓基泽提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指导服务体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就业指导贯穿到所有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必须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通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以及政策、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人性化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人生。
  
  (三)家庭对子女就业应该理智期待
  调查发现。有26.9%的大学生承认在确定职业时受家庭的影响;10%的大学生是通过父母或社会关系就业。在我国。父母在子女择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家庭不应成为包办子女就业的港湾,而是让子女面对现实、自由择业、自主创业;同时,家庭成员的关心、体贴和鼓励是子女就业自信心的源泉,尤其对经受就业挫折的大学生来说,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他们成功就业的保证。因此,父母也要适时转变就业观念,顺应社会就业形势,正面引导子女就业,与社会一道共同构筑富有人性化的大学生就业保障环境。
  
  (四)知识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劳动者自身错误的就业观念也是影响知识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劳动者本身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有效地寻找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1、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如今,“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就业不妨先就低”、“先生存后发展”等观念已在许多高校和毕业生中广为流传,并已初步达成了共识。就业岗位在不断地变,就业者不能不变。所以,大学生必须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就业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树立动态的就业观;要在和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基于诚信就业,合理进行流动;要“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克服一些不切实际和成为就业障碍的想法。
  2、树立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观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他们的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在学校期间,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更应该抓住机会让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有所施展。知识型就业要求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而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时代,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次性学习”的时代已告终结,学历教育已被终身教育所取代;人们将通过多种终身学习的实践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终身学习的能力正在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也正在成为知识型就业的强大后盾。只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能在多次择业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