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产力要素的再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萍 时间:2010-08-12
  [摘要]观向我们提出了对生产力要素再认识的要求;系统论向我们揭示了劳动产品也是生产力的要素;抓发展要以生产力中的劳动产品要素作为出发点和归属,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系统论;生产力要素;劳动产品;科学发展观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从生产力要素这个角度来探讨
  
  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阐述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经济发展的问题时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了题为“坚定不移走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多年来,我们发展生产力往往只从增加生产投入这一方面人手,而比较忽视生产的产出情况。只顾投入不问产出或者只看产值不顾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倾向,至今难以彻底消除。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思想上来说,这与对生产力要素的片面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把生产力的要素等同于生产的要素,把发展生产力简单地等同于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要纠正这一错误观念,全面正确地理解和对待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把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的要素区别开来,搞清楚生产力究竟有哪些要素构成。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本文拟从生产力的要素的角度进行探讨。为此,我们先用系统论关于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和系统与环境的理论,来对生产力要素进行探讨。
  
  二、系统论向我们揭示了劳动产品也是生产力的要素
  
  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而存在。整体性原则是系统的最显著的特征,系统的结构决定它的功能,系统论从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向我们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生产力和任何事物一样也是一个由诸要素组成的系统。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获得物质资料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从生产力这个整体来看,生产力系统包括“改造自然”和“获得物质资料适应社会需要”这两个部分内容,与之相应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改造自然”的投入要素,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等,即生产的要素;二是“获得的物质资料适应社会需要”的劳动产品,它解决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因此,劳动产品也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我们称之为产出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投人要素”决定“产出要素”的状况;“产出要素”即获得的物质资料,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或在多大程度上适应社会的需要,反过来又影响制约着“投入要素”的投人。生产力系统就是在“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及其相关性中产生的整体。因此,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来看,生产力是由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所以说,劳动产品也是生产力的要素。
  再从结构和功能来看,生产力的结构决定生产力的功能,生产力的功能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能够直接解决这一矛盾、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不是生产力的投人要素,而是生产力的产出要素,是人类改造自然所获得的物质资料——劳动产品,是它满足了人们吃、喝、穿、住的需要,解决了人和自然的矛盾。生产力的产出要素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要,从而实现了生产力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从生产力的结构和功能来考察,既然生产力的功能是通过它的产出要素——劳动产品来实现的,那么生产力要素的结构中就不能不包括劳动产品。
  系统论不仅要求我们用整体性、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来认识事物,而且要求我们从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考察事物。生产力系统和它的周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劳动产品这一要素来实现的,比如生产的信息产品引起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信息产品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生产的塑料袋带来自然环境的污染,自然环境被污染后要求生产无公害塑料袋。从系统对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看,也不能把劳动产品排除在生产力系统之外的。
  根据系统论的理论,从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等方面来考察,充分说明了劳动产品是生产力的要素。
  多年来我国的理论界和、经济学的教科书把生产力的要素仅仅规定为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把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力的投入要素完全等同起来,看不到劳动产品也是生产力的要素。在阐述生产力有哪些要素构成时,教科书引用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来进行论证,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在这里阐述的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而不是“生产力”的要素,因而把劳动过程的要素和生产力的要素混淆起来,用劳动过程的要素代替生产力的要素,从而把劳动产品排斥在生产力的要素之外。这是不妥的,这不是马克思的思想。
  
  三、劳动产品是生产力要素的观点。既符合马克思和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也符合经济建设实践的要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在马克思看来,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效率是一致的,都能缩短生产一种有用物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单位时间获得的有用劳动产品的数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显然,如果把劳动产品排除在生产力要素之外就无法规定生产力的概念,无法测量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这里清楚地表明马克思是把劳动产品包含在生产力的要素里面。
  再从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来看,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不发达的生产力,邓小平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中心任务”,并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然后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准备基础”。“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和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生产力要素中不包括劳动产品(物质财富),国力如何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如何提高?那么发展生产力是为了什么?还有什么意义?
  总之,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充分说明了劳动产品是生产力的要素。因此,发展生产力,就不仅要考虑生产力的投入要素,而且要考虑生产力的产出要素的状况,这样才是真正地发展生产力。否则,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是极其有害的,只能导致原材料和资源的浪费、生产效率的低下、国民经济的低效运行和环境的污染。为了彻底改变经济效益差的状况,必须承认劳动产品是生产力的要素,抓经济建设必须以劳动产品为出发点和归属。同时只有正确认识劳动产品要素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树立和落实观,转变增长方式。不能不以劳动产品作为出发点和归属
  
  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进行经济建设要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但是不能把发展生产力的标准片面地理解为以增加投入要素为标准,而应该以发展生产力的结果——生产力的产出要素劳动产品的状况为标准。生产力的提高是以单位时间获得的有用劳动产品的多少为基础,但是不能仅仅归结为速度的增长,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以生产劳动产品这个结果为标准,这个标准的指数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因为生产劳动产品本身有多方面量的规定:除了有生产劳动产品数量的多少,还有成本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功能的多少、品种的多少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以劳动产品状况为标准就是以劳动产品这些多方面规定性的综合为标准。抓经济建设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就必须以劳动产品为尺度去衡量。
  作为检验标准的劳动产品体现了速度和结构相统一。以劳动产品为视角来抓经济发展不仅要使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不断提高,能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劳动产品,而且要使劳动产品的结构也不断地改善和调整,能够不断扩大产品的花色品种,能够研制开发更新换代的新产品,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有效供给水平,而不是生产某种产品多少年来一贯制、一个面孔。提高单位时间获得劳动产品的数量是发展生产力,而调整产品结构研制更新的替代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开拓新的市场,也是发展生产力。
  作为检验标准的劳动产品也体现了速度和质量相统一。生产力当然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用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生产劳动产品的“效率”反映了发展速度,“有用”的劳动产品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所谓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是指生产的产品是正品而不是次品更不是废品。如果只有速度没有质量,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次品和废品,这不仅浪费了原材料而且不能实现劳动产品的功能,说这是发展生产力是令人费解的。
  作为检验标准的劳动产品还体现了速度和效益相统一。从劳动产品来考察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在单位时间获得更多的产品,而且要不断降低成本和消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能适应市场需求、适销对路、满足社会的需要,能够加快资金回笼而不是压仓滞销。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更新生产设备等这些投入要素的投入都是为扩大劳动产品的品种、提升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提高生产劳动产品的效益服务的。但是这些投入有没有达到这些目的,这还只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考虑问题必须以现实性作为出发点,而不能以可能性为出发点,不能以投入要素为标准,而只能以体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能表现现实性的生产力的产出要素劳动产品状况为标准。如果没有劳动产品数量的增加、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功能的完善、品种的扩大以及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减少,说自己在“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那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在经济建设中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围绕生产力系统的产出要素劳动产品来思考,以劳动产品要素为出发点和归宿。
  如果说“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问题是一个涉及生产力系统内部要素在发展和检验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话,那么“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关于处理生产力系统和环境关系的问题。生产力系统对环境的影响是通过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实现的,归根到底是通过劳动产品来起作用的。从生产力系统和它的环境关系(包括环境和社会环境)来说,抓经济建设也必须紧紧围绕生产力中的劳动产品要素,以劳动产品为视角去把握生产力标准,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发展经济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但是并非生产的产品越多越好。不顾市场的需求,盲目追求数量,造成严重的供过于求,产品积压,必然会造成资源和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充分考虑人的需求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才能使经济发展和人口相协调。
  发展经济生产劳动产品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同时受资源的制约。发展经济要和资源相协调,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丰富资源,合理利用不可再生的资源,积极广泛利用可替代的资源,循环利用稀缺资源,尽可能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才能使经济发展和资源相协调。
  劳动产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某种危害。比如农药有效地防治了病虫害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同时又造成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甚至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生产力的功能是解决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人类又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人类在改造自然获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劳动产品对环境的副作用,才能使经济发展和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之,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底、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化道路,必须要以多种规定性综合的劳动产品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出发点和归属。也只有这样,才能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只注重眼前的、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注重长远和全局利益的发展,才能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