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的价值研究新视点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姚站军 时间:2010-08-12

[摘要]:可持续观是至今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的发展观,主要体现为一种代际间的发展正义观。其破缺之处是是对空域谱上的公正性有所轻视,及对发展的本质和目的关注不够。发展观的伦理解读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反思的延伸,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突破与升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维度是全方位时空的,表现为一种系统发展观,更是突出了发展的本质和目的是对人的关注、崇尚,是发展观的卓越境界的追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哲学审视、科学发展观、伦理解读

abstract:the poin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best extensive scope ’people by far. it shows the injusti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gaps’ development, while its defect lies in the ignorance about justice on the aspect of space. besides, its concerning about the value and goal of development is not enough .the ethical 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view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s reflection of the poin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value of the view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toward overall direction , so is called as a kind of systematic development. it attaches the high important to the human by itself as the value of development explicitly. sum up, the point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the ideal pursuit of the developing’ view.

key:the poin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hilosophy’s insight , the point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ethical 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可持续性”表现了新发展观本质,揭示了生态伦理观内核,可持续发展观最大的特点表现为是至今最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主要体现为一种代际间的发展正义观。但可持续发展观最大的破缺之处是对空域谱上的公正性有所轻视,更是忽视了时序谱上的公正性与空域谱上的公正性可以通过时空耦合得到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理论倡导与实践履行中,时序谱与空域谱协调发展的耦合点的求索日益走入日程,对科学发展观的伦理价值蕴含的研究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要求进一步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反思的延伸,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突破与升华。科学发展观伦理层面的解读相对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而言是“应然”与“实然”境界之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维度是全方位时空的,表现为一种系统的发展观,更是突出了发展的本质和目的是对人的关注、崇尚,是发展观的卓越境界的追求。
                  1、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审视
                          (一)
   发展在哲学上指主体事物在规模、结构、程度、性质等方面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变化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可持续性”,这与环境伦理的内在主张是吻合的,换而言之,“可持续性”既表现了新发展观本质,也揭示了生态伦理观内核。以曾建平博士之言它体现在三种意识上:整体意识、公正意识、生存意识。[1]
可持续发展观在整体、公正意识上的体现主要通过关注时序谱来实现的,农业文明看重过去,文明注重现实,而通过可持续发展要达到的生态文明关注未来但立足现实,主要表现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观的最大的优势和特点表现在生存意识上,它是一种至今为止最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的发展观,类似于西蒙决策理论中的有限理性决策,是“非最优”但是至今最令人满意(最优性与可行性妥协的平衡结果)的发展观,突出人与人在时间维上、数量维上及质量维上的发展尺度和标准。在以“和平、发展”为两大主题的国际社会中及发展着的南北国家关系中,对“发展”的理解上,南北国家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理解尺度,然“可持续发展”是那些重视“可持续性”的发达国家和那些重视“发展”的发展家相互妥协的产物。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是现实社会各种利益群体博弈的必然结果。
                                   (二)
   可持续发展观主要表现为一种代际间的发展正义观;由于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现实需要中显然具有巨大的不可确定性和变数性,因此往往就其本身特有的时间维度上关注也显示出了一定缺陷和虚无性。如原始时代的人和人对资源的需要利用上显然是大不相同的:现代人的对石油、电等能源的需要量巨大,而如此大的需求对于原始人来说显然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我们这一代人也无法预测到底多少,哪种类型的资源,何种程度地被利用对我们的后代而言是合乎道德的,同时对于我们当代人而言也是不悖于现有道德标准的。因为可能像现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等对以后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的后代而言或许根本就没有利用的必要及可能,我们的后代也许早就找到了比这些资源利用效率更高,质量更高的资源来替代利用。例如现在的大阳能是否可大量利用技术就正在探索完善当中。
   另外可持续发展观最大的破缺之处是在空间维度上的关注力度不够,或者说是对空域谱上的公正性有所轻视,更是忽视了时序谱上的公正性与空域谱上的公正性可以通过时空耦合得到全面实现。当然这种时空耦合如何实现的探求正是后文所提到的“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在这方面如对于一个非洲贫穷的国家而言,现有资源的开发消耗上首要的问题不是在于能否可持续发展,而是在于能否发展,特别是的发展,不是仅在于资源的保护,而更多的是在于资源的利用。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尚处落后状态的江西(现正处在“中部大开发”的起步中)提出“江西率先进入可持续发展”一样可笑,较充分的经济发展阶断都尚未走过,经济人均gdp很低及现代物质生活质量、条件都没起码建立起来的前提下的较高的森林覆盖率、河流未汚率、资源蕴藏率等等又有多大意义呢?这显然是不值得称道的。但对于美国这样高强度消耗地球资源、能源的发达国家如果全球再多一些,且不加任何限制,那很可能几十年或几百年后,我们的地球将不甚重负。这样20个现存的地球恐怕也未必能满足我们“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总体上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可持续性”也提到了历史日程关注之中。因此在《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就高度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对经历了20改革开放的今天的中国来说必需作为一个明确的理念得以提出及倡导。当然单纯的倡导“环保”与倡导“可持续发展”还是有联系的,“环保”是不管新(弱)式人类中心主义还是中心主义都可能对外示意的行动,而超越两派(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之争的第三条道路的选择的可持续发展主义是能被东西方普遍接受而搭成的共识原则。在西方发达国家,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派在“环保”的学理根源上往往占主流,他们更乐于谈人与自然,而在发展中国家,人类中心主义(特指新或弱式)的生态伦理学派于“环保”的学理根源上占主流,他们更倾向于谈发展、谈人与人,当然这里的环保价值观偏重不同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敏感的国际经济利益背景等潜在因素所造成的分歧。
   从国际层面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到国内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及一部分先富起的人和一部分后富起的人等都是类似的博弈法则。国内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要进一步把蛋糕做大的话那么当务之急不是把两个极端的距离拉小而是要进一步把距离拉大。其实这其中部分经济学家已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这一派声音与另一派实质与其针锋相对的声音都可能对中央决策层产生不同程度的震撼。而两者对外的形式也呈现出某些相似性,如都主张经济改革以求生存发展等。其区别关键在于如何确保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的理解上。
价值多元性文化的国际社会的价值整合中,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当属一个典型,对于国内而言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及先富人与后富人之间,可持续发展观念也是这些相异利益主体在价值层面的差异碰撞的妥协和解的产物。价值整合过程对于立体维而言即一个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当然有很多东西也并非单纯能从利益决定价值来理解的,文化价值具有相对独立性。如中国有些民营家有了钱就要尽情挥霍或留有大量遗产为子女谋现成优越条件;相反一些海外的大企业家如李嘉成、比尔盖茨等则就私人生活开支而言,与一般中产阶层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更为节省,他们攒钱主要目的也并非为子女和自己的花销挥霍,而更多的是一种成就事业心的奋斗,除了家庭生活和企业基本开支外,他们特别重视慈善事业等,甚至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的优越的公共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可使他们的公民比拥有相同个人收入开支但处在劣质的公共服务提供的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说现实存在的许多问题上除了物质条件考虑外,还要有一些意识层面本身需要的改善和不断提升的重视。例如为残疾人考虑一种方便实用的小龙头或厕所,而这种厕所又不会影响正常人的使用,这种考虑甚至根本不需多余的经济成本投入而只需多用点心和人道关怀。也就是说我们现存的意识中还没有这种固有的人道关怀观念。所以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生存意识中已有某种自发的人本终极价值关怀意向,这也是一种对生存意识的超越品质趋向。

                                          (三)
   可持续理论倡导与实践履行中,时序谱与空城谱的协调发展的耦合点的求索日益走入日程。在曾建平博士的博士后报告《发展家化进程中的环境伦理问题研究》中他精当地分析可持续发展观的优劣得失,暴露和提示了可持续发展观中的困难和难题,特别注重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点思路的强调,但尚没有继续深入地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出路研究。时下他与笔者共同对发展的伦理蕴含的研究既可以说是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形势要求进一步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反思的延伸也可以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突破与升华。


2、“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突破与升华——“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探析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理想状态发展观,其伦理层面的解读相对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而言是“应然”与“实然”状态境界之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维度是全方位时空的,表现为一种系统发展观,是发展观的卓越境界的追求。而从时间维上来看,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阶段性成果;从空间维上来看,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上来看,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一个不可忽缺的要点。
科学发展观十分丰富、完整的论述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觉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有机结合,并按五个统筹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人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
科学发展观不仅在“可持续发展”上加上了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时空耦合上的要求,更是突出了发展的本质和目的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崇尚。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中阐发的和谐社会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进一步的完善和具体阐发。而“以人为本”最早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便就作为一面思想旗帜得以提出,但那种“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有实质上的区别,前者更多是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说教和反对“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后者是一种全人类解放事业中的终极价值关怀,这种关怀是建立在社会和社会成员的自由充分全面发展、有机统一的基础之上。
   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非畸形片面的发展,而是自由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不仅是单个人的发展而且是与“人的类的集合”的社会人的有机发展,以求“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发展,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 p294;不仅是人类本身的发展而且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共同发展;不仅是人征服自然的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人与人更好直接协作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及间接协作的上层建筑的发展。在科学发展中人的发展并不妨碍人的生存环境的发展,人的环境的发展不仅是利用开发也是保护和培育的过程;人的发展的内容不仅是物质生活质量、数量的发展也需要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与充实提高,同时两种营养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人的进一步的自身解放程度的发展必不可少。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在人的主体价值上的重视上是以往所有的发展包含可持续发展观所不能企及的,可持续发展观中突出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代际公正关注,这两种时间维度上的人都必需得到发展,在发展中都必须得到受益,把这种发展的可持续理念扩大到对发达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先富起来的人与后富起来的人进行考察上,我们已必需超越“可持续”的时间维度,用科学发展观的时空耦合的综合系统动态维度来进行察思。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并非是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及形形色色空想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的旧酒新瓶装。它并没有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自由王国当作一个抽象原则,而是把它看作是历史的产物;没有把人的发展、自由王国的开始看成是外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过程,而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即使自由王国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所以对于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把“发展生产力为第一要务”并不是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扣“发展”这个主题的。因为社会问题的更好解决,如“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中西部大开发”问题的更有条件解决根本还在于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因为技术功利主义的发展范式对于活动范式的实现是首先必须的发展范式阶段。
   在西方思想史上,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后,任何哲学关注的主题由“神”回到“人”,启蒙时代以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和尊重作为现代性的标志,如“人为自然立法”、“人为社会立法”、“人为自成立法”、“人为道德立法”(康德语);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的渊源和背景上看当属于西方哲学思潮中的现代性主义类型。但如今经历了近几十年的猛烈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后的新马克思主义仍然威风凛凛。(在西方如以哈贝尔斯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宏愿是相呼应的,马克思立志和倡导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其实就是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事业而奋斗。这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理想,也是我们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我们在现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为了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的伦理价值内涵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哲学意义上的人类终极理想,自由是这个终极理想中的终极价值理念。但人类的发展由自发必然的此岸向自觉自由的彼岸发展之中,始终离不开科学发展途径的求索,在强调的发展观终极价值同时,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也不会忽视发展观的手段工具价值,当然科学发展观中对终极价值的倡导是始终穿于发展的工具价值之中的。在这些方面,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发展观早期表述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中认为:人只要扬弃了异化劳动就能达到自由境界,本质的生产劳动就是一种类似于艺术的创造活动即“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发展观晚期表述如在《资本论》中认为: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而不是人类能力全面发展的领域,真正的自由王国就是艺术的领域即美的王国。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技术功利主义发展手段价值不能替代艺术主义发展终极价值的。手段价值是“此岸”的,终极价值才是“彼岸”的,科学发展观内涵和追求的是“彼岸”的价值,是可持续发展观“此`岸”价值的突破与升华。

 


[1]参见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