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棉花暴雨后死亡原因及防控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方士武 时间:2015-01-02

  摘要分析了无为县棉花暴雨后死亡的原因,提出了防控措施,以期为棉花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暴雨;死亡原因;防控措施;安徽无为
  
  无为县是安徽省产棉大县,棉田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万hm2,发展到1994年的3万hm2以上,目前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6万~4.0万hm2,面积、总产连续16年居全省之首。无为县棉田多为水稻田,地下水位高,近年来,在棉花生长期内,尤其是花铃期施肥后遇雨,都不同程度受害,轻的棉株大面积倒伏,重的甚至造成1 500 hm2面积绝收。
  1原因
  1.1明涝暗渍,光合消耗
  水是棉株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水分过多过少都会影响棉株生长。暴雨后,如排水不畅,造成明涝暗渍,土壤含水量过高,通气不良,氧气不足,棉株根系长时间缺氧,根系活力下降,影响棉株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危害轻的倒蔫,重的整株死亡。棉田受涝后,棉株根系受到伤害,根系功能减弱,吸水吸肥能力下降,而棉株叶片光合作用还在继续。此时光照强、温度高,棉叶失水迅速,易萎蔫,棉株死亡快、多。
  1.2品种差异
  不同棉花品种在暴雨后受灾程度不一样,不同产地棉花品种雨后受灾程度也不一样。北方品种(如鲁棉研、冀杂棉系列)耐涝性明显不如南方品种(如皖棉、鄂杂棉系列);同一产地不同品种雨后受灾程度也不一样,如鄂杂棉系列的鄂杂棉9号耐涝能力明显好于鄂杂棉11号等品种。棉花在不同生育期耐涝能力也有差异。苗期、蕾期遇暴雨受害较轻,花铃高峰期遇暴雨,受害较重,蕾铃大量脱落,重的甚至死亡。生育期短的品种受害重于生育期长的品种,结铃多的棉株死亡重于结铃少的棉株。棉株长势长相与耐涝性也有关,长势旺的棉株比长势稳健的棉株遇涝后受害重。
  1.3耕层变浅,肥料伤害
  无为县棉田多年免耕,种棉后多数田块从未进行过耕翻,免耕历史大多在10年以上,导致耕层变浅,土壤孔隙度变小,透气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差,吸附能力下降,施肥后易造成肥害。棉田施入大量化肥后遇强降雨,土壤中肥料迅速溶化,造成局部肥料浓度过高或与植株根系直接接触,引起根系细胞内水分反渗透失水,使植株脱水萎蔫,甚至死亡。
  2防控措施
  2.1水旱轮作,沟系配套
  无为县多数棉田都是水改旱、稻改棉。种植模式多是棉花与油菜长期免耕连作,棉花和油菜都是板茬移栽,土壤板结,耕层变浅,结构变差。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将土壤深耕1次,耕深在30 cm以上,最好做到水旱轮作[1],3~5年为1个轮作周期,种2~4年棉花后,种1年水稻。在梅雨来临前,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好棉田套沟,做到畦畦有竖沟,畦沟深30 cm,腰沟深40~50 cm,田间四周开好围沟,沟深50~6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