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套种甘蓝高效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张永升 肖晖 李东海 金彦文 于秀玲

  摘要介绍了棉花套种甘蓝种植模式的技术要点,分析了主要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措施,对提高棉田综合效益、促进棉农增收致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棉花;甘蓝;套种;栽培技术
  
  棉花间作套种甘蓝,是泊头市在高效农田建设过程中,逐渐筛选、推广成功的一种立体、高效种植模式,是全市实施“扩菜”工程的典型栽培类型。该技术主要通过革新种植模式,在棉花大行间套种甘蓝,充分利用春季棉花苗期的有效空间和人为营造的较为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促进甘蓝正常生长,不仅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还能发展蔬菜生产,有效提高了棉田的综合效益。据初步统计,实施间作套种后,单产皮棉1 350 kg/hm2以上,纯收入超过1.5万元/hm2,单产甘蓝37.5~45.0 t/hm2,纯收入超过4.5万元/hm2,全年合计纯收入达6.0万元/hm2以上。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种植形式
  棉花采用大、小行种植。大行距100 cm,小行距40 cm,株距25 cm,留苗5.7万株/hm2;甘蓝在棉花大行间双行栽植,与棉花行相距35 cm,株行距为30 cm×30 cm,栽植4.5万~4.8万株/hm2。
  2栽培措施
  2.1甘蓝
  2.1.1品种选择。选用抗逆性强、耐抽薹、商品性状好的高产、优质、早熟品种,如中甘11、牛心甘蓝、北农早生、鸡心甘蓝、北京早熟、8398、极早40等。
  2.1.2种子处理。精选商品种子,用种量525~1 125 g/hm2。用50 ℃温水浸种20 min,再在常温下继续浸泡3~4 h。捞出沥尽水分后,每100 g种子加1.5 g农用漂白粉杀菌剂,用少量水拌匀,放在容器内密闭闷种16 h,可有效防除黑腐病、黑斑病。最后将种子用湿布包好,放在20~25 ℃的环境中催芽。每天用清水冲洗1次,当超过20%的种子萌芽时,即可播种。
  2.1.3播种与苗期管理。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采用阳畦方式育苗。播种前浇足底墒水,待水下渗后,将种子均匀撒播于床面,覆细药土0.6~0.8 cm,盖好地膜,提温保墒。当幼苗长至1~2片真叶时间苗;3~4片真叶时分苗。株行距保持在8 cm×8 cm左右。分苗后架扣小拱棚增温保湿,白天温度控制在18~22 ℃,夜间控制在14~16 ℃。幼苗生长发育期间,适度划锄2~3次。保持床土表层干爽,不旱不浇水。定植前5~7 d浇透水,浇后4~6 d逐渐揭膜放风,进行低温炼苗。在有条件的地方,棉农可直接购买专业育苗单位育成的成品苗进行栽植,既方便快捷,又能确保种苗质量。
  2.1.4定植移栽。3月上旬,进行大田整地。结合土壤耕翻,底施有机肥60~75 t/hm2、过磷酸钙750~1 125 kg/hm2、碳酸氢铵750~1 125 kg/hm2、饼肥750 kg/hm2或施用专用蔬菜复合肥1 125~1 500 kg/hm2。将地充分平整后,每隔80 cm起垄,垄宽60 cm、高10~15 cm。3月下旬,在两垄中间铺设宽50 cm的地膜,按株行距为30 cm×30 cm的标准,双行定植甘蓝。这样,在留有110cm行距栽植棉花的基础上,定植甘蓝4.5万~4.8万株/hm2。移栽定植时,先在地膜上破洞挖穴,再将带有土坨的幼苗移栽到穴内。若墒情不足,可用水壶向穴洞斟水补墒后,再行移栽。栽后,及时用湿土压严膜口,再加扣小拱棚,避免大风和“倒春寒”造成的灾害损失。
  2.1.5栽后管理。定植后4~5 d,顺垄沟洇浇缓苗水,适度中耕培土1~2次。莲座期控制浇水,蹲苗6~7 d。结束蹲苗后,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12.5~150.0 kg/hm2 [1]。结球期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结合浇水追施尿素60~75 kg/hm2、硫酸钾肥37.5~75.0 kg/hm2,同时用1.2%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施1~2次。结球后期,严禁大水漫灌。气温稳定上升后,适时揭除地膜,并及时中耕除草,摘除枯黄病叶[2]。
  2.1.6适时采收。5月上、中旬,当甘蓝结球紧实,充分长成时,及时收获。采收、储运、包装过程中,注意选用安全、清洁、卫生、无任何有害生物污染的工具。按菜球大小分级包装后销售。
  2.2棉花
  选用生育期125~130 d、高产、优质、抗病的基因抗虫棉包衣棉种,如GK-12、国欣棉8号、国抗97-1、冀228、邯杂154、DP99B等。4月15日左右,以株行距25 cm×40 cm在高垄上播种棉花。播后,迅速盖好地膜。出苗后,及时放苗出膜,并注意压严膜口,防止大风揭膜。苗齐后,适时间苗、定苗。甘蓝收获后,加强中耕,及时培垄,采用免整枝技术进行管理。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地膜抗虫棉[3]。
  3主要病虫害防治
  甘蓝为食用蔬菜,与棉花间作套种时,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是整个生产的关键。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综合预防措施,是确保产品优质、高产和整体效益持续提高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