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病因分析及综合防制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史爱芹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猪高热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为该病的防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高热病;病因;防制措施
  
  猪高热病是一种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该病发生,笔者根据市场调查结果,结合多年实践经验,从免疫、饲养管理、猪群保健等方面对猪高热病病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综合防制措施。
  1临床症状
  每个猪场发病不完全一样,但开始发病都表现为3个阶段。高热阶段:突然高热,流清鼻涕,个别地区的猪流脓样鼻涕,体温一般在41 ℃以上,皮肤发红,吃解热退烧药后可正常采食,第2天又开始反弹至41 ℃以上。持续反弹几次后,发现耳朵、眼睛和肛门颜色发蓝,有的有眼屎,眼睑肿胀,精神沉郁,不食,粪便干燥,带有肠黏膜,有的拉黄色水样粪便。随后个别出现呕吐和神经症状,尖叫,受到刺激倒地如游泳状,过后恢复正常。有的中大猪耳朵、臀部发紫,毛孔有针尖状出血点。一般3~7 d蔓延至全群,病程1周左右。中后期伴有呼吸道症状,并且腹股沟皮肤有大量的蓝色斑点和后肢麻痹症状,持续1~2周;公猪不育,母猪表现流产、早产、产后厌食、无乳。
  2病理变化
  由于病情复杂,病理变化也呈多样化,病死猪肺水肿,呈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大叶性或出血性肺炎,肿胀、变硬,呈不能萎缩的橡皮状肺;肺间质增宽,肺部表面颜色不一,呈花斑样肺,严重的则呈实变,一般为淋巴结肿大,大理石样病变,个别为黄疸水样;胃底部以及大肠浆膜层有点状出血,肾脏点状出血,个别有白色坏死灶;输尿管有大量尿酸盐,膀胱黏膜出血;肝脏肿大,有白色坏死灶,中间凹陷;心肌和喉头均有出血。
  3病因分析
  3.1免疫效果不佳
  大多数农村散养户和小规模饲养户自己对猪注射疫苗,但多数散养户不按规定保存疫苗或不按程序进行免疫,造成疫苗保存不当或猪群存在免疫抑制,致使疫苗不能正常产生免疫应答,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3.2防疫计划执行不力
  我国对危害严重的动物疫病历来实行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然而在许多地区,这种计划免疫在基层执行不力[1]。有许多乡镇兽医站存在人员短缺、无人员工资、无疫苗保存设施等现象;有的乡镇没有购买疫苗的配套资金,导致疫苗的领取量不足;有的地方宣传不力,导致养殖户认识不足,拒绝接受动物免疫,导致免疫密度下降。
  3.3饲养管理不良
  许多养殖户饲养条件较差,猪只在不良饲养条件、病毒或霉菌毒素等多个免疫抑制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猪群免疫失败,引起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和霉菌毒素、不良饲养管理引起的应激反应导致猪只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诱发猪瘟、猪流感、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弓形体等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使部分发病猪场损失惨重。
  3.4不重视猪群保健工作
  许多饲养户(场)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按照程序接种疫苗,并停止以前的药物保健工作。而在饲料的选择上,倾向于选择价格便宜的饲料,使各阶段猪的营养水平有所下降,猪群营养不良,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3.5饲喂霉变饲料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以及饲料贸易的全球化,饲料储存和运输时间增加,为饲料中霉菌的生长和霉菌毒素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猪只摄入霉菌毒素后,产生免疫抑制,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猪群抗性普遍偏低[2]。
  3.6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温工作没有做好
  许多猪场猪舍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猪群容易发生应激而引起抵抗力下降,加上夏、秋季天气较为炎热,部分饲料铜含量严重超标,高铜氧化破坏维生素营养,导致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氧化失效,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
  3.7药物使用不当
  部分养猪场在饲料中长时间超量添加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等抗病毒西药或磺胺类等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导致猪群中毒,或对疫病的抵抗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