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阳霞 时间:2014-06-25
  二是开展省内合作共建。充分利用“三南”对接“珠三角”的前沿优势,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设立跨区域合作共建开发园区,积极与省、市内其他县 (市、区) 开展合作共建,将承接“珠三角”的产业 (企业) 统一落户、共建园区,在企业产值、税收分成等方面实行利益共享,形成赣粤两地、省内各地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2.科学布局“一线两廊三基地”,加快推进园区扩容和产业集聚。
  
  一是构筑“一线两廊三基地”空间架构。坚持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的原则,以规划建设中的“三南”大道为一线,以大广高速、赣粤高速为两廊,在“三南”各县分别建设一个基地,形成核心区、拓展延伸区、周边合作区梯度推进的空间布局,实现园区由分散式向联动式发展转变。
  
  二是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产业布局。根据“三南”的基础条件和产业特点,重新编制各园 (片) 区产业规划,实施“腾笼换鸟”,重点打造以稀土、钨新材料深加工及生物工程、化工产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文化创意、农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
  
  三是努力延长产业链条。突出联动式承接、补链式承接、可持续承接,有针对性地引进“三南”存量产业体系中的缺失链条,通过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延伸上下游链条,加快实现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形成产业关联度高、专业分工细、协作配套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3.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着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力。
  
  一是建设赣州南部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以完善内通外畅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为重点,争取昌吉赣铁路和赣州至深圳铁路客运专线在“三南”设站,加快建设大广高速公路和“三南”大道一级公路,力推定南、全南境内的省道提升为国道,全面提升对接“珠三角”的大通道能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服务的“四高”要求,坚持适度超前、统筹谋划,分步推进承接地内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满足企业不断发展需要。
  
  三是加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园区功能开发和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公路口岸作业区、“无水港”和“铁海联运”等现代物流网络以及口岸通关体系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建立强有力的承接产业转移支撑体系。
  
  4.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全力提高产业转移承接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统一制定招商优惠政策。根据 《若干意见》 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由赣州市相关部门牵头,以“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为一个整体,统一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统一对外招商推介,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
  
  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在承接地内部分园区,建立以专业队伍为骨干、企业为主体、中介组织为辅助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变招商引资为择商选资,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由注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由引进一般项目向引进“三高” (即高投入、高科技、高附加值) 项目转变。
  
  三是建立“互招共享”机制。统一出台政策,鼓励“三南”各县将不符合本地产业发展方向或难以在本地落户的重大项目,推荐到承接地其他园区落户,在项目落户并正式投产后的一定时间内,推荐地和落户地在经济指标及税收返还方面按一定比例共享。
  
  5.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破解产业转移承接的瓶颈制约。
  
  一是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争取中央给予“三南”承接产业转移较高的审批权限,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在承接地内实行“零收费制”,并视情在各园区内设立工商、税务、规划、国土等分支机构,办理涉及企业申办、税收申报及土地、规划建设审批等相关事项。
  
  二是创新园区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承接地内各开发园区管理机构改革,探索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年度测评、末位淘汰等用人机制,实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对外”, 进一步提高园区行政效能。
  
  三是创新要素保障政策。全力打好“赣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两张牌,争取中央和省、市在用地、财税、融资、环评、基地授牌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化解“三南”产业转移承接的劣势。
  
  四是创新人才管理和交流体制。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培养工程,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根据承接地各园区承接产业、新兴产业和科技研发的需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