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环境下党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志 王红 时间:2010-07-05
  摘要:环境下,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需求呈现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由于党校图书馆存在服务形式单一、信息资源有效供给不足、服务对象面相对较小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读者流失的局面。因此必须从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开发资源,积累服务资本;加强培训,提升服务素质;打造品牌,彰显服务特色入手,特别是要作好特色产品的市场调研、设计、开发和推广工作,通过服务创新,不断打造特色产品来满足读者需求,并在读者消费体验中不断培育、引导、开发读者需求,做好特色服务,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才能真正确立党校图书馆品牌,进而提高党校的声誉和知名度。
  关键词:网络环境;党校图书馆;特色服务
  
  一、网络环境下党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信息传输不分国界,知识交流不分地域,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需求呈现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源泉和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逐步被新兴的网络搜索引擎专业信息网站、网上书店等替代并被边缘化,同时由于党校图书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读者流失的局面。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服务的形式单一,手段落后,质量不高。长期以来,党校图书馆缺乏危机感、紧迫感,基本上是在封闭管理、被动服务的模式中运作。其服务形式仍因循传统的等客上门借—还服务,从服务手段来看,虽然大都采取了专业图书馆软件处理图书馆业务,但仅限于便捷了传统业务,在拓展和创新业务的办法不多。
  2.信息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利用率不高。党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纸质文本、文本。电子文本又分为外购和自建两块。所谓有效供给不足,是指作为信息供给方的党校图书馆所提供的能满足读者需求的信息量远远不够。所谓利用率不高,是指图书馆对现有的信息资源深度加工开发不够、利用率低。从纸质文本看,目前大多数党校图书馆有很大一部分图书由于观点陈旧,已失去利用价值,仅仅因为党校图书馆评估值有硬性要求(如达到×万本)才留在架上。近年来,由于书价高昂,而图书馆经费有限,所进新图书也就很难满足读者需求,从电子文本看,近几年,党校图书馆也购入不少数据库,但从实际使用来看,电子数据闲置(过剩)和短缺共存的现象依然存在,其关键问题正是对数据深度开发不足。
  3.服务对象面相对较小,读者流失加剧。党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后者面向的是社会公众,而党校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教职工和学员。过去我们过于强调图书馆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基本上是教师,无论是在资料的采购上,还是其他服务工作倾向都是如此。学员是一个不固定的接受服务群体,就大多数党校来说,教师又不坐班,这就导致了党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缺失现象。在网络环境中,读者对图书馆依赖度减少,加上党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原来就少的服务对象进一步流失。作为服务部门,党校图书馆一旦失去服务对象,就很难“有为”,因此就更难在党校中“有位”。这就是党校图书目前面临的尴尬和困境。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制度原因,也有财力、物力原因,如馆舍设施等服务条件不足、经费不足等。但关键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包括读者和图书馆管理人员。从党校图书馆自身素质来看,一是长期以来图书馆近似于“安置办”,管理人员一般年龄偏大,创新思维较少;二是专业性不强,大多数为各部门调入人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图书馆管理专业知识;三是业务技术特别是机应用技能不高,只能运用计算机处理一般日常业务,难以进行业务拓展;四是信息认知能力较弱,难以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目前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服务水平与网络环境下读者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从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入手,积极开发资源,大力推进特色服务,满足网络环境下读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二、更新观念,努力推进特色服务
  
  1.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在网络环境下,读者需求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查阅、借阅图书、查询本人的借阅状态,以及人个信息的修改,重要的是读者如何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如何准确、迅捷地得到能满足自己工作或研究项目所需并大有裨益的相关信息。首先要改变“见物不见人”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其次要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强化开拓创新的观念。三是要消除“图书馆工作无作为”的思想,树立“图书馆工作有作为”的观念,树立品牌意识。
  2.开发资源,积累服务资本
  在网络环境下,拥有资源优势,是留住读者、争取读者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资源深度开发的平台。党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大多由于经费、设备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将各个学科所需要的资料,收集齐全。因此,要充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党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就要走联合共建,多渠道开发之路,以不断形成党校图书馆资源优势。一是积极争取财政专项投入。二是通过合作,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三是通过共建共享,利用上级党校图书馆资源。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
  3.加强培训,提升服务素质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的化、信息存取的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急需一批素质高、知识广、技术精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党校图书馆要开展特色服务,首先就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其知识、技术和能力水平。一是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要使工作人员在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了解电子出版物的产生、控制、传递和利用机制,掌握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处理等方面的知识,熟悉计算机和网络通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知识。同时,在“专”的基础上,知识面要“博”一些,要了解和掌握党校教学与科研中常遇到的管理、行政管理、党史党建的基本理论和学术界最新理论动态、观点,成为知识点上的“通才”,适应读者对专题信息服务的需求。二是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采集、甄别、存储、组织、控制和利用的技能,运用计算机进行网页设计、网络处理等业务活动的技术以及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以形成特色产品和新的服务内容的技能。   4.打造品牌,彰显服务特色
  在环境下,打造品牌产品,开展特色服务,对内可以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心往一处想,增强责任感和成就感,促进人的素质提高,增强部门的凝聚力。对外则可以吸引读者,提高读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图书馆和党校的声誉和知名度。
  特色服务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专题信息服务、网上咨询服务、期刊导读服务、VOD点播服务等等。不管采取哪种形式,关键是要紧紧围绕读者需求,打造特色产品。一是要做好特色产品设计前准备工作。要通过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了解和把握读者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服务对象。因此,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走出图书馆、深入教研室,参与到教研活动之中,了解学校教学专题、重点科研课题的设置与进展情况,以及相关信息资源的需求。要主动与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办局中在领导身边办事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联系,以掌握各级领导同志对有关信息资源的需求。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读者现实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特色产品设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开展特色服务才有方向性和清晰的目标。二是要围绕读者需求,进行特色产品设计。包括特色产品的市场定位、风格设计、内容设计、形式设计、栏目设计等。产品的市场定位要综合考虑读者的需求、竞争对手状况、图书资源状况和加工能力而定。形式设计要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风格设计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内容设计应紧紧围绕读者需求,贴近领导工作实际。栏目设计要新颖,先声夺人。例如,我们在开发“信息快车”内刊的过程中,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以及各部委办局都有类似刊物。据此,我们将其定位于“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供管理和决策可供借鉴的信息”,并进行精心设计。只有做好精心设计,才能保证产品的有效性。三是要构建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品。要根据设计需求,从馆藏资源、共享资源、互联网资源中广泛搜集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去粗取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馆藏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或专题特色的特色产品(二、三次数据库或文本文献)。在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保证产品质量。要注重学科前沿成果,最新理论动态、市情省情、外地区各项改革先进经验。要注重专家观点的前瞻性,相关信息的可借鉴性、时效性。在选择正面观点的同时,要注意选择对立面观点,从多个角度给读者提供信息,并给读者留下思辨的余地。要注重化繁为简,要善于在众多信息提炼出最主要、最有价值的信息,奉献给读者。如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党校主体班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我们不仅在图书馆内设置了“市情资料”专栏,而且自主开发了“京江风情”数据库,在图书馆网站上运行,供教师借鉴。为了配合教研室科研活动和学校课题组重大课题的开展,我们和市图书馆联合或自主开发了《理论动态》、《学习胡绵涛同志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十七大辅导》、《两会信息摘编》、《建设社会主义新》等专题信息资源提供给教研室和课题组。通过服务创新、设计并开发了《信息快车》,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管理和决策参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四是要做好特色产品的推广工作。包括选择推广的渠道和推出的时机。党校图书馆要开门办馆,主动服务,主动向教研室和课题组推荐馆藏资料和特色产品,要善于利用网站、邮箱等通讯传输工具以及现有的政府部门之间沟通渠道,如市政府文件交换站等。总之,党校图书馆只有通过服务创新,不断打造特色产品来满足读者需求,并在读者消费体验中不断培育、引导、开发读者需求,做好特色服务,才能真正确立党校图书馆品牌,进而提高党校的声誉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曹霞,吴新年,赵红.数字图书馆的体验式营销[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1-4.
  [2]吴月芳,胡亚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竞争与[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