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05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和介绍,指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三个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设策略。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一)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的提出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以In-temet为背景,迅速发展起来。在全球化信息建设进程中,很多国家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列入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重大项目之中。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是不断深入和完善的,所以数字图书馆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的。目前对其特征认识是比较统,一的。(1)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首要特征。数字是馆藏资源的载体,馆藏资源依赖于数字而存在。馆藏资源一般要经过机处理成为数据、文本、语音、图形图像和视频等数字化信息,以便在传递上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更为快捷和方便的服务。(2)流通手段的化。数字图书馆流通手段表现为通过网络使资源跨越时空向使用者提供服务。(3)资源利用的共享化。数字图书馆的共享化表现为模糊了地域、国别、行业的界限,在资源利用方面实现共建、协作。本地或者远程用户可以获取自己需要的最终信息。个体信息资源也可以提供给不同地点的用户同时利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4)人员素质综合化。数字图书馆的工作需要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只具备单一图书馆专业知识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将无法胜任工作的要求。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数字图书馆,它是用数字化的形式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进行规范性加工、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在广域网向广大读者提供流通服务,实现零时空、距离资源共享的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大型信息系统。
(二)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比较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是相互依赖和促进的关系。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以数字化方式贮存不同载体、不同地点的信息,以网络的方式相互连接,实现资源共享。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打破了空间限制,在服务功能上实现新的跨越,将传统服务进一步深化。所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与完善。概括地说:数字图书馆使馆藏资源内容增加;实现了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字图书馆具有传统图书馆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传统图书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所以说数字图书馆不会取代传统图书馆。概括地说: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丰富,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费用比较昂贵,使部分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部分用户长期形成的资料阅读方式,使他们对传统图书馆的依赖性很大;由于数字图书馆本身技术方面的原因,不能完美、完整地反映实体信息。
二、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宏观上分析
1.在理论方面,研究多侧重于表面形式,缺乏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
现在很多文章只是介绍数字图书馆的事实和堆砌数据,缺乏对事实的解释与分析。对建设主体的多元性,经营行为的多样性,技术开发的标准化和开放性,建设计划的协调性等问题缺少研究。
2.在实践中,采取的技术方案少
图书馆方案首先是一套技术方案,国内很少介绍涉及有关技术实现路线的方案。我国图书馆界将数字化等同于数字图书馆,其实数字化只是一个实施建设步骤。我们还缺乏对于具体的建设数字图书馆中遇到元数据问题,存储与检索问题,数字图书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安全性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从微观上分析
1.缺乏整体规划、统一标准,忽视联合建设、资源共享,重复建设、各自为政问题严重
自从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图书馆纷纷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由于各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在利益方面又难以取得彼此都认同的平衡点,出现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协调、使用标准不一等现象。资源共享在没有馆际间的交流有效的网络平台支撑下,会造成信息闭塞。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还没有统一的检索端口和阅读平台,导致馆与馆之间的资料缺乏交流,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共享性降低,给读者的使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单位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片面地追求数字化资源的数量,致使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2.数字化的版权缺乏保障
数字图书馆的利用过程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目前,版权作品数字化的立法还不十分明朗。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文献资源的格式转换,数字化作品的复制、下载、盗版等变得更加容易,数字化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比传统纸质文献也更为复杂和突出。根据著作权法,使用作品必须取得作品权利人同意,但是资源库容量庞大的数字图书馆要取得每一位作品权利人的授权在现实中非常困难,在数字图书馆的有关立法中不能套用与自身建设和发展特点不符的法规。 3.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图书馆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图书馆员队伍整体现状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遍不能适应数字图书馆的要求。由于图书馆地位历来没受到足够重视,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同时馆员队伍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在职学习和培训,馆员的业务水平难以实现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和观念落后陈旧,无法适应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要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而且也要对机及有一定了解和应用能力。但多数计算机专业人员不懂图书馆管理,对如何提高数字图书馆的使用率、如何达到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等问题知之不多。同时,多数图书馆专业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知识的深入了解,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往往束手无策,这一问题在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必须加以解决。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策略
(一)从宏观上构建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框架
我们要对国外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总体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研究,结合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实际,分析数字图书馆建设、尤其是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所涉及的标准规范层次及其相互关系,根据数字信息资源运行和数字信息系统操作要求,分析所涉及的标准规范层次以及各个层次需要什么标准、存在什么标准、具体的标准化程度等,构建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层次、内容、技术(及管理)要求、相互关系和整体架构,理清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与支撑技术领域和相关领域标准规范的关系,描述各个相关标准规范的整合化要求及技术要求,为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提供清晰的框架。
(二)从微观上要做大量的工作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有着大量艰巨的、复杂的工作要做,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采取边建边运行边完善的方式。
1.建立多层次的共享联盟
共享联盟实现多馆合作,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按照数字图书馆要求组织资源,借助网络环境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使用户便捷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极大地加强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建立不同层次的共享联盟,共同开发和建设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可以实现资源的横向整合,解决资源浪费、避免盲目投资,减少重复建设。
2.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建设,特别是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和网络化系统的建设
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建设。各类载体的信息通过数字化处理储存在硬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形成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数字信息集合系统。数字图书馆要建设先进的自动化系统、直观的网络地址和友好的用户界面,要建立虚拟资源导航站,有重点地挖掘网络资源,并加以分类归纳,用专业的语言标识,以超文本方式提供给用户链接,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水平和质量。同时进行即时服务系统系统建设,随时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
3.加强提高馆员的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中要引进既专于图书情报学知识和技能,又掌握先进的自动化、网络化技术和一定的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系统地组织在职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进修,以促进数字图书馆馆员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整。
4.构建技术规范政策,妥善处理知识产权 所谓技术规范政策是对自主知识产权进行规范化,形成一个标准管理体系系统,对于不同主体相关行为进行衡量、要求和规定相应义务的体系。实质是对行为设立必须符合要求的标准以及能达到此标准的实施技术。首先要对行为要达到的水平划定标准,只要达不到标准的就是不合格;其次,技术规范中的技术是完备的,如果对方达不到标准,可以向标准体系寻求技术的许可,从而获得相应的达标的技术。对于一些没有能力获得技术的,要通过标准系统获得许可而形成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服从技术规范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