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古代学术文献资源的整体化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姚倩 时间:2014-06-25
  1.4 宗教类文献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经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吸收、消化、融合,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东汉时期广西人牟融的《牟子理惑》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佛学经典。该书不仅最早探求了儒、佛、道三家关系,而且其中关于汉明帝时期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的记载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5]。至今宋代僧祐《弘明集》卷一《理惑论》即是对该书的完整保留。该书作者题为“汉•牟融撰”。按照该书开篇所载:“是时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时牟子将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太守闻其守学,谒请署吏。时年方盛,志精于学,又见世乱,无仕宦意,竟遂不就……”,该书应属广西现存于世的最早文献。此外,宋时仁宗赐号“明教大师”的契嵩,亦是广西滕州人(今藤县)。契嵩著有《辅教编》,专心于儒、释思想的调和与统一,给后世佛学留下深刻影响。杂著集《镡津文集》包括佛、儒学术文章与杂文、诗歌等,传世本曾被《四部丛刊》收录。广西虽出现过全国佛教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与著作,然而,佛教文化在广西的流传仅限于中原文化影响较深、汉族人口较多的桂林等地,在广西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地区流传却很有限。
  1.5 民族文献
  广西,特别是壮、瑶、毛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山区,早已有自身原始宗教观念,崇拜自然与图腾、相信民间巫术等。由于汉族的统治与改土归流政策,广西各民族的文字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尽管民间盛行道公、师公、巫婆、傩舞等,但基本处于缺乏统一典籍与首领局面。反映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的史诗、经文、唱词、戏文……大多是通过道公、师公、巫婆、民间艺人等以口传形式代代相传,也有少量民族古文字撰写的手抄本流落在民间。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散落在民间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料进行了抢救性的搜集、修复、整理,共搜集整理数百种、上千册(件)少数民族古籍[6],同时,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古籍,是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原始文献。
  1.6 政事类文献
  广西古代政事类文献中,较著名的有宋时广西贺州人林勋的《本政书》《本政书比较》《治地旁通》。林勋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曾任桂州节度掌书记。林书内容多为陈桂州地方农政利弊,倡兴农固本、富国强兵之政事,南宋朱熹、张栻等极为推重。林书虽已亡佚,但在《宋史•卷422•列传第181》《宋史•卷173•食货志第126》中都有林勋《本政书》《本政书比较》的内容摘录。明代保存下来的政事类文献还有号称柳州八贤之一张翀的《浑然子》。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是书凡十八篇,曰神游论,曰田说,曰樵问,曰将,曰明心,曰士贵,曰体用论,曰兴废,曰祸福,曰忠孝,曰变化,曰穷理,曰求知,曰弭盗,曰用材,曰强弱,曰臣道,曰高洁。皆设为主客问答,旁引曲证,以推明事物之理。大抵规仿刘基《郁离子》也”。《明史•卷210•列传第98》亦有张翀“疾严嵩父子乱政,抗章劾之”,“以边防、财赋、人才三大政言之”的奏疏。今天读来,其忧国忧民之心及与奸臣决一死战之勇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1.7 艺文类文献
  广西艺文类文献,表现在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皆以单篇作品收录于总集或以个人别集形式保存下来。广西最早的文学作品集出自于唐代广西二曹。一是桂林人曹唐。曹唐以游仙诗著称,著有《曹唐诗》,已佚,后人辑有《曹从事诗集》(又名《曹唐诗集》),《全唐诗》存其诗二卷,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八、《唐才子传》卷八[7]。二是阳朔人曹邺。曹邺以山水诗、讽刺诗为主,其中留下了不少描绘桂林山水的诗篇。《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皆著录其作品,今传《曹祠部诗集》二卷[7]P370。 二曹之后,广西个人文集渐多,据嘉庆年间谢启昆《广西通志•艺文略》统计约达109种。值得一提的是清道光年间广西巡抚梁章钜主编的《三管英灵集》,作为广西第一部官方出版的大型通代性诗歌总集,上起唐宋,下至当时,共收567人的3 551首诗,凡已故广西文人传世之诗皆选录,并注明其里居事迹,是研究广西文学史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广西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出现较晚,较为著名的是清道光年间的郑献甫以及前后的“岭西五子”吕璜(永福人)、朱琦(桂林人)、龙启瑞(临桂人)、王拯(马平今柳州人)、彭昱(平南人),晚清同道时期,词坛出现的临桂词派(又称粤西词派)王鹏运、况周颐,他们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作、词作,也留下了丰富的诗学、词学评论集。
  2 广西古代学术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典藏
  2.1 广西古代学术文献的搜集、整理
  中国古代地方学术典籍的流传,通常靠地方政府官书局刻印或本地官员、士绅名流通过私刻或坊刻出书,未形成专门呈缴收藏体例,随着历史沧桑巨变,许多珍贵地方文献已成佚书。广西古代学术文献的整理,自明开创官府编纂《广西通志》体例以降,凡省、州(府)、县、乡志的编纂中都通过编纂“诗志”“文志”或“艺文志”“艺文略”等进行古代本地文献的整理与挖掘。
  明清时期编纂的《广西通志》为我们研究了解广西古代学术文献概貌提供了书目性线索。其中,第一部明弘治六年周孟中所纂修的《广西通志》,据载有诗志1卷、文志2卷、经略志1卷。可惜该书已亡佚。第二部明嘉靖时期编纂的《广西通志》是广西现存最早的一部通志,该书编撰体例包括图经、表、志、列传、外志5大类60目,虽以抄录方式整理了大量有关广西的诗文碑记、风俗民情记载,却无专门的广西文献目录——艺文志,只有外志类包含了杂事、杂著文、杂著诗。虽然杂著文及杂著诗所收诗不多,但包含了《粤西文载》《粤西诗载》及《三管英灵集》等书中未载诗文。“艺文略”的编撰成为定例始于万历《广西通志》,该通志有艺文志5卷,以辑录明代诗文为主。此后,康熙《广西通志》有艺文志5卷,以辑录明、清诗文为主,尤其康熙时代诗文最多。雍正《广西通志》有艺文志32卷,所收资料远胜前志,不少广西著述由此得到传世,特别是其中收录有历朝文书及地方重臣奏疏,并收录有历朝诗歌,如古体诗、格律诗近千首,特别是最后两卷杂记收录历代广西古籍中有关广西的记载与传说,既有实录,也有存疑,并注明所录书名,共计收录各种书籍92种,不少为今已为亡佚之书。嘉庆谢启昆修《广西通志》含艺文志10卷,先按经、史、子、集,再列传记、事记、地记、杂记,记述了广西籍人士以及游宦流寓于广西的外籍人所撰著述书目,共计507种,包括存书与佚书,是第一部广西文献的全面系统书目揭示,为我们研究了解清嘉庆以前广西学术文献概貌留下了宝贵的书目资料。此外,值得重视的还有:1934年广西统计局编纂的《广西省述作目录》收录了汉至民国23年的广西述作2 548部,其中广西籍作者述作2 221部,非广西籍作者述作327部;同年邕宁人蒙起鹏编纂的《广西近代经籍志》收录清嘉庆五年(1800年)至“民国”22年(1933年)间的广西述作467种;1949年撰修的民国《广西通志稿•艺文编》在著录了嘉庆《广西通志》507种著述基础上,补辑了嘉庆至民国时期的著述541种,其中经部38种、史部188种、子部50种、集部265种[8],这些书目对于重新系统收藏与挖掘整理广西古代学术文献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广西学术古籍的整理再版始于上个世纪末,一是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粤风考释》《桂俗风谣》《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以及《桂苑书林丛书》,其中包括《粤西诗载校点》《粤西文载校点》《粤西丛载校注》《粤西十四家诗抄校评》《桂海虞衡志校补》《岭表录异校补》《王鹏运词选注》《岑春煊文集》等一批有分量的辑佚校注成果;二是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史志资料丛书》,含有《二十四史广西资料汇编》《清实录广西资料辑录》《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广西方志传记人名索引》《广西方志物产资料选编》《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等一批汇编类与整理类资料;三是广西方志、史志类的整理,即广西师范大学1988年完成的《(嘉庆)广西通志点校》、1990年完成的《明实录类纂广西史料》,广西民族研究所1990年完成的《明实录广西史料摘录》,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1988年完成的《广西方志提要》,台湾成文出版社70年代前后影印出版的《中国方志丛书》中广西志书55种等;四是广西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出版,即198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共抢救、搜集了数百种上千册(件)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古籍方面的书籍,如《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中国瑶族布努支系——密洛陀古歌》《布洛陀经诗译注》《古壮字字典》等,特别是《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等民族古籍的出版成为广西古壮学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