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馆员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与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潞潞 孙平 时间:2014-06-25
【关键词】 抗凝溶栓  辅助治疗  慢性  肺心病  心力衰竭
        肺心病心衰主要病理是呼吸功能的变化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这两种病理改变中都存在着血液高凝倾向。我们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所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并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采用小剂量肝素,阿斯匹林及尿激酶抗凝溶栓辅助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住院的100例患者,均符合内科学中肺心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改善通气和控制感染等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用肝素25mg加5%葡萄糖250ml静点日一次,阿斯匹林肠溶片0.3g每日一次口服l0日为一个疗程,同时使用尿激酶5单位静点,每日一次,5日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上述常规治疗。治疗前后行心功能评价,血液流变学检测及血气分析。见表2。 

        2  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症状体征,心功能划分为:显效:经治疗后,心慌气短、呼吸困难、水肿消失或基本消失,肝脏回缩,颈静脉怒张基本消失,心功能提高Ⅱ级;有效:经治疗后上述症状和体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心功能提高I级;无效:经治疗后上述症状和体征,心功能与治疗前无变化。
        2.2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22例;死亡4例,有效率48%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另外治疗组心电图缺血改善者28例,而对照组仅有8例,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由于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严重的呼吸和心力衰竭。长期慢性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产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高,氧运能力反应降低。缺氧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小血管收缩,肺循环阻力加大,加重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反复感染,免疫球蛋白IgG、IgA增高,血浆黏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碳酸血症酸中毒,使红细胞内粘度升高,变形能力减低,致使逆转现象的临界半径加大,造成微循环障碍。感染时白细胞增高,也加重血液黏度和微循环障碍,感染可激活凝血机制,使血液凝固性增加。以上多种因素使血液黏度进一步增高,加重肺动脉高压。另外,由于缺氧、感染,使血小板活化,形成血小板团块,同时释放5一羟色胺和血管活性物质,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破坏血管壁的结缔组织。血小板释放的血栓素 A2(T×A2)和Ca2+,促进其它血小板的黏附与释放反应,加速血小板的聚集。粗糙的血管壁反过来又促进循环血小板的活化,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肺微循环障碍,加重肺心病的病理变化。肝素、阿斯匹林对阻止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性,减少细胞黏附,减低血流阻力,改善微循环,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均有一定作用。此外,肝素能激活和释放肺泡壁的脂蛋白,使呼吸道黏稠的分泌物水解,同时使肺内吞噬细胞增多,吞噬能力提高,故有清除痰液,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的作用。尿激酶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酶,后者使纤维蛋白降解,用于溶解微血栓,进而降低肺动脉高压。本文结果提示:在心功能恢复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它指标如心率降低,心电图改善等亦优于对照组。在肺心病心衰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上,发现肺心病患者随心衰程度加重,红细胞面积和全血比黏度也相应增高,经抗凝和溶栓治疗后,随红细胞面积和全血比黏度下降,心功能也随之得到改善,因此抗凝溶栓辅助治疗是治疗肺心病心衰和改善预后的好方法。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