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图书馆隐知识管理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志坚 吴健辉 时间:2014-06-25
  2.2图书馆团体拥有的隐性知识
  团体是由多个部门的具有互补能力和知识的人参加,以任务为导向的工作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灵活的集合体(工作模块),可以在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活动中形成,团体中的个体由于彼此紧密的互动和直接沟通,通过模仿与练习、感悟和领会,形成彼此能够会意却不易言传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是由各个个体在工作中创造、积累与创新后形成的,主要特点是它表现为群体所掌握的技能、研究过程以及群体成员的默契、协作能力等。团体隐性知识既不能脱离图书馆中个体或团体的隐性知识而独立存在,但又不是个体隐性知识或群体隐性知识的简单加和,而是在对员工个体、群体和从图书馆外部获取的各种知识有效转化、整合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涌现出单个个体或团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主要特点是表现为只有单位层次才具有的图书馆文化、价值体系、惯例、共同愿景等,是难以清晰说明,但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隐性知识。
  3 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机制建立研究
  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就是指运用隐性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要求,并提升现代化图书馆的各项职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根据知识转化模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建设:
  3.1创建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和学习型图书馆
  图书馆要积极创造图书馆员分享知识的组织文化氛围,使馆员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和共享知识;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和发展目标任务,制定本馆的整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目标、计划,对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举办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创建学习型组织。在馆内积极鼓励知识的交流和扩散,支持每位员工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寻找图书馆内部个体之间灵活的联系方式和联系渠道,为员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组织气氛。
  3.2建立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与知识交流机制
  隐性知识管理需要一套制度去激励专家贡献知识,也要推动馆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使员工自愿地将他们的这类隐性知识拿出来与其他员工分享,研究证明,在有适当的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知识的转移更为有效。员工只有意识到知识共享与自己的利益一致时,他们才会乐意共享自己的知识。
  3.3对图书馆现有组织体制进行改革
  图书馆应通过建立一种柔性的、灵活的、应变性强的知识型组织结构体系——网状组织结构,实现“零距离”、“无摩擦”的快速畅通的信息传递方式,减少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的障碍,使图书馆组织结构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加快知识的交流、转化、共享和创新。在知识传播的管理上,要从传统的静态服务模式转向主动、多维的动态服务模式,要重视用户多层次的、多方面的知识需求和应用环节,对用户的特殊知识需求进行高效率地集成化信息过滤和分流,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4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
  图书馆在改进采编、加强文献收藏的同时,要重视对现有馆藏印刷体文献资源的开发力度,有针对性、有选择地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加大电子文献的收藏力度,尤其要重视收集和开发光盘、电子图书、联机数据库和多媒体文献等数字化信息产品。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高校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它是一个知识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复杂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增强高校对环境及其变化的警觉性和灵敏性,以提高高校的应变与创新能力,提高高校的教育绩效。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开发和利用图书馆文献中的知识与信息,致力于推进这两类知识的创新、挖掘、整合与共享,促使其充分发挥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对于图书馆而言,不仅要考虑藏书量和藏书品种,更要注重隐性知识的管理,将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使隐性知识在图书馆内部更加有效地转移和使用,以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图书馆专有知识。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