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图书馆隐知识管理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志坚 吴健辉 时间:2014-06-25
  论文关键词:知识转化模型 高校图书馆 隐性知识管理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成为图书馆管理中的热门话题,但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过程中,往往更强调显性知识管理。却忽略了隐性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作用。运用SECI知识转化模型探讨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阐明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重要性,并指出管理中的内容和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创造的场所,对其进行知识管理尤为重要,而高校图书馆在知识创造和运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高校图书馆已不仅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场所,也是人们交流信息和经验、学习和创造知识的最佳场所,其实质是提供知识学习、知识创造的公共知识管理中心。知识管理成为图书馆管理中的热门话题,但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过程中,往往更强调显性知识管理,却忽略了隐性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作用。本文基于SECI知识转化模型,探讨图书馆的隐陛知识管理和机制。
   1 知识的种类和SECT知识转化模型简介
    波兰尼(Polanyi)在《个人知识》和《隐性知识》著作中,将人类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能以书面文字、图示和数学公式加以描述的正式、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另一类是指隐含在各知识主体手中和头脑中的、很难用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述的隐性知识。SECI知识转化模型是野中郁次郎(1991)提出的,他将知识的转化过程分为四种基本模式—社会化、外在化、整合化和内在化,“社会化”是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表现为一个人的隐性知识成为另一个人的隐性知识;“外部化”是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过程,表现为个体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传授给其他人;“整合化”是指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是一种把概念或知识片断综合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内在化”是指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把显性知识应用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图书馆隐性知识主要由个人隐性知识和团体隐性知识构成。个人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图书馆员工头脑中的难以表述或不愿表述的内隐知识,包括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工作经验,以及在工作中发现间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团体隐性知识是图书馆各部门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不易(或不愿)交流与共享,也难以被模仿、尚未编码或显性化的内隐知识,其中,包括图书馆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和摸索出的一些办馆思想、方法、规律、经验、管理技能、组织学习能力及群体成员的默契、协作能力等。
    2  SECT知识转化模型和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
    2.1图书馆个人隐性知识管理
  图书馆内部员工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的主要特点是高度个体化、不易言传和模仿,深植于员工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之中,同时,也深藏于员工个人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主要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这类隐性知识与个人经验、行为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
    2.1.1“社会化”
    在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中就是馆员及用户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共同体验和学到图书馆服务精神、职业道德、工作技能经验等,馆员观察用户接受服务的满意程度、服务喜好倾向,开展与用户会话,馆员协同工作,反思并提高服务质量,创造出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2.1.2“外部化”
    在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中就是图书馆以馆员之间、馆员与用户、用户之间的交流为素材,运用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手段挖掘、整理、总结,使知识外化,形成图书馆业务指南、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图书馆文化等系统化知识。
    2.1.3“整合化”
    在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中就是将各种概念综合为知识体系的过程,通过对显性知识的整理、增添、结合和分类等方式,重构既有知识,催生新知识,是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体现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整理上,是图书馆最为重视的知识管理模式,其价值体现在知识信息的增值。如图书的分类、排架、剔旧,馆藏目录的整理,书目、索引、文摘的编制等;数字时代有纸质资源的数字化,电子信息的标引排序,搜索引擎的开发,知识的导航服务等。
   2.1.4“内在化”
    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人们消化、吸收,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汇总组合,便利了用户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最后运用到实践中,完成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螺旋式上升。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组织内得到共享和运用,其他员工将其内化,用其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
  对于图书馆来说,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的技术技能和技术秘密,工作中的经验和判断力,决策时所具有的洞察力和前瞻性都是隐性知识的直接体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在馆员知识转化循环中,知识规模不断扩大、知识传播范围不断延伸,成为公共知识管理中心,所以,必须创造一种能够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使存在于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能够充分表达出来,并转化为整体共享的知识。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