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余敏 丁照蕾  时间:2014-06-25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管理 知识转移 情境
  论文摘要:介绍了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相关概念。在分析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知识转移具有情境嵌入性,并对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六个情境雏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然而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商业领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获得企业价值。在图书馆中研究知识的转移,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公众获取。并且,通过对图书馆内部知识转移的研究,促进图书馆员工的知识转移建设,从而真正把图书馆建设成知识转移的枢纽。
  1 图书馆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知识创造的基础。自1977年Teece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之后,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逐步开展起来。设立图书馆的目的就在于组织、存储和传播知识。因此,图书馆作为知识存贮的重要机构,其本身就是知识转移的重要场所。结合图书馆自身发展,图书馆界中不少人对图书馆知识转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邓文红指出:图书馆知识转移,就是指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图书馆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选择、整合、存储、输出等工作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把读者所需要的图书馆知识转移一部分给读者,以提高读者获取、共享和创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能力的过程。
  徐洪升认为:所谓图书馆知识转移,是指图书馆采用国内外先进管理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图书馆内外各种知识资源进行挖掘、选择、整合,使知识在个体、群体、组织之间流动和转化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缩小知识差距、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增值的过程。
  贺巷超利用信息场的概念来研究图书馆的知识转移,他提出:高势能的信息源是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基础。
  颜先卓着重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来研究图书馆知识转移,他认为图书馆知识转移功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已有的知识;二是支持知识创新。
  图书馆自建立以来,就一直承担着知识传播的重大使命。从古代的藏书楼发展到当今的现代化图书馆,图书馆的建筑和设备不断地发展变化,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在不断地前进。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应该将自己立足于知识服务的重要机构,通过本身凝聚的知识资本,促进并带动知识的转移,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传递和创新。
  2 图书馆知识转移要素
  知识转移反映的是知识的流动过程。知识转移的过程,涉及到知识转移的主体、转移方式,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根据信息传播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将图书馆的知识转移过程大致地看成是一个从知识传播者到知识接收者的传播过程。这样,图书馆知识转移,就必然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知识本身,知识主体,情境。
  2.1知识 根据波兰尼的观点,知识从形态上来说,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就是那些能够以编码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只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知识。对应到图书馆的实践中,显性知识主要是指那些以各种载体形式存在的知识馆藏,包括传统的实体馆藏和各种电子馆藏。而这些资源能否成为知识馆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开发。隐性知识则表现为图书馆员在各种业务操作中形成的经验知识,以及凝聚在图书馆战略、文化、制度上的知识。显性知识的转移是比较容易的,而隐性知识由于大量的以经验、技能、直觉,灵感等形态存在,往往是知识转移的难点和重点。
  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从而构成了知识转移的理论基础。所谓的SECI模型是指知识创造的过程可以分为:社会化(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整合化(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和内化(显性知识一隐性知识)四个呈螺旋型上升的不同阶段。这四个阶段,深刻地揭示了知识在个人、群体和组织之间转移的过程,是对知识转移和创造的经典表述。
  2.2主体 知识转移的第二个要素是知识主体。知识主体是知识转移发生的基础。知识的转移总是从传播者向接收者流动,这个流动可能是单向的,但更多的是双向的。图书馆中的知识转移,从主体的角度分析,就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个体层面,包括广大的用户和图书馆员;群体层面,是指图书馆内的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在图书馆内凝聚的各类用户兴趣团体;就组织而言,则主要是指图书馆这个整体概念。
  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往往是知识主体核心竞争力的表现。这种情况下,很难促使其进行有效地传递。长期以来,知识管理界都在研究如何设计各种机制和政策来促进隐性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的转移。有学者就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对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进行了思考,提出图书馆的隐性知识转移需要在激励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图书馆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
   2.3情境 情境是一个比较容易被研究者所忽视的概念。目前对于知识转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知识本身的特性以及主体对于知识转移方面的影响。然而,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知识主体,都是存在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下的。知识要在属于不同情境的知识主体之间流动,必然就要涉及到情境对接等相关问题。因此,情境往往是知识转移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图书馆知识转移中,图书馆本身就是知识转移最大的物理情境,图书馆内的各类建筑和提供的服务是知识转移的基础,而图书馆的制度、文化等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知识的转移。以下重点分析一下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因素。
  3 图书馆知识转移中的情境分析
   3.1知识转移的情境嵌入性 知识转移具有情境嵌人性。G Szulanski在1996年分析在企业内部转移最佳实践的障碍中指出了情境对于知识转移的影响。他指出,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分为四个阶段:a.开始阶段:进行知识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调研,识别知识传播的情境:b.实施阶段:建立起双方的接收渠道,传播方进行知识的相应调整以适用接收者需要;c.调整阶段:接收方进行知识相应调整,适用于自身情境;d.整合阶段:接收方进行知识固化,传递的知识被融人制度当中。
    可以看出,Szulanski所指的情境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了知识传播双方所处的组织的情境,也指明了知识传递主体本身的要素。此外,Szulanski在文中还提到了组织制度等因素对于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
   1998年,野中郁次郎再一次用BA(场)的概念深化了他的知识创造体系。他指出,在知识传递的四个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场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四个对应于SECI各个阶段的场分别是:a.创出场。对应于SCEI的社会化阶段,提供知识主体互相交流、共享经验的场所,促进主体之间隐性知识的转移。b对话场。对应于SECI的外化阶段,通过相应的知识引导者,建立起项目或者工作小组。知识主体间共享和改进知识,并向团队知识转移。c.系统场。对应于SECI的整合阶段,提供各种技术手段如网络、群件、数据库等来构建虚拟的环境以代替实际时空中的对话,实现新的显性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d.实践场、对应于SECI的内化阶段,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促使组织内部的员工不断自我学习,从而将组织的显性知识内化为员工的隐性知识。
   所谓的场,事实上就是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虚拟的,精神上的,或者是这几者的结合。但是,情境是必须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知识才能被吸收并进行转化。因此,应该积极地构建各种不同的场来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创造。
  3.2图书馆是知识转移最大的情境 根据野中郁次郎的“场”的理论,作为知识组织的中介,图书馆无疑是知识转移最大的场(情境)。这里所说的图书馆,既可以是我们所理解的传统的图书馆建筑物.更多的则是我们所说的物理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统一体。从整体输出来讲,图书馆担负着向广大终端用户进行知识传播的使命,它不仅拥有大量的知识馆藏,同时,还通过各种方式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而在图书馆内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由于各种各样的业务分工,随着工作的开展,也在不断的进行着知识的转移。
    总结起来,图书馆在向社会进行知识转移方面的努力主要包括:a.组织现有知识资源,降低知识转移成本;b提供知识馆藏,弥补知识差距;c.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提供用户学习、科研支撑;d.提供能力培训讲座,提高用户知识获取能力;e.搭建知识交流平台,促进知识转移。

    为了实现知识在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需要构建大量的知识馆藏以满足用户需求。这个过程需要借助相关的知识组织方法和技术。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则是需要建立一支能够及时响应用户知识需求的“学科馆员”队伍,从而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
  4 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构建
    知识转移的情境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包含了众多直接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要素。一般说来,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维度:战略、文化、组织、制度、技术、环境。这几个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了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相关实践(见图2)。
         
   4.1战略 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制定来源于图书馆领导层对于图书馆自身实力的深刻认识以及周边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因此,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图书馆战略方向的制定将从根本上影响到图书馆工作,包括图书馆知识资源的配置,技术的选择,具体业务部门的构建以及工作方式,从而极大地影响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方向以及知识转移的方式。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