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县馆文献收藏误区及相应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学姣 时间:2014-06-25
摘要:面对百分之九十以上读者需求不顾,按理想去收藏,因此,馆藏寥寥无几,更无利用价值。面对经费不足,更是束手无策。本文深入分析其症结,确立县馆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原则、方法和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县级图书馆

        1  当前县馆藏书的误区及其他
        1.1 以某大县馆的6万藏书为例。能有流通价值的书刊不足20%,也就一万册左右,而20%所谓有价值书刊,能作为热点流通的不足五分之一。也就是二千册左右,其他均为“文革”期间的国内外史书,各类形势教育图书和陈旧的过时的无应用价值的各类科学知识和技术类图书,还有一些,有人赞叹无人借阅的“镇馆之宝”。
        1.2 他们也有藏书原则:参考他们县的科研文教的布局,工厂农村的生产生活,和县委县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针,进行理想化藏书,比如农村,多种经营,农机修造厂,拖拉机制造,还有轮盘生产线等等,于是,他们这也买,那也买,一购就是上万册,结果却无一人来借阅(原因是这些技术性较强的部门,自己有足够的技术书籍,他们下再大的力气也超不过这些部门)。于是,他们的藏书原则,就形成了没有办法挑剔的理想体系。
        1.3 他们对县馆流通率高的图书置若妄闻,对于占读者95%以上的消遣型和学习、应用型的读者需求不顾,一味强调科学技术和“镇馆之宝”。比如四库全书总目(他们无钱买一套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不列颠百科全书等等。书买回来了,又占用一大笔经费,可是并没有人看。
        1.4 县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一刀切地取消基藏库和保存本(指控制使用的珍本和贵重的书籍)结果几年之后,要么“缺东少西”成套的缺卷,要么“少皮没毛”缺页少封面的。一些需长期保存使用的好书,都变的残缺不全了。
        2  上述原因即是认识和办馆水平问题也是一些技术问题
        2.1 某些领导者思路放在高科技,行为放在加紧信息高速公路,有限一点经费又全买了这方面的书,他们觉得科技信息才高雅,普及提高是小儿科。另一种情绪是顺其自然,由于经费的原因,原本买不几本书,采编爱买啥就买啥。于是,编织、幼儿教育、家庭布置等高档胶印书刊纷纷进馆,是否广大读者借阅,便无人过问了。
        2.2 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对此根本不过问,而且他们也不研究,不知晓,县级馆如何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建设怎样一个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2.3 “稳定增长理论”影响了县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规模效应。由于某些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宣传“稳定增长”的理论,在一些市馆产生了不适宜国情的作用,也影响到县级馆。这些原因归结到一起,即是对县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认识理解问题,也是责任建立和落实的问题,更是具体的方法问题。 
        3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普及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建立县域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3.1 制订相应方案、细则和各类制度条例,然后逐项落实责任,确立责任监督、考察、追查等制度,以便将此原则落于实处,与此同时,建立县域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学术研究机制,使这带有科学性的工作能海纳百川,更科学,更完善,更可操作。
        3.2 主体的具体的书刊。主要在文学艺术,各类科普,科幻读物,还有生产生活的应用知识和技术等。重要的是属于提高全民素质的书刊,要精当的收藏。其方法可征求读者意见,看发行部门和社会租书部热点流通。当然也要考虑与党的中心工作相宜的宣传思想读物。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