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失及其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炜 史东风 时间:2014-06-25
   二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事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读者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得到增强。
    三是各种图书馆评估工作增多,图书馆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如高等学校近年来就举行了图书馆自动化评估、图书馆管理评估等,通过这些评估活动,图书馆从中得到了发展机会。
    我国图书馆事业目前的高速发展,主要体现在财力和技术上的投入加大,其中具有指导意义的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不但没有与时俱进,反而呈现逐渐没落的状态,这明显违背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基本依据,对图书馆学的各个分支均具有宏观指导作用,是图书馆学的重要基石。它的研究成果能够引起人们在思考和认识上的改观,引发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上的变革,没有了先进的理论支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将因为失去导向而陷入盲区。特别是现代图书馆往往过于放大技术对图书馆的支撑作用,导致图书馆固有的人文传统和社会意义不断减弱。图书馆是一个教育、科学、文化的综合载体,它不仅要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保管利用,实现人类文献信息的交流,它还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为社会成员提供阅读的资源和环境,在倡导、促进读者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精神食粮”和人文服务。无论未来的社会多么发达,它终究是人类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于情感和精神的需求从来都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弱。
    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例,它由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投入来支撑,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互连网络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丰富的数字信息服务,但它始终无法取代实体图书馆,最终成为实体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数字图书馆的人文性不足,无法满足读者的个性和心理需要。实体图书馆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人性化的立体空间,在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更提供了人文关怀。不论是书架、桌椅的摆放,还是新书的筛选、宣传,制度的建立,馆员的服务方式、精神和素养,以及办馆的模式、管理模式都融入其中,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图书馆实体。而这所有的组成因素,无不需要能够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理论来导向。基础理论的缺失使图书馆的服务日益偏向于技术化、简单化,作为其核心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特色难以得到发展的机会;使现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难以与时俱进,对社会成员的精神影响和教育作用不断减弱。
    同时,由于对新时期图书馆基本规律认识模糊,看不到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一些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和研究的馆员选择了其他的研究方向甚至改变了工作。据笔者对省内8 所高校图书馆的调查,近十年来图书馆的人员调出比率均在20~30%,年龄在30~42岁间,其中不乏接受过图书馆专业高等教育的馆员,其他馆亦存在同样情况。另有相关报道显示,目前图书馆馆长具有图书馆学专业技术职称的已不足10%,其中具有图书馆学教育背景者更少,这导致馆员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缺乏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以上因素都致使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陷入恶性循环。
    总之,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呈现严重的缺失现象,并开始对图书馆建设及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够对这一现状加以重视,及时扭转,就会造成曾经辉煌的图书馆学真正“缺失”,导致我国未来的图书馆实体建设因缺乏理论指导而变得盲目和混乱,也会使政府大力投入的资金和人力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慰慈,张久珍.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六十年[J].图书馆杂志,2009,(05):3-11.
[2]肖雪.1949—2003 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名篇述要[J].图书馆,2005,(06):42-46.
[3]黄宗忠.20世纪100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进展及其评介(上)[J].晋图学刊,1998,(02):1-10.
[4]黄宗忠.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十年反思[J].图书馆,1995,(02):l-6.
[5]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50 年(1949—1999)[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06):29-33.
[6]许可天,马旭东.图书馆学的尴尬———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1998,(02):37-39.
[7]黄宗忠.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论坛,2009,(06):1-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