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婧 时间:2014-06-25
  (三)馆员需要接受培训更新专业知识 
  如今的图书馆工作是以数字化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操作,进行图书情报和现代化技术培训刻不容缓。图书馆人员的一次性的学习和教育经历,已经不能满足图书馆及其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然而国内高校的图书馆馆员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再教育机制,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经费、时间、政策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保障。整体上缺少统筹规划,在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上存在一定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人员培训与再教育的内容局限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检索等学科基础知识,对于针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上的培训,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实际工作有很大差距。知识结构长期得不到提高与更新,就更难以利用日新月异的技术,服务水平难向深层次发展。 
  (四)馆员的配置需要进一步合理化 
  目前,一部分高校图书馆没有科学合理的配置岗位,很多工作由于其工作模式固定、工作内容简单枯燥,使工作人员感觉乏味,缺乏挑战性。还有部分专业性、业务性强的工作是由没有该专业背景、不熟悉该专业情况、不具备该技术能力的人员担当;而部分专业人员在不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岗位长期从事知识要求低、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这种情况很可能造成岗位任务不能高效准确的完成。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调动馆员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发挥巨大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能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如山东工商学院图书馆在这方面做了大胆地尝试。在2005年初进行机构设置之后,重新制定岗位指标,让全馆人员根据岗位,结合个人特长及条件选择所喜欢的部门和岗位。第一,部主任通过报名、演讲、民意投票,最后根据得票高低来决定是谁胜任;第二,进行业务岗位双向选择,每人填报两个岗位,在部主任愿意接受、本人自愿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岗位;第三,签定目标任务书,馆长与部主任、部主任与馆员层层签订,使每个部门、每个馆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大家共同为实现目标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4]。 
  三、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 
  (一)定期进行人员培训与再教育 
  各馆根据本馆馆情,可举办短期培训班,进行专题或综合性的集中培训;轮流安排职工参加有关学术团体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专题学术报告会等;组织馆员分批到有关的图书馆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学习其他馆的先进经验;组织各种业务水平测试,督促职工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馆开展专家报告会。 
  (二)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 
  对馆员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测量遵循客观与公正的原状,对馆员进行测评过程中,注重馆员的工作实际成果,培养和鼓励馆员务实的工作作风。测评程序要包括征求馆员意见、民主评议、民意测验以及馆员参与考评机构等,增加考评工作的透明度,做到考评过程和考评结果的公开。让馆员知道自己的绩效考评结果,对于绩效好的人员是一种鼓励,对于绩效一般或相对较差的人员也是一种鞭策。 
  (三)合理配置人员的岗位 
  利用轮岗制度,将馆员交叉派往图书馆内部各个部门或岗位进行学习和工作,让馆员全面直观地了解图书馆的各项业务,训练和提高馆员多功能作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使管理者考察到馆员的业务特长等情况,使他们的能力与岗位相适应。馆员处于适合的岗位上,可以激励他们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组合,建立全新的知识构架,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才能。 
   
  参考文献: 
  [1]胡广霞.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7. 
  [2]邓珞华,周欣平.中美两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之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8. 
  [3]刘青.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25,19. 
  [4]门洪云.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4):22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