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卦”的序结构数学模型?在对策理论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管 小 思? 时间:2010-09-01

     摘要:通过分析人类的基本行为元素,并借助于“卦象”序结构数学模型的建立,从而初步讨论了一般谋略方法的产生和起源,以及谋略对策的系统核心元素结构;最后讨论了它们在应用中的初步分类。

  关键词:谋略;基本行为元素;卦象;序结构数学模型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uctur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hexagrams' sequence in the theory of strategic planning?

?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basic elements of human conducts, and with the aid of the structur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hexagrams' sequence, this paper makes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some popular tactic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strategic planning system, and a preliminary classification of them in application.?

Key words: strategies; basic elements of conducts; images of the hexagrams; structur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equence??

 

?

一、人类基本行为元素的宏观分类及其基本生克结构

?正如为了研究一般函数时常常首先要研究简单的初等函数一样,为了研究人类的一般对策行为,我们也要首先从分析人类的“基本行为元素”开始。

?对于由人在内所构成的任何有生存与能力的系统来说(比如人的生命个体或相对独立的某一个社会系统等等),在宏观行为状态上一般都存在着下述三个方面的主要行为特征:?

(1)当前系统在宏观上的外部整体状态处于“外倾性”??[1]?(如外向性、扩张性、外展性、膨胀性、类“交感性”等等)或“内倾性”(如内向性、回缩性、退守性、内敛性、类“副交感性”等等)的状态;(2)当前系统在宏观上的内部整体状态处于“收聚(聚拢、集纳)性”或“散发(布散、排泄)性”的状态;(3)当前系统在宏观上的控制行为倾向于“确定性(有序性、不变性、主体性)的控制状态”或“非确定性(调节性、易变性、从属性)的控制状态”。为了明确化起见,对上述三类状态我们分别用符号“a?+、a?-、m?+、m?-、b?+、b?-”来对应地给予表示。

?在[2][3]中,我们采用三元组(a??+,-?,m??+,-?,b??+,-?)?k(k=1、2、3、4)的形式分析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系统模型原理”,从而说明了(a??+,-?,m??+,-?,b??+,-?)结构在人类行为系统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为了后文讨论方便,下面我们引用文献[2]中关于(a??+,-?,m??+,-?,b??+,-?)基本行为元素状态的“演生过程””来说明(a??+,-?,m??+,-?,b??+,-?)状态的产生以及各个状态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关系,现在我们将(a??+,-?,m??+,-?,b??+,-?)状态的演生过程简述如下:?(图1)

?事实上,人类通常的基本行为一般都可以看成是由上述“八卦图”中这八类“系统性的基本行为元素”状态在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强度上组合而成的(人体中的经络流注顺序刚好与八卦周期图相对应,参见[表7]),我们用这八类状态还可以进一步描述人类的典型基本情绪行为元素分解状态,请见下表:表1人类典型基本情绪行为元素的对称分解结构强度排序表分类?名称(平密性:a、b弱值)→(离决性:a、b强值)分类符号级别1 级别2 级别3 级别4(k=1、2、3、4)

   1.①躁怒类?②惰犟类 从容、臊撩?卑惰、郁懒 烦躁、急怨?啬赖、抑持 愠恼、耻恨?恃矜、固拗 憎侮、激怒?镇犟、冥顽(a?+,m?-,b?-)?k ?(a?-,m?+,b?+)?k

 2.③喜狂类?④慎恐类 敬悦、喜畅?恬适、懦怯 慷慨、励耀?犹疑、谨慎 果敢、凶蛮?惕匿、妥慌 威恶、狂疯?惊悸、惶恐(a?+,m?-,b?+)?k (a?-,m?+,b?-)?k

 3.⑤肃悲类?⑥惑忧类 肃寂、沉实?空虚、淡散 艰耐、信诚?迷惑、思虑 苦痛、哀怆?怜惜、慈忧 悲凛、悔恸?惆怅、焦焚 (a?+,m?+,b?+)?k ?(a?-,m?-,b?-)?k

 4.⑦伺贪类?⑧厌驱类 满足、伺纳?歉谦、腻嫌 寻冀、渴慕?遣厌、鄙蔑 嗜恋、妒求?豁弃、傲拒 饥婪、贪争?降驱、刹止 (a?+,m?+,b?-)?k ?(a?-,m?-,b?+)?k 

  在相对独立的任何有生命力的系统中,上述八类行为元素状态之间有如下一些重要的基本相互作用关系?[2]?(其中部分关系的中医学描述请文献[4]),在讨论对策理论之前,我们必须先对这些关系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1)“系统基本行为元素状态”之间的“伴随性关系”?从(a??+,-?,m??+,-?,b??+,-?)状态的演生过程(图1)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基本行为系统中的这八类(a??+,-?,m??+,-?,b??+,-?)元素状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伴随性”关系,即:任何一个状态都与它在(图1)中相应的前后两个状态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伴随性存在关系”,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状态的存在都不是孤立意义上的,与该状态一起常常会多多少少地有其“前”、“后”某个伴随性状态的成分与它对立而互补性地同时存在,这样,也只有这样才会有这一事物状态处在不断运动、发展和演变着的意义!否则该状态就不是一种运动、发展和演变着的事物状态(因为任何一个状态总是在一定的对立矛盾中存在和发展的,如果没有基本对立互补一面的“伴随性”存在,任何运动状态的存在和演变都将是无实际意义的,这是一个普遍性原理 [5])!

(2)“基本行为元素状态”之间的“抗衡(对冲)关系”

?[表2] (a??+,-?,m??+,-?,b??+,-?)?k状态的“抗衡(对冲)”结构抗衡(对冲)?(a?r,m?-,b?s)?k ←→(a?r,m?+,b?s)?k(r、s∈{+,-};k=1、2、3、4)?这里“对冲”表示在“八卦图”(图1)中关于中心点相互对称的两个状态(主要指当它们分属于不同系统时),在它们作用到同一事物上时,则具有相互的“抗衡性”关系。(当它们属于同一系统时,则具有一定的相互平衡性作用。例如人体内部(见[表7])的心肺平衡系统、脾肾平衡系统、肠道(大、小肠)平衡系统,等等。)?例子:在[表2]中作用到同一事物上的两个不同状态之间具有相互的抗衡性关系?“强展性状态(a?+,m?-,b?+)?k”?←→?抗衡 “强结性状态(a?+,m?+,b?+)?k”,?“挤排性状态(a?-,m?-,b?+)?k”?←→?抗衡 恃聚性状态(a?-,m?+,b?+)?k”,?“纵放性状态(a?+,m?-,b?-)?k”?←→?抗衡“拢揽性状态(a?+,m?+,b?-)?k”,?“弥漫性状态(a?-,m?-,b?-)?k”?←→?抗衡“匿缩性状态(a?-,m?+,b?-)?k”。?

3)在同一系统内部相对“优势状态”和相对“弱势状态”之间的优势抑制(相克)关系?[表3](a??+,-?,m??+,-?,b??+,-?)?k“相克”序列结构(k=1、2、3、4)? (强展性)抑制(挤排性)抑制(纵放性)抑制(弥漫性)?离(a?+,m?-,b?+)?k > 艮(a?-,m?-,b?+)?k > 震(a?+,m?-,b?-)?k > 坤(a?-,m?-,b?-)?k?抑制∧**∨抑制?

(a?-,m?+,b?-)?k < 兑(a?+,m?+,b?-)?k < 巽(a?-,m?+,b?+)?k < 乾(a?+,m?+,b?+)?k?(匿缩性)  抑制 (拢揽性) 抑制 (恃聚性) 抑制(强结性)?例子:在[表3]中取k=4,于是我们能够在自我感觉验证中体验下述各内在情绪状态之间的优势抑制关系(这里仅指在同一个个体内)?抑制 抑制 抑制 抑制 抑制 抑制 抑制?…>饥婪、贪争>惊悸、惶恐>威恶、狂疯>降驱、刹止>憎侮、激怒>惆怅、焦焚>…??(其中:“<”表示同向状态(m?-与m?-,m?+与m?+)之间的相克关系,“∨*”表示异向状态(m?+与m?-)之间的相克关系,这里的“抑制(克)”(包括下面的“相生”、“排斥”和“相容”)关系均是指在同一级别(K值相同)情况下的相互作用关系,且这些关系均不具有“代数”序结构中的“传递性”关系。)?

4)同一系统中“优势获益和主要伴随性(螺旋形)发展转化关系(相生原理)”?[表4](a??+,-?,m??+,-?,b??+,-?)?k“相生和伴随性发展”序列结构(八卦图结构)(k=1、2、3、4)?

积存类 躁发类?生  生 生?“匿缩性(a?-,m?+,b?-)?k→纵放性(a?+,m?-,b?-)?k” ?“恃聚性(a?-,m?+,b?+)?k→强展性(a?+,m?-,b?+)?k”?生↑**↓生?“强结性(a?+,m?+,b?+)?k←挤排性(a?-,m?-,b?+)?k”? “拢揽性(a?+,m?+,b?-)?k←弥漫性(a?-,m?-,b?-)?k”?生 生 生 ?获取类 排厌类例子:在[表4]中取k=2,于是我们可以在自我感觉验证中体验下述人体内在各情绪状态之间的“基本伴随性关系”和“主要的相生性发展联系”(这里仅指在同一个个体内的情况)?生 生 生 生 生 生 生?…→“迷惑、思虑→寻冀、渴慕” ? “遣厌、鄙蔑→艰耐、信诚”→“犹疑、谨慎→烦躁、急怨” ?…?(其中:“↑*”表示同向(m?-与m?-,m?+与m?+)之间的相生发展关系;“→、?”均表示异向(m?+与m?-)状态之间的相生发展关系,“ ?”特别表示从b?-到b?+状态之间的转化升级关系(参见图1),一般情况下对“→”与“ ?”可以不作区别。图1可以看作是这里“相生原理”生成过程的一种解释。)?

    分析对比“相生”和“相克”关系,我们容易看出,“相生”和“相克”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在同一系统内,相对“优势状态”和“弱势状态”之间,特别在K值较高时(见[表1]),相克状态之间具有完全不可调合性的对立关系;而在“相生”关系中(在K值不太高时,即“非离决状态”下),同一系统内的“优势状态”的发展对伴随性的“弱势状态”则常常具有一定的“前提性”和“依赖性”的需求,也就是说,同一系统内的“弱势状态”对“优势状态”的发展在相互矛盾的过程中具有“推动和帮助优势状态发展”的前提性和辅助性的作用。(关于“相生原理”的进一步广泛研究可参考文献[6])?

  上述这两个性质在“中医学”里称之为“柔生刚克”,——即我们若想要推动某一(有生命力的)事物状态的发展时则应该在这一系统接近“平秘性”状态时设法调动其内部相对“弱势”于这一事物状态的、互补性的状态(见[表4])去作用于该事物状态;而想要克制某事物状态的发展时,尤其在系统偏离“平秘性”状态时,则要在这一系统内设法调动其相对“优势”于该事物状态的、与其完全不可调和性的状态(见[表3])去作用于该事物状态!

(5)“排斥”和“相容”关系?

[表5]“排斥”和“相容”序列结构(k=1、2、3、4)(例:k=2)?

   (a?+,m?-,b?-)?k  (促阳)→(a?+,m?-,b?+)  k (a?-,m?+,b?-)?k (促阳) →  (a?-,m?+,b?+)?k?

烦躁、急怨、抑持

?↑↑ 排相容  平↑ ↑ 排 相容  平?

*↑斥排↓* 阴平 *↑斥排↓* 阴?

相容斥↓↓阴相容斥↓↓?

艰耐、信诚←←寻冀、渴慕 遣厌、鄙蔑←←迷惑、思虑?

(a?+,m?+,b?+)?k ←(促阳)(a?+,m?+,b?-)?k (a?-,m?-,b?+)?k ←(促阳) (a?-,m?-,b?-)?k?

(其中“相容”和“排斥”均表示在[表4]中相隔位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相容”与“排斥”之间亦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关系,即“相容”中常会含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中也常会含有一定的“相容”性。)?

     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在“相容”关系中,“b?+类状态”对于“b?-类状态”具有“主导性”的优势地位,但是在“排斥”关系中“主导性”地位的确立则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关于(a??+,-?,m??+,-?,b??+,-?)?k状态之间的广义抑制(相克)结构请参见文献[2]。

二、对策的起源?

  上面讨论的各基本元素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除“抗衡性关系”以外主要均是指在同一系统内的各个行为元素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是在两个相对独立的有生命力的系统之间,上述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虽继续有效,然而通常情况下将会有一个重要的改变!这个改变导致了对策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原理,请见下述讨论。?

   我们知道在力学系统中,当一个力作用在同一物质层次中任何一个无论质量大或小的物体上,都将引起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称作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

   在两个相对独立的有生命力的同层次系统之间,例如两个相对独立的同层次社会系统之间等(这里“同层次”是指那些行为水平类似、宏观上发生相互作用后都会有所变化,但许多情况下可以基本上维持各自平衡状态的有生命力的系统)也有着类似的关系。在任意两个这种系统之间,当一个系统在某种状态下接受到另一个系统状态的作用时,通常情况下,接受的一方往往会倾向于产生出某种强度上的“抗衡性”状态(参见[表2])的趋势,从而使自身系统能够维持平衡(即平衡掉来自于对方的不利作用,当然,双方有某种“默契”、“协议”或“约定”关系的系统除外)。事实上这是生命系统维护自身行为平衡性的一种本能!例如生命体内对某些外来生命体会产生排异反应;当人们去面对一定要着手理顺头绪的迷乱性(即(a?-,m?-,b?-)状态为主)的事物时会在解决问题时地产生出“谨慎性”(即(a?-,m?+,b?-))的心理状态去与(a?-,m?-,b?-)状态相抗衡,等等。?

  上述例子说明了同层次生命系统之间在发生“非遭遇性”相互作用(这里的“非遭遇性”是指双方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时其中至少有一个系统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与对方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具有的一个基本原理:——在两个相对独立的有生命力的同层次系统之间发生完全相互作用之前,首先能够感知到对方系统核心行为状态的系统常常会本能地首先在自身某种状态基础上产生出与对方核心行为状态相“抗衡”的行为状态趋势!这对处于弱势状态的系统而言,若该系统能够首先产生出足够强度的抗衡性状态,就可以尽最大可能性地减少或者避免自身受到损害,从而保护自身的利益;反之对于具有优势的一方来说,如果能够首先产生出足够的“抗衡性”状态,就可以在客观上最大限度地稳定住对方的状态,从而尽可能地有利于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这恰好就是所谓最原始的“谋略方法”的产生和起源)!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对一般对策结构可以从以下角度建立起初步的模型结构,首先请看(图2)。(依据A、B双方的核心状态所自然形成的“基本对策状态”示意图):

        B方(主动对策方):(B方核心状态) →(a?r,m?s,b?t)

   (B方“主对策”状态)(a?i?1,m??-j??1,b?k?1)))←?←(内层)

(B方采取的抗衡性状态)→?→(a?r?2,m?s?2,b?t?2)??(外层)

         A方(被对策方):(A方核心状态) →(a?i,m?j,b?k)

(其中i、j、k、r、s、t∈{+,-})](图2)?

    从(图2)可以自然产生出八种基本对策局势的一个分类([表2-5]):

?(1)“乘势”——指“我方(B方)核心状态”克 “对方(A方)核心状态”(见前面节一中/[表3/]内的“优势抑制(相克)关系”)(这一对策结构的例子请参见(图4)),此时我方对策中的“外层对策(即自然生成的抗衡性状态)”恰好生“内层对策(B方主对策状态)”(见/[表4/]中的“相生原理”),简称为“下(外层)”生“上(内层)”,这类对策结构表示:——适度(较弱)的“逆境”常常会对生命系统(B方)的成长有利。?

  (2)“顺势”——指“对方核心状态”生“我方核心状态”(此时我方对策中的“内层对策”必然克“外层对策”,简称“上”克“下”),这类对策结构表示“顺境”虽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过度顺利的环境则往往会使“生命系统(B方)”自身的适应力(即——某些“抗衡性”反应的生成能力,如各种免疫力等)逐渐地退化。(1)、(2)两种情况恰是生物学的“用进废退”原理在系统结构方面的主要依据。

?(3)“逆势”——指“对方核心状态”克“我方核心状态”(根据[表3、4]和(图2)此时我方对策中的“内层对策”恰好生“外层对策”,简称“上”生“下”),这类对策结构表示在逆境的情况下,生命个体系统内部常常会趋向于“团结”。

?(4)“颓势”——指“我方核心状态”生“对方核心状态”(此时我方对策中的“外层对策”恰好克“内层对策”,简称“下”克“上”),这类对策结构表示:——正常情况下“生命系统”内部都本能地有趋向于选择“独立自为”(对自己有利)的自我控制倾向)。

? 同理根据[表2、5]还可以进一步的有(5)“排斥”、(6)“相容”、(7)“相冲”、(8)“同势”四类基本局势。

?上述这八类基本核心局势决定了八类基本策略,其中每一类策略中又有八类具体策略,其具体策略在各种不同的内外条件下各有好坏,进一步分析请见后文。八类局势中(1)(2)中的策略(“乘势”和“顺势”)里好的多一些(尤其在系统向上的时期这两类策略是十分重要的);(4)(“颓势”)中的策略里好的相对少一些;(5)—(8)中的策略则需要视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1)—(8)类局势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还具有相互之间的可转化性,例如“颓势、逆势”和“乘势、顺势”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相互之间的转化等等,这一点在谋略筹划中尤其十分重要!(限于篇幅,这里我们对这些不再做进一步的讨论。关于B方对策自身结构的另外两种分类请参见附录和[2]。)上述分类方法的优点是:只要给出了双方的核心状态,那么我们就能够找到分析对策的关键途径!

三、实用策略的核心元素结构分类?

  下面我们首先对一组“实用经验对策方案”(引自于《三十六计(秘本兵法)》??[7]?)进行“核心成份”的分类(下表“B方策略”中最左边括号内的字分别为《易经》里的卦名),下节我们将对部分策略作系统的分析。

?[表6]?

      A方核心状态特征B方根据A方弱点和具体环境条件而可能选择的核心对策结构及其相关性策略?

      “拢揽性(a?+,m?+,b?-)”?弱点:盲从妄取、贪媚谗佞?平秘态:独到精明、适可而足(颐)“内层:挤排性(a?-,m?-,b?+)/外层:纵放性(a?+,m?-,b?-)”?

抛砖引玉、调虎离山、打草惊蛇、李代桃僵(注:此类策略在具?体运用时还必须要有与B方“核心状态”相关的“伴随性状态”?的加入,否则将会是只“引”而不“取”!类似的情况在其它一?些对策中也常有存在,请详见后文[例2]的分析。)?分类性:顺势,“上”克“下”;?(屯)“内层:匿缩性(a?-,m?+,b?-)/外层:纵放性(a?+,m?-,b?-)”?假痴不颠,分类性:逆势,“上”生“下”。?

        “弥漫性(a?-,m?-,b?-)”?弱点:虚浮纷乱、昏溺沉迷?平秘态:周至细密、有条不紊(解)“内层:纵放性(a?+,m?-,b?-)/外层:匿缩性(a?-,m?+,b?-)”?

趁火打劫、顺手牵羊、批亢捣虚、擒贼擒王,?

分类性:乘势,“下”生“上”;?

(蒙)“内层:挤排性(a?-,m?-,b?+)/外层:匿缩性(a?-,m?+,b?-)”?

借尸还魂,分类性:相容(主导),“上”、“下”排斥。?

         “纵放性(a?+,m?-,b?-)”?弱点:冲动卤莽、草率恿泄?平秘态:择机而动、从容稳健

(损)“内层:挤排性(a?-,m?-,b?+)/外层:拢揽性(a?+,m?+,b?-)”?

釜底抽薪、上屋抽梯、借刀杀人、敲山震虎、围魏救赵,?

分类性:乘势,“下”生“上”;?(睽)“内层:强展性(a?+,m?-,b?+)/外层:拢揽性(a?+,m?+,b?-)”?

远交近攻,分类性:相容(主导),“上”、“下”排斥。?

        “匿缩性(a?-,m?+,b?-)”?弱点:狭隘萎缩、惊惧恐慌?平秘态:冷静谨慎、缜密警觉

(萃)“内层:拢揽性(a?+,m?+,b?-)/外层:弥漫性(a?-,m?-,b?-)”?欲擒故纵、笑里藏刀、声东击西、混水摸鱼、假道伐虢,?分类性:乘势,“下”生“上”;

?(豫)“内层:纵放性(a?+,m?-,b?-)/外层:弥漫性(a?-,m?-,b?-)”?

无中生有、空城计,分类性:顺势,“上”克“下”;?

(剥)“内层:挤排性(a?-,m?-,b?+)/外层:弥漫性(a?-,m?-,b?-)”?

关门捉贼,分类性:排斥,“上”、“下”相容。?

      “强结性(a?+,m?+,b?+)”?弱点:僵化刻板、孤钝呆拙?平秘态:强悍枭溯、砺久愈坚

(明夷)“内层:弥漫性(a?-,m?-,b?-)/外层:强展性(a?+,m?-,b?+)”?

瞒天过海,分类性:乘势,“下”生“上”;?

(既济)“内层:匿缩性(a?-,m?+,b?-)/外层:强展性(a?+,m?-,b?+)”?

偷梁换柱,分类性:顺势,“上”克“下”。?

       “挤排性(a?-,m?-,b?+)”?弱点:搪塞推阻、梗峙傲蔑?平秘态:廓清净根、遣驱揭除

(鼎)“内层:强展性(a?+,m?-,b?+)/外层:恃聚性(a?-,m?+,b?+)”?

树上开花,分类性:乘势,“下”生“上”;?

(蛊)“内层:挤排性(a?-,m?-,b?+)/外层:恃聚性(a?-,m?+,b?+)”?

金蝉脱壳,分类性:同势,“上”、“下”相冲。?

      “强展性(a?+,m?-,b?+)”?弱点:凶野蛮掷、恶耗狂疯?平秘态:果断勇敢、通透神达

(需)“内层:匿缩性(a?-,m?+,b?-)/外层:强结性(a?+,m?+,b?+)”?以逸待劳,分类性:乘势,“下”生“上”;?(泰)“内层:弥漫性(a?-,m?-,b?-)/外层:强结性(a?+,m?+,b?+)”?隔岸观火,分类性:顺势,“上”克“下”。?

      “恃聚性(a?-,m?+,b?+)”?弱点:懈怠淤滞、偏执矜拗?平秘态:持重谨守、蓄势固柢

(谦)“内层:弥漫性(a?-,m?-,b?-)/外层:挤排性(a?-,m?-,b?+)”?暗渡陈仓,分类性:排斥,“上”、“下”相容;?

(渐)“内层:恃聚性(a?-,m?+,b?+)/外层:挤排性(a?-,m?-,b?+)”?反客为主,分类性:同势,“上”、“下”相冲;?(遁)“内层:强结性(a?+,m?+,b?+)/外层:挤排性(a?-,m?-,b?+)?[或(蹇)“内层:匿缩性(a?-,m?+,b?-)/外层:挤排性(a?-,m?-,b?+)/]?走为上,分类性:(遁)乘势,“下”生“上”?[分类性:(蹇)相容,“上”、“下”排斥]。

? 根据“A、B双方核心局势关系”,[表6]中除了“屯、剥、谦、蛊、渐”五卦的局势分别为“逆势、排斥、同势”以外,其余均为“乘势”、“顺势”或“相容(且以B方为主(“蹇”除外))(参见[表5]后面关于“主导性”的说明)”。限于篇幅,我们不对[表6]内全部对策做逐一的分析,下面仅示例性地简要分析三类具体对策的基本局势结构。

 四、对策行为的系统核心元素结构应用分析?

   综合以上讨论,最后我们推出对策行为过程的下述基本核心元素相关结构成分的应用分析。下面我们借助于《易经》“蒙”、“损”、“师”三卦的“卦爻辞”来具体说明“卦象的序结构数学模型”在对策理论中的一种实际应用方法。

?例1:《易经》第四卦“蒙”(蒙:蒙昧幼稚之意)(见图3)

?前面[表6]内的“借尸还魂”策略正与本例的“卦象”全息结构有关。?

[卦象(全息对策相关结构成分图)][注3]?

(图3)

 

[《易经》卦辞]:“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亨通顺利。不是我求童蒙,而是童蒙求我。初次占筮则告诉,再三则是渎慢,渎慢则不告诉。此卦利于(对策的一方)恪守正道。)(注:本文中所有关于《易经》的原文和译文均引自于[8]、[9]。)?

  蒙卦卦辞在实际的对策应用中可以理解为:——在A方和B方的“核心状态”(a?-,m?-,b?-)?二与(a?-,m?-,b?+)?五之间,“B方”处在“主导性”的地位(参见[表5]下面关于“主导性”的说明)。在A方初次占筮后(指A方对所考虑的某个问题的直觉或潜意识感知结果),B方则可以给处于“惑忧性”状态的A方“祛疑”,但是当A方的伴随性状态——“伺贪性”状态(指“再三”)成为A方的主要状态时,这时不仅A方自身的感知行为将受到A方伺贪性(渎慢)状态的影响,同时A、B状态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A方的)惑忧性状态”被“(B方的)祛疑性状态”所“主导”的“相容性”的关系了。此时B方的正确对策方法则应该是以其“遣驱性”状态拒绝A方的“伺贪性”的企图!由于此对策中B方占有主导性的优势地位,所以利于B方恪守正道。?

      现实中“某些商业部门在运作中的主导和从属关系”、“一些产品的推销方式”、“某些人事关系中的操纵对方的手段”以及“某些教学过程”等等都常有这类对策因素的存在。?

爻辞应用:

?首先我们确立《易经》爻辞与本文定义的卦象结构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助《易经》的爻辞去分析具体对策在不同状态下的基本特点。?2〗

     在《易经》的理论中我们都知道爻辞中的“初、二、三、四、五、上”是指“B方对策状态”(“上卦”和“下卦”)(图3)中各个“阴阳爻“a??+,-?、m??+,-?、b??+,-?”的具体不同位置。

?现在我们在本文中规定《易经》中的初、二、三爻爻辞分别依次对应于A方(见图3)中的第一、二、三个状态 即看作是A方在某些特定时刻下的某一特定状态为A方当前的“主要成分”)。此时“B方基本对策状态”可能会受到的影响以及在对策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将在对应的爻辞中得到相应的陈述。(此时还暂不需要考虑B方三个状态的不同影响。)?

     接下来我们对应地规定四、五、上爻爻辞分别依次对应于B方(见图3)的第四、五、六个状态(即看作为B方在某一特定时刻下的某一特定状态是B方当前的“主要成分”)。此时“B方基本对策状态”将会受到何种影响以及在对策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将在对应的爻辞中得到相应的陈述。不过这时还必须同时考虑A方三个状态的全部不同影响,——即此时若A方三个状态中的某一个状态会使“B方对策”失败,则目前此种状态下的“B方对策状态”就必须进行调整,以备应对不利情况的出现!?

     事实上,我们理解和运用四、五、上爻爻辞时的关键方法就是在前面初、二、三爻爻辞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分别考虑添加B方四、五、六个状态(见(图3))的不同影响,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得出四、五、上爻爻辞的可供借鉴的结论。(《易经》中大部分的爻辞在上述对应关系下都能够为相应的对策提供出重要的参考性结论。不过在一少部分爻辞中,个别爻辞的顺序可能需要作出一定的调整。)?

     “蒙卦”爻辞讨论:

?[爻辞]初六(按上述规定,此时A方的第一个状态(a?+,m?-,b?+)?一为A方的主要成分):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开导和启发蒙昧者,宜用刑人,——这里“刑人”比喻B方在对策过程中所采取的“抗衡性”状态(a?-?1,m?+?1,b?-?1)。脱去(刑人的)桎梏,(但)行动仍然很困难。——这是形容(a?-?1,m?+?1,b?-?1)的匿缩性状态。)

 ?此句在本文中可以理解成是B方使用外层的“匿缩性(a?-?1,m?+?1,b?-?1)状态”作为外层手段来启发A方的(a?+,m?-,b?+)?一状态,即(a??-?1?,m?+?1,b?-?1)状态能够协助(a?-?2,m?-?2,b?+?2)状态去(性地)“克制”当前A方的“主要状态(a?+,m?-,b?+)?一”(即提醒其不要狂妄)(参见[表3]中的性质)。

?九二(此时A方的第二个状态(a?-,m?-,b?-)?二为A方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A方的核心成分):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取其蒙昧幼稚则吉,娶媳妇吉,儿子成家。)

 ?这一句可以理解成因为B方(a?-?2,m?-?2,b?+?2)状态对A方(a?-,m?-,b?-)?二状态具“主导性”作用(见[表5]中的性质),所以B方用(a?-?1,m?+?1,b?-?1)和(a?-,m?-,b?-)?二相“匹配”(——“娶”),这对B方是有利的(吉)。(B方为A方“祛疑”时采用“谨慎性”和“引导性”的外部手段,这在“教育”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比如B方可以利用“设问(‘匿藏性’)”、“设置悬念”、“卖关子”……等常见的手段去引导对方。)

?六三(此时A方的第三个状态(a?+,m?+,b?-)?三为A方的主要成分):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不要娶此女子。(她)见了有金钱的男人即失身。(这婚事)没有好处。)?

      这一句可理解为A方“伺贪性状态(a?+,m?+,b?-)?三”克“B方的(a?-?1,m?+?1,b?-?1)状态”,因此B方必须对A方此时的状态给予拒绝。(“有金钱的男人”:指“坎(a?-,m?+,b?-)的匿藏性状态”(“匿藏性”可以表示“钱财”),“易经”中,“坎”为“二男”,“兑”为“三女”(见/[注4/]),所以综合起来这里就将(a?-?1,m?+?1,b?-?1)状态称为“金夫”,而将“伺贪态(a?+,m?+,b?-)?三”称为“不有躬”(伺贪性——动机不正)的“女”子。)?

    六四(这时B方的第一个状态(a?+,m?+,b?-)?四为B方的主要成分):困蒙,吝。(被蒙昧所困,有麻烦。)

?这一句可理解为B方自身状态此时尚还有“蒙昧性”(伺贪性)(a?+,m?+,b?-)?四的成分(与A方的“伺贪性”(a?+,m?+,b?-)?三相同),因此“B方对策状态”此时将受其自身“蒙昧”状态的“牵累”!这正如同老师自己还处在“贪求(如寻找答案等)”的状态,所以为学生祛疑时将会遇到麻烦。?

      六五(这时B方的第二个状态(a?-,m?-,b?+)?五为B方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B方的核心成分):童蒙,吉。(因孩提幼稚,故吉利。)

?这一句可理解为B方主要状态进入了完全能够“祛疑”的状态(即“老师”自己完全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a?-,m?-,b?+)?五),所以对处在蒙昧幼稚状态的“学生”,“老师”处于有利的地位。?

    上九(这时B方的第三个状态(a?+,m?+,b?+)?六为B方的主要成分):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惩治蒙昧若方法不适宜,蒙昧者可变为盗寇。适宜,则能够御防盗寇。)?

      这一句可理解为B方当前主要状态(a?+,m?+,b?+)?六受克于A方的“弥漫性状态(a?-,m?-,b?-)?二”,同时又与A方的“伺贪性状态(a?+,m?+,b?-)?三”相容。所以此时B方的对策方法若运用不当(如刻板、僵化等),则“蒙昧者”不仅能用“弥漫性”状态克制B方,同时还会生出“贪婪性”状态去钻B方状态的空子,故曰“不利,为寇”。但如果B方对策方法运用得当,则可以使蒙昧者(A方)脱离其“蒙昧状态(——‘狂妄、迷惑、贪婪’之态)”,从而就可以御防其成为盗寇!?

   例2:《易经》第四十一卦,“损”(损:有减损之意)(见图4)

? 与“损”卦基本元素有关的经验策略是“釜底抽薪、敲山震虎、上屋抽梯、围魏救赵”等。

?[卦象(全息对策相关结构成分图)]?

      B方:(主动对策方)(拢揽性”(a?+,m?+,b?-)?四 →“遣驱性”(a?-,m?-,b?+)?五 →“强结性”(a?+,m?+,b?+)?六)?↓?

(B方“主对策”状态)→?(a?-?2,m?-?2,b?+?2) (内层)

(B方采取的抗衡性状态)→(a?+?1,m?+?1,b?-?1)?(外层)

??A方:(被对策方)(“(Q匿缩性Z)”(a?-,m?+,b?-)?一 →“纵放性”(a?+,m?-,b?-)?二 →“恃聚性”(a?-,m?+,b?+)?三)?A方状态被爻辞形容为“疾病”(隐藏、发作、顽固)三态 ↗(图4)

 [卦辞]“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有悟性,开始就吉。无灾,可以守正。宜有所往,怎样用(祭祀)?二簋食品即可用于享祀。)?

   这里“损”卦的核心对策思想可以理解成:——为了驱除对方状态(这里将A方状态喻为“疾病状态”),而使用的部分手段却是与“挤排性”行为(a?-,m?-,b?+)完全相反的“拢揽性”手段(a?+,m?+,b?-)(因与(a?+,m?-,b?-)相抗衡而生成),所以在运用这一策略时要有一定的“悟性”(有孚),于是不仅无灾,而且一开始就吉利!若方法得当,则不要用很大的消耗就能够达到目的。

?“损卦”爻辞讨论:

     [爻辞]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治病的事要速往,无灾。并要酌情减损。)

?此时B方的外层对策状态(a?+?1,m?+?1,b?-?1)能够克制A方当前的“匿缩性状态(a?-,m?+,b?-)?一”(见/[表3/])(“匿缩性”这时被喻为“疾病”尚未发作的部分),故无灾。但要酌情限制,不要盲目地去贪图。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宜于守正。征讨则凶,不要减损,而要增益。)?

此时A方主要状态为纵放性状态(a?+,m?-,b?-)?二(即“疾病”正在发作),因此要守正,贪婪地去征讨(“疾病”)则凶。不要减损,而要增益自己方面抵抗“疾病”的力量。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三人行,则一人受损,一人行则可得到朋友。)

?此时A方主要状态为恃聚性状态(a?-,m?+,b?+)?三(即“疾病”呈现出了“顽固性”的状态),该状态能克制B方的(a?+?1,m?+?1,b?-?1)状态(见[表3]),所以B方如果以(a?+?1,m?+?1,b?-?1)状态的方式同样地去对待A方同时出现的三种状态(指“坎、震、巽”三态)时,则在此处会受挫(受损);但是若只需专一对付A方当前的这一“顽固性”状态(“巽”态),则(a?+?1,m?+?1,b?-?1)能够得到(a?-?2,m?-?2,b?+?2)的帮助。B方的(a?-?2,m?-?2,b?+?2)是可以与A方(a?-,m?+,b?+)?三相抗衡的状态,所以能够对(a?+?1,m?+?1,b?-?1)状态提供恰当帮助。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减轻疾病的事要速办(方可)有喜,无灾。)

 ?“速办”:——在A方的“顽固性”状态(a?-,m?+,b?+)?三出现以前就尽快地治“病”,就会有喜。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或得到价值十朋的宝龟,不可违背(推辞),开始即吉。)?“开始”:——“B方对策状态”能够克制“A方的第一个状态(a?-,m?+,b?-)?一”,而(a?-,m?+,b?-)可以表示钱财(——宝龟)等(参见前面“蒙卦”九三爻辞)。“推辞”:——在这里指(a?-,m?-,b?+)?五状态的“排拒性”。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不要减损而要增益,无灾。占问则吉,宜有所往。得到贤臣辅佐,忘记家事。) 

?此时B方当前的主要状态(a?+,m?+,b?+)?六为有力量的状态,所以不要止步(减损)不前。这时“外层的抗衡性对策状态(a?+?1,m?+?1,b?-?1)”接受“主对策状态(a?-?2,m?-?2,b?+?2)”的驱谴,并且在当前主要状态(a?+,m?+,b?+)?六的帮助下而义无返顾、一往无前,故主人此时可以不必为家事操心了!?

    综合分析:?

     事实上当B方使用“拢揽性”手段去“抽薪”、“敲山”、“抽梯”、“围魏”时,B方并不是真想要直接达到其“拢揽性(伺贪性)”的目的,而是B方知道这一手段可以达到削弱“疾病”(A方根基)的目的。B方用“拢揽性”行为去“抽薪”、“敲山”、“抽梯”、“围魏”时,主要是克制A方的(a?-,m?+,b?-)?一状态和部分的(a?+,m?-,b?-)?二状态(而不应卷入与(a?+,m?-,b?-)?二状态的纠缠之中,——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显然B方不想直接从(a?-,m?+,b?-)?一中获取什么具体的东西,——不过若得到了“价值十朋的宝龟”,也不可推辞。

?最后我们知道,“疾病”以尽早为好,如果“疾病”已转化到了“顽固性”(a?-,m?+,b?+)?三的阶段,则前述方法常会失效,这时就必须借助于更强有力的状态(a?+,m?+,b?+)?六才能够去克制“疾病”。

?例3:《易经》第七卦,“师”(师:众,军旅)

?在高度变化性和复杂性的对抗环境中,当“对策的一方”和“被对策的一方”都处于“主动对策”状态时,这时双方的核心指导思想就都是具有高度可变化的“弥漫性(惑忧性)”状态(a?-,m?-,b?-),于是这时主动采取的对策就是所谓“兵无常势”的“师”卦。(见(图5))?

 卦象(全息对策相关结构成分图)]?

B方:(主动对策方)(“强展性”(a?+,m?-,b?+)?四 →“弥漫性”(a?-,m?-,b?-)?五 →“拢揽性”(a?+,m?+,b?-)?六)?↓?

(B方“主对策”状态)→?(a?-?2,m?-?2,b?-?2)←(内层)

(B方采取的抗衡性状态)→?(a?-?1,m?+?1,b?-?1)←(外层)??

A方:(被对策方) (“强展性”(a?+,m?-,b?+)?一 →“弥漫性”(a?-,m?-,b?-)?二 →“拢揽性”(a?+,m?+,b?-)?三)?“A方与B方同势”↗2(图5)

 [卦辞]贞丈人,吉,无咎。(占问有深谋远虑才能的率师之人,吉,无灾。)

?“丈人”:——古代对老年男人的尊称,此处比喻“有深谋远虑才能的率师之人”。?事实上对A方来讲,此时宏观上的B方“对策状态”也是“(a?-,m?-,b?-)的状态”,即B方对策在整体宏观状态上仍然是“内倾(a?-)、扩散(m?-)和非确定(b?-)”的令人难以捉摸(但是却更加具有“隐蔽性”成分)的“弥漫性”状态。这就是说B方“基本对策”中的抗衡性状态(a?-?1,m?+?1,b?-?1)在强度上是弱于(a?-?2,m?-?2,b?-?2)状态的。因为假若(a?-?1,m?+?1,b?-?1)状态的成分强于(a?-?2,m?-?2,b?-?2)状态的话,则B方“基本对策状态”在宏观上就呈现出(a?-,m?+,b?-)为主的状态,但是这种整体的“匿缩性”状态在“战场”环境中往往因为过于被动而无法适应环境,不能满足激烈竞争性的需要。总而言之,当对策的双方同时进入“战场”(也包括“市场”)这类特定激烈竞争性场合时,开始所采取的“宏观对策状态”都是“师”(图5)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双方对策的优劣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必然取决于“决策人”的见识和水平了。(——即在此种情况下,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谋远虑才能的决策者为优!)

?“师卦”爻辞讨论:

?[爻辞]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出兵均按照乐律进退,否则,出虽顺成亦有凶。)?此时A方主要状态为(a?+,m?-,b?+)?一状态,而B方外层状态为内倾性的(a?-?1,m?+?1,b?-?1)状态,——非“出”师之态。此时B方的“匿缩性”状态克A方的“强展性”状态(见[表3]),但是如果B方要主动“出(a?+)师”的话,就必须出“有律(b?+)”之师,否则即便出时顺成,最终仍然不能与A方的(a?+,m?-,b?+)?一状态相对抗(因(a?-?1,m?+?1,b?-?1)生(a?+,m?-,b?-),而(a?+,m?-,b?-)与(a?+,m?-,b?+)?一相容,故“出兵时有可能顺成”,但是(a?+,m?-,b?-)与(a?+,m?-,b?+)?一之间,(a?+,m?-,b?+)?一具有主导性(见/[表5/]下面的说明),因此这对B方十分不利)。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军队有巩固的中心,吉,无灾,得到王的嘉奖。)?

 《易经》中的“三”常指“文王图”中八个卦象中的某一个,而不是具体的“三”。这里的“王三锡命”指(a?-?2,m?-?2,b?-?2)状态对(a?-?1,m?+?1,b?-?1)状态的奖励与指导等等。

?六三:师或舆尸,凶。(因出师疑惑而战败,载尸而归。凶。)

?此时A方的主要状态为(a?+,m?+,b?-)?三,这时B方的对策行为若仍为“惑忧性(a?-?2,m?-?2,b?-?2)”状态,因“惑忧性”状态生对方的“伺贪性”(a?+,m?+,b?-)?三状态,而“伺贪性(拢揽性)”状态又克制B方的“匿缩性(a?-?1,m?+?1,b?-?1)”状态,故当双方已处在“胶着状态”时,则B方的整体处境将十分凶险!

?六四:师左次,无咎。(军队驻扎于左方,无灾。)?此时B方的主要状态为(a?+,m?-,b?+)?四,“八卦图”中该状态处在(a?-?2,m?-?2,b?-?2)状态的“左方”(参见图1和图5),而(a?+,m?-,b?+)生(a?-,m?-,b?-),即当前“主对策状态(a?-?2,m?-?2,b?-?2)”采用驻扎策略的话,则“驻扎”于畅通(“离(a?+,m?-,b?+)?四”)之地将会无灾祸(详见《孙子兵法》??[10]?)。)?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田中有禽兽,宜出(有“律(b?+)”之)师捕捉,无灾。但若“长子”率兵作战,或者“次子”以车载尸而退却,则占问凶。)?

   如果以“震态(纵放性)”(长子[注4]态)率兵作战去对付敌方的“离(a?+?1,m?-?1,b?+?1)?初”态,或者以“坎态(匿缩性——退却)”(次子[注4]态)去对付敌方的“兑(a?+,m?+,b?-)?三”态,则这两种结果均凶!(即在“双方已进入胶着状态下”,因“离”与“震”之间,“离”具有主导性,“坎”与“兑”之间,“兑”克“坎”)所以有“‘长子’帅师,‘次子’以车载尸,占问凶”的警诫之语。此即上卦爻辞时对下卦所面临的每一种可能性结果要做逐一的全面考虑的例证。)?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论功封爵赐命。封诸侯,开创千乘之国;授卿士大夫,世袭百乘之家。小人不能用。)?

     此时B方的主要状态为“兑(a?+,m?+,b?-)?上态”,“坤(a?-?2,m?-?2,b?-?2)”生“兑”,但“坤”也衰于“兑”(“兑”有“贪婪”之意),故这里有“小人(‘贪婪’之人)勿用”的警戒之语。?

注释?

[注1]“天干、地支旁通表”(利用此表和本文的方法可以分析《易经》中所有与天干、地支有关的卦辞和爻辞)?表7

分类符号  (a?-,m?-,b?+)(a?+,m?+,b?+)(a?-,m?+,b?-)(a?+,m?-,b?-)(a?-,m?+,b?+)(a?+,m?-,b?+)(a?-,m?-,b?-)(a?+,m?+,b?-)

卦名  艮 乾 坎 震 巽 离 坤 兑

天干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地支?生肖 性格酉)戌?鸡)狗亥子丑?猪鼠牛寅卯辰?虎兔龙巳午未?蛇马羊申(酉?猴(鸡

情绪分类   遣驱类 肃悲类 慎恐类 躁怒类 惰犟类 喜狂类惑忧类 伺贪类

特性   挤排性 强结性 匿缩性 纵放性 恃聚性 展性 弥漫性 拢揽性

经络流注?从右向左←大肠经 (络) 肺经?←(三焦) 手经 (心包)肾经(络) 膀胱经←肝经 足经 胆经←←小肠经(络) 心经←?←三焦经 手经 心包经←脾经 (络) 胃经←?(肝)足经(胆)←

气质优劣 (精深-浅陋)(敏密-粗钝)(明持-愚蛮)(沉厚-浮狭)

补色心理   橙红?补青紫?补黄绿?补红橙黄?补蓝蓝?补橙黄红?补绿黄?补紫青?补橙红

味、候?(中医)辛、干咸、寒腥、凉涩、躁酸、潮辣、热甜、温苦、湿

方位季节    西、秋 北、冬 东、春  南、夏  西、秋

五行     金水木火土

*这里的“天干方位”与《黄帝内经》。??[11]?和传统中医??[12]?里的记述略有不同(即“甲、乙、丙”为东方(木),“乙”为正东方,而非《黄帝内经》中的仅仅“甲、乙”为东方)。对表中“经络流注”的详细论述请参见[2、3]。?

[注2]关于B方“基本对策状态”中系统元素的组合功能(人的不同组合行为)的分类(从“八卦图”(图1)和“经络”的结构[表7]中可以选出下述一些基本组合,这些组合决定了对“B方对策状态”的一种优劣性和褒贬性分类):

?⑴“生长型(春生——坎、震、巽、离)”策略组合:“开拓和斜偏性”与“蕴蓄和压制性”策略。⑵“繁荣型(繁复型)(夏长(化)——巽、离、坤、兑)”策略组合:“繁盛和虚浮性”与“丰满和淤赘性”策略。⑶“实结型(秋收——坤、兑、艮、乾)”策略组合:“实取和穷竭性”与“更新和浪费性”策略。⑷“保存型(冬藏——艮、乾、坎、震)”策略组合:“简练和秃乏性”与“匿藏和萎缩性”策略。⑸“强序型(手经b?+类——乾、离、巽、艮)”策略组合:“确定和僵化性”与“规则和阻滞性”策略。⑹“调适型(足经b?-类——兑、震、坎、坤)”策略组合:“直觉和粗糙性”与“调节和软散性”策略。⑺“生存型(脏经——乾、离、坎、坤)”策略组合:“直达和功利性”与“细密和狭隘性”策略。⑻“综合型(腑经——巽、艮、兑、震)”策略组合:“技术和局限性”与“辅助和附属性”策略。

?(上述分类中有一定的互补性关系,即:⑴、⑶互补,⑵、⑷互补,⑸、⑹互补,⑺、⑻互补。)

[注3]关于“卦象”结构的补充说明?“A方、B方”:——(图2)中的A方和B方事实上在《易经》中并不直接出现,而是可以理解为卦象所具有的内在涵义,故它蕴涵在《易经》的“卦辞”和“爻辞”之中。

?“前基本伴随性状态”和“后基本伴随性状态”:——指同A方、B方各自“核心状态”有“相生”联系的与核心状态伴随性存在的主要状态(参见第一节中的性质⑴)。?  “主动对策方”:——在“蒙”卦中“B方”为“主动对策方”,“A方”则被看成是“被对策方”,由于该卦中A方的行为有“蒙昧性”特征,所以卦名便由此而来;反之,如果A方是“主动对策方”,原来的B方为“被对策方”时,于是这时“蒙昧方”的“基本对策状态”就是《易经》里的“升”卦。(“升”卦——内层:惑忧性(a?-?2,m?-?2,b?-?2)外层:恃聚性(a?-?1,m?+?1,b?+?1)),即“蒙昧”者正在主动地依据B方状态来“提升”自己,而不是如“蒙”卦中处在被动地受对方支配的地位。?

      卦象的典型例子:(ⅰ)B方对策为“泰卦(坤(内层)/乾(外层))”(对照图2则有B方的核心状态应该为(a?-,m?-,b?-),A方的核心状态应该为(a?+,m?-,b?+))。卦辞:“小往大来,吉,亨。”(小的去,大的来,吉顺亨通。)事实上这时“被对策方的核心状态‘离’”生“主动对策方的核心状态‘坤’”(见[表4])。“小的去”——是指“坤(a?-,m?-,b?-)”的弱发散性状态,“大的来”——指“离(a?+,m?-,b?+)”的强发散性状态。这是典型的“顺势”卦相之一。?

(ⅱ)B方对策为“明夷(坤/离)”卦(对照图2则有B方的核心状态应该为(a?-,m?-,b?-),A方的核心状态应该为(a?+,m?+,b?+))。这时“主动对策方的核心状态‘坤’”克“被对策方的核心状态‘乾’”,但“B方的基本对策状态”在整体上是“强耗散性的状态(内层:坤(弥漫性)/外层:离(强展性))”,所以该对策状态将是一种处于“艰难性的消耗性状态”。“卦辞”曰:“利艰贞(宜于艰难中守正)。”“爻辞”曰:“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三日吃不到东西)。”“用拯,马壮(用壮马才能救)。”故这是“乘势”形式下较艰难的卦相之一。?

(ⅲ)B方对策为“大畜(艮/乾)”卦(对照图2则有B方的核心状态应该为(a?-,m?-,b?+),A方的核心状态应该为(a?+,m?-,b?+))。这时“被对策方的核心状态‘离’”克“主动对策方的核心状态‘艮’”,但是由于“主动对策方的基本对策状态”使用外层的“抗衡性状态‘乾(a?+?1,m?+?1,b?+?1)’”可以大大地削减A方的优势,并且在(a?-?2,m?-?2,b?+?2)的驱遣下,通过抗衡性状态(a?+?1,m?+?1,b?+?1)可以在被对策方的强散发性状态(a?+,m?-,b?+)下慢慢地获得“大的畜积(——大畜)”。所以卦辞曰:“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利于守正。不求食于家(这是因为B方核心状态是“(a?-,m?-,b?+)遣驱性状态”),吉。利于涉越大河(即能够涉越“大河”去克制对方,并且从对方那里获得“好处”)。)所以这是“逆境”形势下的好“卦象”之一。

[注4] “长子、次子”:利用文献[2]中“伏羲图的生成??[2]?(第62页)”中的“逆六十花甲子纳音表的五行周期”可以解释这一性的现象??[3]?,见[表8]和(图6):表8

  胎次表 :   第一胎    第二胎     第三胎    第四胎……

男胎(雄、碱) : (a?+,m?-,b?-)顺态 (a?-,m?+,b?-)补态 (a?-,m?-,b?+)顺态 (a?+,m?+,b?+)补态……

女胎(雌、酸):  (a?-,m?+,b?+)补态 (a?+,m?-,b?+)顺态 (a?+,m?+,b?-)补态  (a?-,m?-,b?-)顺态……

胎气(怀孕态)和胎性(酸、碱交替) :   (a?+,m?-,b?-)?(利碱)酸(a?+,m?-,b?+)?(利酸)碱   (a?-,m?-,b?+)?(利碱)酸  (a?-,m?-,b?-)?(利酸)碱……

 ?(图6)中“m?+”状态表示“母体子宫”正处于“未孕”状态(如子宫“恢复”或“准备”等聚集能量的阶段),“m?-”状态表示“母体子宫”正处于“怀孕”状态(即子宫能量“付出”的阶段),“1234”表示母体胎次的不同阶段。

?表中“胎性”表示“子宫”酸、碱环境在完全的条件下将呈现交替性“震荡”(周期性)变化。“利碱”环境时则“男胎”生长特征与“胎气”状态相一致,“女胎”特征则与“胎气”状态互补;而“利酸”环境时则“女胎”生长特征与“胎气”状态相一致,“男胎”特征与“胎气”状态互补。(该模型结构为一种同构性理论假设,具体机制尚待验证。)

   :

[1] (美)C.S.霍尔,V.J.若德贝.荣格心入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管小思.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系统模型原理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7):52-62.

[3]管小思.太极体系和生命起源观分析[J].亚洲医药,1996,(10)(增刊):307-325.

[4]王米渠.中医心理学纲要[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5]管小思. 智能模拟原理浅析[J].研究,1986,(7):62-68.?

[6](德)M.艾根,P.舒斯特尔.超循环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7]陈弓.三十六计(秘本兵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8]刘大钧.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6.?

[9]刘大钧,林忠军.周易古经白话解[M]. 济南:齐鲁书社,1986.?

[10]李世俊,等.孙子兵法与管理[M].南宁:广西出版社,1988.?

[11]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12]尚志钧,等.中医八大经典全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