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與生活芻議
提要
古聖人在《易經》和《易傳》中所闡述的道理,是來源於對人們生存活動的觀察和歸納,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層面上升到了形而上無象無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說教的目的則在於指導規範形而下人們的生存活動。本文把《易經》和《易傳》中涉及指導規範人們生活的道理歸納作一處,加以簡要的解釋和芻議,進而對用易學的道理指導規範人們生活的可行性和實用價值進行了討論。
引子
《易傳·系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人是有“心靈思維”的高級生物。如何地吃,如何地住,從生存方面說,這是人與動物共同的基本需求,只不過有級別上的不同而已。人類的“生活”就是指人類的生存與活動。從生動而活潑地“生活”的層面說,就要包含理性的心靈思維。理性的思維屬於“形而上”的道德層面。《易傳 ·說卦》曰:“和順于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所謂“人性”是精神境界的重要存在。人能思考生活的意義,這種超越性就能夠給自己樹立一個道德存在。人的生活到底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終極的根據?怎麼樣處世做人,怎麼生活得有尊嚴?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從心性迷失的困惑到自覺感悟的轉變,進而飛躍上升到有信仰的境界。所謂“原始反終”,就是既要窮盡性命之初,又要窮盡性命之終,既能知生又能知死。倘能如此人們會明明白白地對待“生活”。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 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就這種情況, 就有大智慧、大覺悟的人出來,從道德和兩個層面規範人們的行為。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歷史上的聖人、賢人、哲人的的著作,內容多是從“形而下”的觀察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理。這些道理指導規範了歷代人們的生活行為,於是就有資格稱得上為“典籍”。道理是從人們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反過來又指導規範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馮友蘭 先生曾說,人們日常生活中常想、常說、常做的,常人不去追究它,當你去追問時,哲學便產生了。所謂“哲學”,就是聖人、賢人、哲人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思考所總結出來的學問,是一種可以用來指導規範人們生活方式的學問。孔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如果某種“形而上”的道理不能用於指導“形而下”的器物,它就沒有存在的空間,就“遠人”而不具有流傳的價值了。
《易傳·系辭》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聖人何以能“感人心”?就是憑藉著他的學問道理,因而有“聖人以神道設教”之說。人的本性或善或惡,聖人以其“神道”進行教化,導人向善,惡者從善,善者更善,如此就會“天下和平”。教化是外因,體悟是內因。時時在生活中自覺感悟聖人的教導,克己從道,明心見性。積極 尋找超越物質、世俗之外的一種精神寄託,超越本心的迷失而達到開悟的境界,進 而上升到“信仰”的精神高度,變“日用而不知”為“日用而知”,如此也就可以向聖、賢、哲看齊了。
例如,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