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非肿瘤囊性病变的病理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成林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肝脏非肿瘤囊性病变
:
[摘要]  随着超声波(US)、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应用的普及,肝脏的囊性病变发病诊断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大部分为非肿瘤囊性病变[1]。  1.肝囊肿: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肝囊肿,前者发病率高,原因不明,可能与先天性因素有关。在US、CT和MRI检查时偶然发现,位于肝实质内,来源于胆管上皮,故最准确的命名应是孤立性肝内胆管囊肿。肝囊肿可以发生于正常肝脏的各个部位,但以肝右叶和包膜下肝缘多见,常为单发性,也可以1~10个病灶多发,多数直径在数毫米到数厘米大小,甚至直径超过20cm以上[2]。单发性肝囊肿的腔内为透明浆液,囊内面光滑菲薄,透过内壁可见其壁外的肝实质,有时可见数个囊壁交错成柱状的隆起。组织学观察囊肿的内壁被覆一层矮圆柱状、立方细胞上皮组织,有基底膜,在囊壁上皮层和外侧的肝实质之间可见一薄层纤维包膜,囊腔的上皮一般无增生和炎性变化。多发性肝囊肿相对少见,特别好发于肝门部或接近肝内门静脉主干大分支区域[3]。囊肿内面光滑,壁薄,内容为透明的浆液,组织学所见与单发性肝囊肿类似,很少发生感染或出血等继发性变化。当囊肿内发生出血、凝固、机化类似实质性肿瘤表现时,很容易误诊为肝脏的恶性肿瘤。组织学观察囊肿内壁同样被覆一层低矮圆柱状或立方细胞构成的上皮组织,有基底膜,不伴炎性变化,显微镜下多数可见周边肝实质因囊肿压迫而引起的萎缩性团块状纤维化,几乎看不到增生性变化,少数可以并发腺癌[4]。多发性肝囊肿常合并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有人提出毛细胆管或Herring管上皮的遗传性增生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因囊肿在婴儿期和小儿期看不到,而到成人之后才出现,故考虑为先天性因素[2]。由于肝门部结缔组织和门静脉大分支区域的囊肿,多数是由胆管周围附属腺的囊状扩张所致,由此可见胆管周围的附属腺实际是这种遗传性疾病的一个组织来源。  2.胆管微小错构瘤:是显微镜下病理诊断的病变,发生于门静脉与肝实质的分界区域,小胆管作为病灶中心,内部有浓缩的胆汁。组织学上小叶间胆管和隔壁胆管的结构是不同的,但在显微镜下两者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囊状扩张。因此,这些部位的囊状扩张可视为多发性肝囊肿的伴随病变,也可能就是肝囊种形成的原因。有时在正常的肝脏或其他肝脏病变中,也可见此现象。应该指出本病的病表现简单,但其发生机制复杂,考虑与先天性遗传或缺血等因素有关[2]。  3.肝胆管周围囊肿:好发于比较粗大的2~5级分支胆管周围,故也称多发性肝门部囊肿,常见于慢性肝脏疾病和门静脉高压症患者[5],有时在肝硬化等病变中,包膜下肝实质也可见囊肿形成。肉眼观察于肝门部门静脉区及门静脉主干分支区域可见直径数毫米到1cm的囊肿,多数呈绿豆或黄豆大小,少数病变直径超过2cm。本病的病理解剖学特点是与胆管系统无,内容是浆液,不含胆汁成份,常为多发性。本病的组织学特征为囊肿多发性及囊内衬有一层类胆管上皮组织,伴有少许的纤维组织成份,但没有固定的囊肿壁,常有增生性病灶将囊肿包绕,有时囊壁可出现分层状和假乳头状变化,后者需与胆管附属腺的腺癌相鉴别[2]。囊肿周围常见不同程度的增生、胆管扩张和胆管周围附属腺的异常,在肝硬化等慢性进行性肝疾病的情况下,常伴有炎症和水肿等变化。肝门部的胆管周围附属腺导管,不论什么原因一旦发生阻塞,均可导致胆管周围游离囊肿形成,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胆管周围囊肿常与门静脉高压症同时并存,据此推测可能是胆管周围血管丛异常,使胆管周围附属腺导管受压,以致不同程度的囊状扩张[6]。本病至今未发现癌变现象。  4.纤毛前肠性肝囊肿:是肝实质内少见囊肿,常在影像学检查或外科手术中偶然发现,好发于肝左叶内侧区[7]。囊肿直径大小1~4cm,为单房性,内容为白色或褐色稍黏稠液体,无胆汁成份,囊肿内面光滑,但有微细小梁结构,与周围的肝实质间存在纤维性包膜。组织学囊肿壁呈特征性4层结构[7]:最内层是上皮层;上皮层外是纤维结蒂组织层;第3层是发达的平滑肌层;最外是纤维性包膜层。囊壁发达的肌层是本病的特征,也是鉴别其他囊性病变的重要标志。囊肿的内面有时可见皱壁,可能系囊壁平滑肌收缩的结果。胚胎学研究发现纤毛前肠性肝囊肿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前肠,并在上皮层可看到CD10阳性的clara细胞,其组织结构与气管、支气管粘膜有很多类似之处。本病可能与先天性胚胎发育有关[2],很少发生恶变,偶有报道恶变为鳞状上皮细胞癌。  5.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本病比较少见,并非真正的囊肿,而是肝内胆管的囊状扩张。在显微镜下囊肿壁是扩张的胆管壁,多数存在纤维性壁。根据胆管是否通畅可将本病分为非阻塞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和阻塞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前者肝内胆管系统可表现为孤立性或多发性囊状扩张,需与肝囊肿相鉴别[8]。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或切除的标本研究来区分肝内胆管多发性囊状扩张性疾病的性质。Caroli病实质是胚胎时期残留的一过性胆管板遗迹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囊状扩张,后期多数合并有肝内胆管结石,甚至有报告合并肝内胆管癌[9]。孤立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往往肝内结石是先期病变,这一点应引起重视。肝内局限性胆管阻塞而产生肝内末梢胆管的囊状扩张,病变多位于肝脏的边缘部,此时与孤立性肝囊性病变很难区别,即使多种影像学检查联合应用鉴别也很困难。  
6.肝脓肿:主要由细菌、真菌、原虫等感染所引起,脓肿的中心部为继发性

液化坏死和融解的组织,聚集呈囊状、形成脓腔,脓腔的内面为肉芽组织覆盖,实

质并非真正的囊肿,伴有胆道阻塞时可产生胆管炎性脓肿,使之与胆管相通[2]。在

血源性肝脓肿中,以阿米巴肝脓肿最常见,好发于肝右叶,主要经门静脉达肝脏,

脓肿直径多在5~20cm大小,久之可被纤维性包膜所包绕。小的肝脓肿或早期肝脓

肿主要表现为蜂窝状肝组织液化坏死,随着病变的进展,脓腔进一步扩大形成多房

状或巨大单房脓腔,内可并存气体。组织学上肝脓肿壁有典型的3层结构,即最内

层为纤维组织膜,比较薄;中间层为明显增生的纤维肉芽组织;最外层为炎性水肿

带。真菌性肝脓肿一般比较小,组织学上脓肿壁也有3层结构,即中心部为真菌团

块及液化坏死的组织;中间层为水肿带;最外层为纤维化[9]。较大的肝脓肿腔多

有分房的倾向,并有厚薄不一的房隔,后者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炎症常常累积

到门静脉及肝动脉[10],以致门静脉痉挛狭窄及肝动脉的充血扩张;脓肿穿破肝脏

或肝包膜时,可引起腹腔炎或腹腔积脓。



  7.胰腺炎性肝脏假囊肿:是一种被肉芽组织所包裹的囊肿。多发于肝周,很

少发生于肝实质内。主要与胰腺炎时胰液外漏致肝组织化学性损伤有关,腹部各种

外伤是本病的主要诱因。本病的特点往往是囊肿与胰腺炎同时存在。由于胰腺与肝

左叶的解剖关系密切,故本病多发生在肝左叶[2]。



  8.肝胆汁漏:又称胆汁性肝囊肿,最早于1979年报道,见于肝钝伤后发生的腹

腔内被纤维组织所包裹的胆汁性囊肿[1]。有关胆汁漏出的病因复杂,报告根

据不同的病因将本病分为三大类[11,12]:(1)外伤性的胆道系统损伤;(2)肝脏外

科手术、经皮肝穿刺活检、肝动脉栓塞(TAE)等医源性胆道系统损伤;(3)病

因不明的自发性胆汁漏。过去胆汁性肝囊肿主要见于胆囊和肝切除术后,近年来随

着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经皮肝穿活检、注射无水酒精治疗及TAE的广泛应用,本

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胆管壁机械性损伤或(和)感染、胆管的缺血性损害等,

使胆汁向胆管外门静脉和肝实质间漏出,产生周围组织刺激性炎症、坏死和纤维结

缔组织增生并形成包裹,并非真正的囊肿,其内壁无上皮组织。胆管选择性的接受

肝动脉分支的供血,TAE难免会造成肝动脉分支或所属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医源性损

伤,以致胆管发生缺血性坏死,结果使胆汁漏出胆管外形成胆汁漏[11]。



  9.肝紫斑病(hepaticpeliosis):1986年Wagner最早报道,1996年Schoen

lank提出使用本病名,之后被习惯使用。病研究发现本病为肝实质内不规则扩

张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直经1~5mm大小的血液滞留腔,腔的内壁无囊肿样的上皮组织

结构[13]。根据不同的病因可将本病分为5型:(1)肝血管系统先天性异常伴有淤血

;(2)肝静脉曲张可伴有先期血管炎;(3)肝血管破裂,不一定伴有先期血管炎;(

4)肝灶性坏死所产生的继发性出血;(5)病变局限于炎症和坏死的肝实质组织中,

也可以是血管孤立性异常病变、肝细胞坏死、内皮细胞损伤等诱因的综合作用结果

。病理学根据病变内壁有无上皮组织结构,将本病分为两种类型[14]:(1)内壁无

上皮组织,病变呈类圆形,肝细胞坏死在前,无周围肝细胞的受压萎缩;(2)内壁

有上皮组织,同时合并周围肝细胞受压萎缩,病变呈血窦样扩张或静脉曲张型。组

织学观察,病变与肝小叶间具有血窦样,内壁有或无上皮细胞,但周围均包绕

有肝细胞,腔内为滞留的血液,含血细胞和血浆成份,可分离出纤维蛋白,有时伴

有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和炎性浸润,血管炎的病灶直径多在1mm~1cm,直径也可超过

1cm,呈多发性。



文献



[1]王成林,刘晓平.肝脏肿瘤性囊性病变CT、MRI诊断.CT和MRI杂志,2004

,2:52-55.

[2]中沼安仁,佐佐木素子.非肿疡性肝囊胞性病变の病理.消化器画像,2003,

5:15-23.

[3]岩崎隆雄,西冈可奈,小暮高之,他.肝囊胞.消化器画像,2003,5:25-3

4.

[4]SasakiM,KatayanagiK,WatanabeK,etal.Intrahepaticcholangiocar

cinomaarisingin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Virchow

sArch,2002,441:98-100.

[5]ChibaM,ObataH.Cholangiographyinapatientwithhilarperibiliar

ycysts.JHepatol,2002,37:288.

[6]DranssartM,CognetF,MoussonC,etal.MRcholangiographyinthee

valuationofhepaticandbiliaryabnormalitiesinautosomaldominantpo

lycystickidneydisease:studyof93patients.JComputAssistTomogr,

2000,26:237-242.

[7]角谷澄,藤永康成,黑住昌弘.纟泉毛性前肠性肝囊胞.消化器画像,2003

,5:41-48.

[8]ChatelainD,Chailley-HeuB,TerrisB,etal.Theciliatedhepaticf

oregutcyst,anunusualbronchiolarforegutmalformation:ahistologica

l,histochemical,andimmunohistochemicalstudyof7cases.HumPathol,

2002,31:241-246.

[9]YamatoT,SasakiM,HosoM,etal.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a

risingincongenitalhepaticfibrosis:reportofanautopsycase.JHep

atol,1998,28:717-722.

[10]崎贤治,吉满研吾,入江裕之,他.肝脓胞.消化器画像,2003,5:55-59.

[11]高木惠子,高山忠利,渡边善,他.胆汁漏.消化器画像,2003,5:49-53.

[12]大下正晃,近藤肇彦,西井博,他.胆囊摘出後に生したbiliomaの1例.日

临外会言志,2001,62:2767-2770.

[13]GouyaH,VignauxO,LegmannP,etal.Peliosishepatic:triphasich

eplicalCTanddynamicMRfindings.AbdomImaging,2001,26:507-509.

[14]北村敬利,市川智章,赤羽贤浩,他.肝紫斑病.消化器画像,2003,5:61-

65.